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有哪些美食?
1.五色糯米
是布依族、壮族等多民族的传统小吃。因糯米而得名,一般有黑、红、黄、白、紫五种颜色。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或清明节,广西各族群众普遍要做五色糯米。庄家非常喜爱五色糯米,将其视为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2.畲族黑米
在畲族,家家户户都做黑米。全家人一起吃饭,给亲朋好友送礼物,庆祝“黑米节”。相传唐代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起义军抵抗官军围剿。他用武宁果充饥,军队更加强大。 3月3日,他成功突围而出,连战连胜。为了纪念这一盛事,畲族每年3月3日都要吃黑米、聚对歌。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梧州还有吃黑米的习俗。
3.小蒜糕
安徽省太湖县番区,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清明节都有吃小蒜糕的习俗。蒜蓉糕主要由大蒜、腊肉和米粉制成。
据说很久以前,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国的鬼节之一。这天傍晚,野鬼出来,四处游荡。大蒜味辛,性温。吃蒜糕可以驱寒、杀虫、驱魔。因此,3月3日,人们会在祖先坟前放置小蒜糕、大米、猪肉等祭品,以示缅怀。
4.蒿糕
蒿糕又称蒿糕。这是源自传统江南团委的又一做法。每年农历3月3日吃艾糕是安徽江淮、江南地区汉族的传统民俗。
5.黎家竹筒饭
竹筒饭是黎族传统美食。一般是李家出远门、上山打猎、招待客人时制作的。以山兰米拌肉为原料,放入新鲜粉竹或山竹锯成的竹筒内,加入适量的水,然后用芭蕉叶封住竹筒口,将青竹放入锅中加热。炭火把它变成棕色即可。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3月3日
1.鸡粪藤
农历3月3日吃鸡粪藤是广西北海人的传统习俗。将叶子与米混合,磨成粉,然后制成鸡藤丝面。用这种面条熬成的鸡丝藤汤,味道香甜,深受当地人喜爱。特别小吃。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中华民族始祖轩辕黄帝的诞辰日。北海人民纪念这位伟人。
农历三月初三,侨乡江门家家户户都有吃“鸡肉雅腾”糕的习俗。先将叶子洗净,与糯米一起磨碎,加入煮好的糖水搅拌,揉成面团,压成饼状。有的糕点上还印有“福、禄、寿”等吉祥文字。用树叶制成的煎饼,甜、凉、风味独特。
2.春饼
三月初三,还有吃“春饼”的习俗上巳日吃“环煎饼”,就是把面条擀成薄饼,煮鸡蛋,剥皮,捣烂,有的还加蒜末,把煎饼卷起来吃。有的地方回暖早,已经是葱了,用春饼把葱卷起来吃。
3.五色糯米
黑、红、黄、白、紫五种五色糯米是壮族地区的传统美食,因糯米的颜色多种多样而得名,又名“黑米”。壮族人民视五色糯米为吉祥如意、五谷丰登的象征。
相传古时候,庄家村里有一个叫特农的小伙子,他出去干活时总是带着糯米,而山上的猴子总是抢走糯米。有一次,特农拉着一片枫叶驱赶猴子,却发现自己拿着枫叶的手被染成了黑色。他有一个主意。回家后,他把枫叶泡在糯米里蒸熟,制成黑糯米。
猴子看到一大团黑色的东西,以为是毒药,不敢碰。特农吃了黑糯米。他的嘴不干,也不累,反而感觉充满了力量。后来,庄家都向天农学习制作黑糯米,后来逐渐用黄栀子、红青草等制作黄糯米、红糯米、紫糯米。
4.蒿糕
3月3日吃艾草糕与传统习俗有关。三月初三古称“上巳节”,民间又称“鬼节”。传说在这一天,人的灵魂很容易被游荡的鬼魂所欺骗。淳朴的村民相信,一定要吃这种充满野味的蒿糕,才能把人的灵魂粘在上面。只有邪气入侵,人才能健康并且不会生病。这种美好的愿望代代相传,让这一千年习俗延续至今,演变成当地祈求身体健康的习俗。
制作蒿糕所用的蒿子是青蒿的俗名,又名黄花蒿、青蒿。它是菊科二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可食用的野生天然植物。
5.煎饼
三月初三吃煎饼是汤加人的传统习俗之一。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其子郑经继承父亲遗志,继续抗清。他多次派兵进攻闽南。清军顽强抵抗,造成人民伤亡惨重。郑军反击后,清军投降,郑军进城。老百姓迎郑军,烧饼献上r 向死去的亲人和朋友献祭。后来,人们在农历三月初三用煎饼祭祖。
做煎饼光是馅料就够花很长时间了,但更重要的是还需要煎饼皮来支撑。煎饼皮不仅要薄,而且要坚韧,这样馅儿才不会轻易破裂。吃时,将馅料放在披萨皮上,卷成竹筒状。非常香,很好吃。由于优质的披萨皮很受欢迎,很多人喜欢单独吃披萨皮。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