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盟瓦山部落农业有限公司

木亦极神谷景区

木亦极神谷景区主要景观有“榕树”、“木亦极雕像”、“岩画” 、“人头”“桩”、五个“神潭”等。位于西盟县城南茂密的森林中,靠近孟所龙潭。距县城约五公里。

木依吉神谷景区

里坎瀑布

里坎是傣语发音,意为猴子经常玩耍的地方。里坎瀑布风景区包括雄伟的里坎瀑布、惊心动魄的佤藤索桥和极具药用价值的砂仁林。位于西盟县东北部,孟所镇李坎寨子附近,距县城约5公里。

勐所龙潭

勐所龙潭是一个天然淡水湖,海拔1170米。它几乎呈蘑菇状,面积580亩,蓄水量500万立方米,最大深度37米。平均深度11.5米,年平均水温23度。

勐所龙潭

瓦山榕树王

瓦山榕树王位于澜沧县城至西盟县公路-拉西线K48公里处,新县城距所在地约12公里。榕树高约60米,树冠直径约100米,有20多根下垂的气生根,宽度超过50米,形成了独特的单树森林景观。

2.西盟佤族村

镇远十大特产:

1.普洱鸡

普洱鸡是普洱市的地方鸡品种。据《镇远县志》记载,“民国三十年(1941年),全县饲养鸡10万余只,其中有少量葫芦鸡”。 “葫芦鸡数量较少,主要分布在乌尔地区瓢鸡的形成可能是由于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发生了突变,导致了瓢鸡的形成。”鸡无尾锥骨、尾棕骨、无尾脂腺、无主尾羽的独特物理和外观特征。

2.镇远黑古陶

黑古陶是镇远为数不多的民间工艺品之一,在传统的基础上吸取了现代古陶技法和造型的陶瓷工艺精髓,雕刻精美,古朴典雅,风格独特。作为镇远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已远销海内外,受到中外客商的大力推荐。

3、镇远芒果

芒果是我国著名的芒果之一。著名的热带水果ts,又名柠檬果、芒果果、闷果、蜜果、旺果、安波罗果等,因其果肉细腻,风味独特,深受人们喜爱,故被誉为“果中之王”。热带水果”。芒果是漆树科热带常绿大型乔木,高9至27米,叶披针形。

4.马登茶

马登茶是云南省八大名茶之一。产于山清水秀的镇远县浙东乡马登村。马登茶为乔木型大叶茶。具有翠绿茶的特点,色泽鲜美,冲泡持久,回味清爽,茶碱不使茶杯油腻。是当地彝族待客的最佳茶。

5.镇远琉璃米

p>

镇远琉璃米是云南省普洱市镇远县的特产。镇远琉璃米产于镇远区,常见素有“雪花谷”之称。由于米粒圆润、饱满、有光泽,故称“玻璃米”。

6.炒水蜻蜓

水蜻蜓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蜻蜓幼虫。它们的大小与成年蜻蜓差不多,但没有翅膀。放入油中炸后,身体呈金黄色。看着盘子里一排排陈列的水蜻蜓,我没有勇气拿筷子。但一旦吃下去,又脆又香,干掉一盘水蜻蜓也不是什么难事。

7.镇远柑橘

柑橘属芸香科柑橘亚科,为常绿小乔木。在我国,多在长江以南各省栽培。柑橘包括柑、橘、橙、柚、柠檬等品种。不同的是:陈皮薄,果皮和果肉容易分离,果段也容易分离;橘子皮很厚,果皮和果肉不在片段之间。房间非常紧张。

8.镇远何首乌

何首乌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茎可长达3米以上,经常缠绕在其他植物上。颜色为红紫色,基部或下部变得实心、中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得更红。十堰各县市均有生长。

