中国旅游业的崛起(中国旅游业的兴起与发展)
旅游信息化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最显着特征。
世界旅游发达国家在资源整合、设施建设、项目开发、市场开拓、经营管理、营销模式、咨询服务、电子交易等领域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旅游发展战略、经营理念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引发了产业体系创新、经营管理创新和产品市场创新,改变了旅游产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接待业特点:
(1)组织形式规模形成连锁式经营。主要表现中小型旅游企业的连锁扩张;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化发展;战略联盟超大型旅游集团(财团)和跨国经营的出现。
(二)经营方式专业化,形成专业化经营业态。主要体现在服务外包的快速发展和旅游专业服务公司的涌现。
(三)强化资源整合,形成集约化业态。主要体现在旅游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如以旅游集散中心为代表的旅游超市的发展。
(四)技术手段信息化,形成虚拟业态。主要体现在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和数字虚拟旅游的应用。
(5)空间形态集聚,形成堆积型业态。一个地区酒店(或景区、旅行社等)等不同旅游组织的聚集将形成空间意义上的商业业态。
2.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我认为应该体现在城市面貌、人文、历史、自然地理和现代风貌上。以秦皇岛为例,它是一座海滨城市、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一座山清水秀的城市、一座园林绿化的现代化城市。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这里度假,享受北戴河海水带来的快乐,了解长城源头老龙头的悠久历史,以及登上祖山之巅的艰辛和震撼山,还有无数的自然风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和安慰。
3.中国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中华旅行社成立于民国。以服务社会为宗旨,积极发展旅游业务,创办《旅游杂志》传播旅游文化在现代旅游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标志着中国旅游业的崛起。
中国旅游日
中国旅游日为每年5月19日,非法定节假日。
节日起源于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人马少钦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倡议,设立“中国旅游日”,并建议先出版《徐霞客游记》,并将《天台山游记》开刊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为“中国旅游日”。
4.中国旅游业的产生和发展1949年至1977年的创业阶段,新中国旅游业诞生的标志是:设立两个旅游组织:“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
1978-1989年,旅游业综合性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逐步形成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发展模式。 1990年后成为亚洲第一大旅游国!
5.中国旅游业发展随着居民旅游需求的增加,中国旅游业规模不断扩大,旅游业进入快速增长期。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与此同时,旅游消费国内旅游业正在发生质的变化。国内旅游业产品过剩,资源让位于产品。 90后已成为市场消费的主力军。旅游需求由单一转向多元化、细分化。旅游消费更加注重品牌、品质、服务、体验。消费端的这些变化推动旅游业向复杂化、精细化发展,倒逼旅游业供给侧转型升级,提高供给质量,使整个旅游业面临深刻变化。
从高速增长阶段到高质量发展阶段,从观光旅游为主的阶段到休闲度假旅游为主的阶段,从单一旅游时代进入“旅游新时代”全域旅游、泛旅游、旅游+”,旅游业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文化与旅游融合将成为主流发展趋势。
6.中国旅游业发展简史2009年十大旅游事件如下:
1.海峡两岸定期直航航线开通台湾旅游热潮
8 海峡两岸定期直航航班于3月31日正式开通。随着出行条件的放宽、定期直航以及旅游价格的大幅下降,台湾迅速成为台湾旅游胜地之一。今年最受欢迎的出境游目的地。今年大陆居民赴台人数将达60万人次,增幅超过200%。
2、上海迪士尼项目已获得国家批准
11月4日,上海发布公告称,上海迪士尼项目申请报告已获得国家相关部门批准。经过中美双方多年的接触和谈判,该项目于2009年签署合作框架协议,迪士尼正式落户上海。
3.旅游券风靡各地
2009年,“旅游券”、熊猫卡成为旅游流行词。初步统计,已有数十个省份今年我国已有多个城市发放了价值数十亿的旅游券。其中,成都发行了熊猫卡,北京发行了200万张免费门票。游客网上申请也成为一大亮点。
4.延迟退房打破“12点退房制度”
今年6月以来,携程已与国内700多家酒店合作,在国内主要城市推出延迟退房服务。随着事件的持续影响,行业内实行多年的“12点退房制度”被打破。 2009年8月修订公布的《中国旅游饭店行业标准》删除了“1点以上加收半天房费,18:00后加收一天房费”的表述。
5、《旅行社条例》正式实施
5月1日,国务院宣布《旅行社条例》正式实施,诸多“潜规则”零负团费、强制购物、更改行程等行业行为被叫停。 《旅行社条例》实施以来,旅游行业优胜劣汰加速,低价竞争得到有效监管,旅游消费透明化,“品质旅游”进一步升级。
6、东航、上航合并重组民航业
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民航业启动了深度行业调整。国有航空公司接受政府注资和兼并重组。从7月13日公布重组方案到11月30日获得证监会正式核准,东航与上航已确认合并重组。
7.四川省旅游公司全面复苏
2009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四川旅游业克服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汶川地震的不利影响,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均实现增长。总体水平已恢复到大部分受地震影响的景区通过恢复重建已超过震前水平。
