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30年来中国人饮食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稳定发展,社会资源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然而,报告显示一些不健康的饮食模式随之而来。
肉类已经取代了蔬菜的份额。在我国的传统饮食中,动物性食品相对较少。但上述研究表明,这种饮食方式在过去几十年里发生了显着变化。 1982年至2012年,我国居民日均蔬菜摄入量从316.1克下降到269.4克;动物性食品摄入量持续增加,特别是猪肉,从37.1克增加到269.4克。 64.3克,增加73%;我国居民畜禽类食品摄入量中有49.9%超过推荐量,但水产品摄入量从人均每天27.5克下降到23.7克。
扩展信息:
过去30年来,中国居民主食摄入量大幅下降。从1982年到2012年,人均每日谷物摄入量从509.7克下降到337.3克。很多年轻人不敢吃主食,因为担心发胖。但事实上,无论是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还是脂肪,吃多了都会让人发胖。
通过减少主食来减肥很容易导致反弹,导致疲劳、月经不调、抵抗力下降等一系列副作用。保持适量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不仅保证膳食均衡,还有助于将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控制在合理水平。建议每人每天食用谷类、薯类250-400克,注意粗细,多吃各种杂粮、豆类。
增加鸡蛋和牛奶的摄入量。近年来,中国人的柔顺意识不断增强优质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鸡蛋的人均摄入量从每天7.3克增加到24.3克,乳制品的人均摄入量从8.1克增加到24.7克,但仍处于较低水平。为了健康,需要加强。鸡蛋的营养价值是毋庸置疑的,但很多人却因为蛋黄中胆固醇过高而放弃鸡蛋。
参考资料:人民网-四十年来,中国人的饮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由于我国资源匮乏,人们的饮食主要是粗粮和素食。如今,研究发现,城乡居民间接粮食消费持续增长,已取代直接粮食消费成为粮食总需求增长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正在向动植物并重的方向发展s;参考2010年我国总体营养发展目标,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热量摄入已达到要求,但城镇居民的蛋白质摄入量仍不足,脂肪摄入量超标。食品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居民蛋白质、脂肪摄入量均较低,食品消费水平和膳食营养水平仍有待进一步提高。无论从食物消费结构还是人均能量、蛋白质、脂肪等营养素摄入量来看,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均低于城市居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居民食品消费水平的整体提高不容忽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