9.苦丛生态茶

苦丛生态茶是镇远县农业科技局申报的农产品,由镇远县金阳茶业有限公司生产,此前普洱市的三款农产品:西盟县瓦寨荞麦、镇远县苦丛普洱茶、澜沧县烟棱普洱茶入选2013年国家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

10.镇远草纸

镇宇草纸又称土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已有千年历史。所有项目均为手工,以竹篾为原料,经过亚麻、蒸、舂、漂洗、干燥等30多道工序制成。它是用非稻草制成的“稻草纸”。纸面光滑平整,厚书勾角均匀,无纸筋。质地柔韧细腻,吸水性强。因其纸质优良,远销昆明、老挝、缅甸等地,且供大于求。产于浙东、文龙。

3.西盟佤族镇

云南省有西盟佤族自治县和沧源佤族自治县

西盟佤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普洱市,位于云南省西南部,思茅市西部阿洼山区,横跨东经99°18′至99°43′北纬 22°25′ 至 22°57′。东部、东北部、东南部与澜沧县接壤,南部与澜沧县接壤。孟连县西部和西北部与缅甸共和国毗邻。国境线长89.33公里。县城距省会昆明864公里,距思茅293公里。境内东西距离40公里,南北距离60公里。总面积1353.57平方公里。辖5个镇、2个乡。县人民政府驻孟所镇孟卡路1号。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0时,西盟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87291人。

西盟佤族自治县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旱稻、玉米,主要经济作物为茶叶、咖啡、甘蔗、水稻、荞麦等;该行业已为医疗水力发电、采矿冶炼、建筑材料、农副产品加工。主要工业体系;旅游景点有勐梭龙潭、木依吉神谷等。

沧源佤族自治县隶属于云南省临沧市。位于临沧市西南部,东经98°52′~99°43′,北纬23°04′~23°40′之间。沧源俗称阿佤山区,又称“葫芦王地”。北与耿马县接壤,东与双江县接壤,东南与澜沧县接壤,西、南与门茂县和缅甸南掸邦第二特区接壤。与邓区接壤,国界长147.08公里。总面积2446.43平方公里。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沧源佤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160262人。

地形沧源佤族自治县地势北高南低。属亚热带低纬山地季风气候。辖4镇6乡,政府驻猛洞镇。沧源佤族自治县全境为国家二类开放口岸。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和主要门户之一。是祖国向西南边疆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最先进的窗口。

沧源佤族自治县拥有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沧源葫芦镇、四岗里摩崖画谷风景区等景点。 2019年,沧源佤族自治县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2020年3月,沧源佤族自治县荣获全国乡村清洁行动先进县称号。

4。西盟娲山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佤族习俗

生活在滇西南西盟深山密林的佤族至今仍传承着一些古老的信仰和习俗。佤族自称“阿佤”,意为“住在山里的人”。于是,西盟又有了一个名字——佤山。最坦率、直白的情感,孕育出最粗犷、最大胆,或者说最原始的行为方式,比如佤族人称之为“冷特摩艾”的杀牛——祭祀带血的牛来表达对神灵的虔诚。 ,也表达了佤族人民对牛的感恩和牺牲。

5.西盟佤族在哪里?

西盟属于佤族。公司电话号码

是的!

要了解“果敢部落”的起源,首先要了解果敢地区的历史沿革。

缅甸果敢地区与林察镇康县、耿马县接壤我国云南省ng地区。直至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签订《续订滇缅边界事务条约补充协议》为止,该地区一直是中国云南领土的一部分。 。

国康又名马利巴。关于“果敢”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说法:“果敢”是二战前后英国殖民统治者引用的新名称;“果敢”这个名字,来自于高根山的音译;“果敢”这个名字,是由“果敢”一词而来。 “果敢”一词源自掸语。 “过”在掸语中是“九”的意思,“干”是户籍的意思,意思是这一地区有九户人家。由人组成。明朝末年以前,果敢地区还是一片不毛之地,只有少数“老虎人”居住在那里。这里原始森林茂密,毒蛇猛兽出没。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南明皇帝朱由榔逃亡缅甸。在缅甸人和清朝平西王吴三桂的攻击和围攻下,他的一些随从和军士逃往缅甸。隐藏和庇护在干燥的山区深处。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于中国封建王朝的残暴统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边境居民徒步迁往凯根地区开荒谋生。他们根据自己的出生地或种族组成部落,彼此独立。

