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地特产

说起当地特产,先来说说米粉。米粉是绵阳人最初的智慧结晶,虽然它反过来又伤害了绵阳人的智慧。米粉源自大米。它们比米粉更细、更美味。煮得比较快(用开水烫一下就可以了,正宗的名字应该是“毛、毛米粉”)。清汤的温柔,红汤的兴奋。 ,每一个味道都清新顺滑。但米粉在制作过程中需要添加明矾才能成型,而这种明矾对人的智力有害,所以不宜过多食用。我吃了十几年的米粉,我的数学功底已经差到没人性的地步了。我想通过这句话提醒大家。

现有米粉中,推荐永华米粉、开元米粉、发胖米粉。

我记得三间永华米粉店:

乘坐27路公交车在Nomat下车。 Nomat右边的小巷里有一家餐厅。

江东街有一家餐馆。在野间乘坐27路巴士,然后乘坐10路巴士。乘坐两站路,在市政厅站下车。穿过对面的街道,进入小路,在第一个路口右转(注意,左转可以吃到肥米粉)。

府城路的,27号野间下车,过立交桥到对面街10号站台,在大西门下坐三站公交车,过马路步行反方向走一小段距离就可以看到它。

传说中的开元米线:

距离开元大酒店不远。公交车我记不太清了。如果特别感兴趣,可以在人民医院27路下车,上三医院。巴士就在您想去的方向的右侧,或者你可以乘坐出租车。当然,吃米粉有点奢侈了。补救办法就是去涪江西街分店吃饭。 27路野间野间下车,乘坐10路公交车三站,至十一铺下车。向前走,穿过立交桥并左转。在第一个路口的右拐角处行驶。

据说,每年花2万元加入开元米粉,就会有人给你准备食材。如果有朋友在西客开店,哪怕连1+1都算不上,我也会一直照顾你的生意。你看,西客有两万人,每个人只带了一碗回来。对了,一般情况下,好吃的米粉店只在早上营业,下午营业的店我几乎不去。

就其悠久的历史而言,解放前就著名的西凉粉居其位。 (据说这家店是1939年创立的)我写吃m的时候在北大街的木梁房里吃果冻,我激动得啃起了干面包。以前,吃着喜凉粉,然后去山西面店吃一碗杂酱,再去马家巷对面买点锅贴,是多么颓废而幸福的生活。现在,辣得让人心跳的喜凉粉,成了唯一的东西了。记忆,怎能不品尝。

西良芬:27路Nomatra下车,到滨江剧院对面的小巷当铺后面。新同学可以找找,很容易找到。

如果说西凉粉是记忆的片段,那么窝窝店的包子就是绵阳人的情结。曾几何时,北街那家熙熙攘攘的包子店永远是早餐的首选,薄如纸的包子铺在粗厚的松针上,香喷喷的包子总是那么诱人。当然,最让我佩服的还是那碗撒着韭菜的骨头汤,心里满满的都是滋味。和灵魂。时间过得真快。如今窝窝店的馒头不再像以前那样好吃,汤也不再令人心碎。也许时间会变,生活会变,境遇会变,但吃包子时的心情和记忆永远是偶然。心里有一个解不开的结。

我窝店包子北街店:步行街路口,云南米粉店旁边

窝窝店包子成棉路店:27号中医院下车,步行往直走400米即可看到右侧街道。左边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辽排骨,堪称绵阳卤菜行业的先驱。它屹立了20多年,并不是没有意义的。辽排骨入口处最重要的是奖牌牌匾,食物的金牌,中国名菜,连牌匾都是工商局给的,极其嚣张,当然味道也会好。

沿江东街辽排骨:27路Nomatra下车,现场换乘10路,坐两站到市政府站下车,过对面街,进入步道,第一个路口右转

阜城路辽排骨:野间27路下车,过立交桥至对面站台10号,坐三站即到出了大西门,往反方向走,第一个路口就看到了

顺河前街辽排骨:野间27号下车,过立交桥到对面街道站台到5路,坐两站到顺河街下车,继续前行,就到了丁字路口(这家店很老了,但是很有趣)


一向顽强的中图活力十足,很酷。在我印象中,它是被城管踢出三轮车的强势品牌之一。 (对了,怀念三轮车上消失的夫妻牛片,现在百盛的夫妻肺片也挺好吃的。) 老城改造期间,北大街的小吃全部搬迁,但固执的钟兔在北街黄金地段开设了生意。创造一个世界。别以为放在桌子上不好吃,但是兔子很好吃。

钟兔兔:好又多就在兴利达广场的十字路口。很容易找到。

我不记得老王的甜品店是什么时候开始在绵阳遍地开花的。反正它的口碑非常非常非常好,所以我把它列为绵阳的特色美食了。想想看,当你连藕粉袋都懒得撕开的时候,下楼吃热腾腾的藕粉是多么惬意的事。更重要的是,你还可以享受到许多颓废的Sich三合泥、红糖水、糯米粉、鸡蛋等各种小吃,刘文彩也不例外。就这样,我的三个朋友曾经在那里摆了两张像喜客食堂那么大的桌子。无法放置的空碗的记录。

福安巷老王甜品:27号中医院下车,往立交桥方向走。接近立交桥时,转向右侧的街道。直走到路口左转(或者走市医院倒车)顺路方向走,第一个丁字路口左转,比较近)

老王家沿江东街:27路Nomatra下车,现场换乘10路,坐两站到市政厅站下车,穿过对面街道,进入步道,第一个路口右转< br>
金州街老王家:火车站左侧门斜对面,天子中心路口路。下车肚子饿了就可以直接去。很好吃而且也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