8、高铁相继开通,冲击中短途航线
2009年多以来,首条高铁的开通,对中短途航线发起了强有力的冲击。与民航在中短途航线上的竞争。 11月16日,重庆至成都航线正式停运。航空公司开辟了更多航空快运航线以降低票价。对于旅客来说,出行选择更多,交通成本大幅下降。
9.国务院印发《《意见》确立旅游业战略性支柱产业地位
11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原则通过《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旅游业要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这为我国旅游业新一轮发展指明了方向。
10.甲型流感冲击旅游市场
今年5月以来,甲型H1N1流感疫情蔓延,对旅游业特别是出入境旅游市场造成严重损害。旅游、航空公司、酒店、旅行社推出更多价格优惠,多条出境游线路价格创历史新低。
7、中国旅游业发展主要旅行社、旅行社我国旅游业的交通客运由旅游部门和以酒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三部分组成。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指依托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揽、接待旅游者,并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等服务的企业。旅游、购物、娱乐等六大环节组成的综合性产业,其组成部分,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产业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
八、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中国旅游产业旅游产业40年经历四大阶段:
1.起步阶段(1978-1986年)
1978年和1979年,国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总体需要,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
全国首家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第80号文件)有两个定位:
1、双重性、双重目标。 “旅游业既是我国经济事业的一部分,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双丰收”。以此来确定旅游“中国式道路”的特征。
2.比较调试旅游业在经济领域的定位。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因素。
这也是40年来首次准确定位行业重要性,为旅游业“选对跑道”“对表” “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进程阶段(1986-1998)
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规划至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国民经济”。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第一个旅游业发展规划,五年后被纳入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五年的实践,五年的摸索,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最终,这份《规划》敲定了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应具备的基本政策和制度保障,旅游业开始走上国民经济产业化的轨道。过程。
9.当代中国旅游业概况及发展趋势我国旅游经济总体运行平稳,消费需求旺盛,投资持续增长,相对产业运行繁荣,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动力最强、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地位和经济作用逐步增强。旅游业拉动城市经济、带动社会就业、提升文化和环境的作用日益显现。该产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10.中国旅游业兴起和发展的原因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至少需要以下几个方面来支撑其长远发展。
一是经济实力。经济因素包括投资者和需求者。作为文化旅游项目的运营商和开发商,投资者雄厚的经济实力是不可或缺的条件;文化旅游在产业要不断发展进步,离不开需求侧的消费。支撑,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显然很难支撑庞大的文化旅游产业。
第二,政策法规。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国家政策法规密切相关。相关政策的实施,有利于文化旅游产业加快发展,可以快速打开市场,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同时可以规范文化旅游市场秩序,避免无序经营、恶性竞争等混乱局面。
3.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文化旅游资源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开发程度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产业未来的发展里。因此,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内涵,提高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程度,对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景区品牌知名度。在正常的市场竞争中,人气对消费者的决策有重大影响,文化旅游景区也不例外。一般来说,文化旅游景点越有名,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越大。如何提高景区品牌知名度是项目长远发展的核心问题。
第五,文化认同。文化旅游项目的关键是赢得消费者的认可。只有接受当地文化,才能引发更多相关的文化旅游活动。因此,提高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对于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