杨高学,汉族,南京应天地区上原县柳树湾大石板人。明末移居大理,后与顺宁(凤庆)商人的女儿结婚,并育有一子。明末清初移居克干的杨英,定居火烧寨,归属d 前往“兴大户”部落。 “兴大户”部落是所有部落中发展最快的,并且越来越强大,成为后来果敢的发展基地。 1730年,杨婴之子杨有才被选为首领。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杨有才病逝,长子杨卫星继位。此时,他管辖的面积已经超过了“兴大户”的三倍。乾隆六十年(1795年),杨卫星的长子杨有根继位,次子杨有攀担任辅政。随着管辖范围的扩大,邻近部落纷纷请求保护,杨有根将“兴大户”改为“国康”。道光二十年(1840年),杨有根之子杨国华在任时,云南巡抚表彰杨国华戍边有功,封杨国华为“世袭果康县县令”。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杨国华之子杨春荣继任。此时,果敢管辖疆域,东至尖山村,南至古农,西至蒙惠场,青山,北至木台、红岩。清初以来,果敢地区汉族人数逐渐增多。杨姓最终成为地方势力,并采用邻近土司的做法来统治当地其他少数民族。

雍正八年(1730年),杨有才行使自己的统治权。道光年间,杨氏被正式封为“世袭果敢县令”,从而获得了汉族土司统治的合法权利,果敢地区的独立原康镇傣族酋长并没有放弃这片土地。一直属于他,但实际上他无法控制果敢新崛起的杨姓汉族土司。

1885年第三次英缅战争后,缅甸天宝大王被英帝国主义流放到印度西海岸。次年1月,缅甸成为英国殖民地,后被划为印度的一个省。 1887年,英军北进穆邦(丹尼),穆邦酋长向英国投降。缅北英派地区纳入其管辖,在其统治下共建立了48个毛扎(小土司),其管辖范围几乎覆盖了整个掸邦北部,果敢也纳入木国管辖范围。尽管英国人任命果敢土司为“世袭果敢训酋”,但果敢土司仍然坚持自己的独立自主。

1890年,英军向考河挺进翻山越岭,进入果敢。他们秘密探查边境,计划挺进镇康、耿马,企图占领中国边境领土。英国殖民者利用木邦土司与果敢土司的良好关系,怂恿木邦土司陷害桑东洪,拉拢果敢土司投奔英国。据光绪十七年(1891年)随英国特务队前往果敢的张成玉在其《侦探笔记》中写道:“马里巴(果敢)也是土司,因土司木邦的与他交情深厚,他的异族人要求他们前来投降,同时……所有有联系的酋长都被木邦酋长叫去投降,因此,异族人可以享受到马里巴的地位了。 ”

在《中英续签云恩商事条款》中光绪二十年(1894年)签订《中缅边境事务协定》,将果敢、北大尼划归中国管辖。后来,由于中国清政府将蒙武、欧德割让给法国,英国利用清政府的违反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中英双方重新谈判,签订了《补充条约》。 《中缅条约》于北京签订,果敢、北丹并入英属缅甸版图。至此,果敢属中国云南省镇康,清末一度独立自治。 ,正式成为英属缅甸的一部分。以汉族为主、与镇康有相同风俗文化的果敢各族人民,成为英属缅甸国民。

