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美文
2006年6月2日 00:00:00

“饕餮”原本是一个被人鄙视的“美味鬼”,但苏轼曾形容自己是一个怪物。 ,并写有《老陶赋》:“吾聚万物之美,以养吾老饕”。从此,“老陶”就成了追求美食又不失优雅的文士的代名词。这些文士不仅善于品尝食物,而且有的还擅长烹饪。 “东坡肉”、“盘鱼”、“谭家菜”……不胜枚举。且不说古代的,现代文人如梁实秋先生、王士祥先生、汪曾祺先生、赵恒先生等,都是这门艺术的集大成者。不读书,就不知道世界有多大。虽然美食是很个人的爱好,但每次读到那些文字,那些前辈的经历都是一种积累的幸福哲学,它教会我们吃和爱。 ,教会我们生活。

赵恒·《老桃满壁》

关于美食写作,一直有一个疑问。明明是品味的问题,怎么用语言来表达呢?如果你查字典,你会发现描述这种味道的词非常有限。除了“好吃”,似乎没有其他更合适的形容词来形容美食了。浏览了各种美食书籍后,我很失望地发现,大部分都是关于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的。直到无意中翻到一本赵恒写的《老桃漫笔》,关于食物的写作手法才突然清晰起来。

“茶泡好后,茶叶约占杯子的三分之二,喝两三口就需要续水。随茶附送一个藤皮保温瓶,无论怎样喝多少或者坐多久,水就够了。茶叶确实是刚采摘的,绿油油的,喝上一两口,齿颊留香,心旷神怡。轻松愉快……”关于茶的悠然闲适,清香润喉,顿时跃然纸上。“叶春茶客吃点心的时间,总是在三四点左右。这个下午。喝完一杯茶,味道没了,心情也低落了,胃里还有点轻微的饥饿感,就想点一份黄桥烧饼和两份淮扬烧麦。恰到好处。现在已经快黄昏了,小雨已经开始停了,我们可以选择回去的路了……”《老桃漫笔》中的描述方法告诉我们,美食的美妙之处并不在于是否食物本身就稀有,宫廷佳肴的精美也许在于食材的稀有,而在于品尝的时间、地点、人。陆耀东·《大肚能容得下》的道理大家都懂。 “民以食为天”,但大多数人认为这是基础c. 生存的需要。虽然每个人都有吃喝的欲望,但终究羞于谈论吃喝。古人告诫“君子远离厨房”。所以,除了烹调方法作为一门技艺,营养作为一门医学之外,专门谈论吃喝的话,都不值得高雅。

《大肚能容得下》的副标题是《中国饮食文化随笔》。作者路耀东因此自称不是美食家,而是“饮食文化工作者”,而且十分谦虚。所以,口味不分南北,饮食不分东西方。我们品尝到的不仅仅是实际的食物,还与人们的生活习俗、历史渊源和社会变迁联系在一起。就这样,从北京的“豆汁炒羊头肉”到“上海菜和上海文化”、“东坡俗人和‘东坡肉’”,他用文字和我们聊着天。吃的时候,即使“只剩下鸡蛋炒饭了”,仍然吃得津津有味。 《吃的艺术》就像古典散文写的菜谱,分为“禽蛋肉”、“蔬菜”、“零食”等。山珍海味,蔬菜萝卜,皆可入文。这取决于你怎么写。

因为我们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无论怎么看,都觉得它并不轻浮、厚重,而且还能激发我们食欲大开的想象力,让我们口水湿润、跃跃欲试。吃。这不仅仅是食物的魅力,更是文字和写文字的人的魅力,就像光靠味精无法做出好菜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