1948年1月4日,缅甸获得独立。当时,果敢土司杨振才当选为缅甸首任参议员、掸邦财政部长,杨振声被任命为果敢地区议员。尔扬基于一己私利,在缅甸第一届议会提出“果敢是缅甸领土,果敢人民应享有缅甸合法公民权利”的议案。该法案已获得国民议会通过并写入缅甸宪法。 1962年2月,中缅划定边界,果敢正式纳入缅甸版图

1966年,果敢进入历史上最动荡的时代,反政府势力一天天增加。 1965年,被政府军击败逃往泰国的杨振业率部返回果敢,与彭家声联手抵抗缅甸政府。拥有150多名武装人员、亲政府的罗星汉与政府军联手,围剿杨、彭。由此,果敢逐渐形成分裂割据的局面。

1967年初,杨振勋还带领部分前土司从泰国返回果敢,加入彭家声的反政府行列。与此同时,杨振业率部向官军投降,进行反击,并与官军围攻杨振勋、彭家胜。结果,杨振勋战败,彭家声被迫率部退入中国,接受缅共的领导。经过训练,其部队改编为缅共人民军果敢支队,彭家胜任支队长。从此,果干进入新时代,成为缅共东北军区果敢县。从此,庞家胜的部队成为了抗日战争的主力之一。缅共人民军东北军区,庞家胜的官位也越做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他升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

20世纪80年代末,在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特别是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影响下,缅共和缅甸它领导的武装斗争也结束了。

1989年3月11日,时任缅共东北军区副司令员彭家胜与彭家福、杨茂良、刘国熙、赵启元、李忠祥等高级将领东北军区军官率部发动兵变,宣布脱离缅共。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简称“缅甸民族民主联盟军”)果敢联军)成立。任命彭家胜为盟军司令员,杨茂良为副司令员兼参谋长。 3月31日,果敢联军与政府和解,成为自1988年以来第一支与政府签署和平协议的少数民族武装力量。其地区被中央政府划为掸邦第一特别行政区,彭嘉盛兼任特区政府主席。为了巩固和发展军力、维持生存,兵部大力发展药品生产和销售。 1990年代末,罂粟种植面积近20万亩,年产鸦片约200吨。发现了十个海洛因加工厂,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毒品种植和贩毒武装部队。

1992年10月,果敢阿里爆发内乱编辑部队。杨茂良兄弟击败了彭家胜兄弟。杨茂良出任果敢联军总司令兼特区政府主席。彭家胜率领600余人投奔女婿林明贤。 1995年10月22日,彭家声在佤邦联合军、掸邦东部联盟军和克钦独立军的支持下,成功对因内部分裂而实力大大削弱的杨茂良部族发起奇袭,并重新进入果敢。经缅甸政府协调,果敢一分为三,彭家胜、杨茂良、蒙萨拉各占一边。彭家声控制了老街坝地区和清水河一线,回国担任掸邦第一特区政府主席、民族和平民主阵线主席;彭家富被任命为果敢联盟司令军队。

经过两次彭阳内战和果敢与江西之间的一场战斗(杨茂良和蒙萨拉),第一特区只剩下果敢地区,位于南段92-145号。中缅边境。界碑之间,与我国边境长172.063公里,平均纵深40公里,面积2700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该地区以汉族为主(占地区总人口80%以上),其余民族有缅族、掸族、崩隆族、傈僳族、佤族、苗族等。该地区的居民讲中国云南话,至今仍保留着“云南人”的风俗习惯。 1983年,缅甸政府正式将他们命名为“果敢族”。

综上所述,作者有两个结论性的见解:第一,所谓“果敢人”是生活在果敢地区的汉人。e 今天的缅甸果敢地区;其次,进一步来说,所谓“果敢人”实际上是缅甸华侨华人中的“云帮”

(五)文化教育情况

如今的果敢地区在文化生活方面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自由之地,各种文化影响力得以蓬勃发展。广播方面,整个果敢地区均可收听美国广播电台、亚洲广播电台、台北国际之声、英国BBC、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部分地方广播电台的节目。

电视方面,1999年,果敢地区出现了果敢特区电视台和老街电视台,均为私营电视台。果敢特区电视台建在老街市澳大利亚娱乐城内。除了经营老街有线电视网络外,该电视台还拥有两个使用无线传输的节目频道。电源我分别为 100 瓦和 50 瓦。台标为果敢联军七旗,每链加中文“果敢特区电视台”字样;双峰市和南天门山分别建有老街电视台。双峰市用100瓦发射机传输节目。车站标志为果敢联军旗帜,并加汉字7链。南天门山建有50瓦和10瓦发射机,转播老街电视信号和香港卫视中文台节目。

缅甸政府赞助的缅语电视台建在东部城市老街,功率100瓦。主要播放缅甸政府主办的缅语节目。老街电视台、果敢特区电视台播出的节目主要包括特区政策法规、轶事、开业庆典、婚丧嫁娶、专题片等来自香港、澳门、台湾。

在果敢地区的老市场,可以清晰地观看20多个电视台的节目。除了上述果敢特区电视台、老街电视台、缅甸政府开办的缅语电视台外,还可以收看掸邦电视台、果敢电视台、香港中文台、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1、湖南卫视、四川卫视、福建东南卫视、山东卫视、上海卫视等

果敢是全民信仰宗教的地区。绝大多数人信仰上座部佛教,部分少数民族还信仰基督教和原始宗教。目前,整个果敢地区有8座主要佛塔、寺庙和宗教场所

第一特区与果敢县政府办有《果敢特区报》、《果敢民族报》报纸》、《果敢法制》《报纸》、《果敢画报》其他政府报刊均为中文。办报的主要技术人员很多都是从我国特别是镇康、耿马等县的退休人员中招聘的。

第一特区政府鼓励民间文化组织,发展文化市场。近年来,文化娱乐市场快速发展,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管理放开,黄赌毒泛滥。百家乐、歌舞厅、卡拉OK厅、印刷厂、电子网吧、按摩院、书店、音像店等数百家。

果敢有各类学校130多所,在校学生近2万人。所有学校均由特区政府主办,牵头动员当地商人和公众捐款,属民办教育。茶教育经费来源主要来自学费(不同年级采取不同收费标准,最高每学年700元,最低每学年150元)、考核、捐赠等。教师工资有两种:工资系统和食品加现金系统。经济发达地区以工资制为主,经济欠发达山区则以粮加现金制为主。

近95%的教师是从我国(主要是临沧地区)招聘的。聘请的教师中,有退休教师、近几年自费毕业的师范生,还有一些有一定知识的我国农民工。教学语言和教材语言基本都是汉语和汉语。果敢曾经使用过南洋版和台湾版的语文教科书。现在基本采用云南省九年义务教育离子教科书。只是从国内聘请了几位经验丰富、知识渊博的退休教师进行简单修改后重印。分发给各学校使用。

近一两年,果敢开始直接从我国进口教材。学校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历史、地理、尺规、体育、音乐、美术等。各中小学也特别重视文艺宣传教育

果敢地区的汉人主要是六大移民浪潮带来的:

首先,他们是清朝官兵的后裔。明末跟随南明皇帝朱由榔逃亡缅甸定居

二是因为留恋这片土地而定居下来。古代“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些商队商人

第三个是迁居到的南京鹰。明末大理,清初从大理迁居果敢,成为果敢第一任土司。天府上原县柳树湾大石板人杨高学后裔

第四是二战时期的国民党远征军和20世纪50年代活跃的“金三角”和 20 世纪 60 年代。从国民党残部中分散出来定居于此的国民党老战士

第五是进入缅甸加入缅共的中国知青等人员缅共统治时期

>

第六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来到这里的中国移民。这使得该地区汉族的籍贯相对复杂。至于老一代移民,除了大多数云南人外,还有四川、贵州、江苏、湖南、湖北等地的人,辽宁、浙江、江西等地。人们。比如,生长在果敢、成名于果敢的大毒枭罗星汉的祖籍是江苏南京,而他正好是罗星汉的第十代

< p>“果敢族”(或称“果敢人”)与我国的镇康县、耿马县相邻县山水相连。两边边境人民同住一座山,喝同一条河,拜同一尊佛,形成婚姻互通、师民同屋、朝夕相处的人际关系。

其中,镇康县有2个镇(南三、勐堆),1个乡(勐浜),12个村(所),88个自然村与果敢相连,9个民族过境,我们住在这里,国界长96公里,长358公里;耿马县有 2 个城镇与果敢接壤,d 边界长47.35公里。沿边有68个村民小组,11204人。仅河外乡就有400多名居住在不同国家的姐妹。有3800多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果敢人民深受中国历史、政治、经济、传统和近现代文化的影响。

果敢地区与我国毗邻边境地区有着特殊而密切的互动关系。在这里,缅甸主流社会的影响力远不及中国。中国人在果敢很少有身在异国的感觉。只要你沉浸在这种关系中,走在果敢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老街市,你就会有深刻的印象:绝大多数人长得像中国人,说的是汉人。我说云南话,使用的货币是人民币,我主要是看ch中文电视节目,书店出售中国出版的中文书籍(其他语言的书籍是稀缺商品),而且店内招牌大多是用中文写的,学校使用的教材是中国出版的中文教材甚至连财务预算和结算都是人民币。简而言之,它与中国的联系远远大于与缅甸的联系。可以说,与我国的关系决定了果敢的成败

缅甸政府将居住在果敢地区的华人定义为“果敢族”,这给了他们民族学意义。这使他成为缅甸民族大家庭的一员。缅甸政府此举有何用意?

原因有很多。虽然深层次的原因难以揣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将这一特殊地理区域的特殊群体与华侨、少数民族区分开来。在缅甸其他地区约有60万华人,他们失去了对祖国的政治和经济依赖,也失去了寻求祖国保护以利于管理的可能性。

因为他们和缅甸其他少数民族叛乱分子一样,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地理、历史、政治、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与中国有着天然的联系。文化。它不仅是一个反政府的民族武装组织,而且还与毒品种植、毒品生产、贩毒活动有关。不仅经常给政府带来麻烦,还因为贩毒活动影响了缅甸的国际声誉。加之其华侨、华人的身份明显有利于其管理和治理。

然而,这造成了民族学的混乱,令学术界对其民族认定的科学性产生怀疑和分类。事实上,他们和许多生活在缅甸其他地区的华侨华人一样,都是汉族人。本来是同一民族的人,被分成两个民族(即“华侨、华人”和“果敢族”)。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也不符合民族志和民族学普遍接受的原则。事实上,所谓“果敢帮”只是华侨华人中按籍贯划分的一个帮派,如潮州帮、光兆帮、福建帮、海南帮等。因此,他们在缅甸华侨华人中堪称“云南帮”(绝大多数为云南籍)

引自

”缅甸《“果敢部落”:名称、起源、处境与跨国互动》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研究员王世录,昆明

本文e 是作者在临沧地区有关部门协助下撰写的(200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地级临沧市——编者注)耿马县耿马蒙定镇县、镇康县、镇康县南山镇,根据缅甸实地考察而写。在此,我对为本次调查提供直接和间接帮助的有关部门和人员表示衷心的感谢

7。西盟佤族自治县佤族

翁丁佤原生态村,位于沧源县西部,距县城33公里,地处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山麓。 。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土肥沃,环境宜人,自然资源丰富。佤村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有100多户人家,全村500人,全部是佤族。这里保存了完整的佤族习俗,可以充分领略佤族的民俗风情。村子周围有郁郁葱葱的榕树、竹林和高大的树木。路两旁都是绿色的田野,因常年云雾缭绕,被当地人称为“翁丁”。

佤族由于地处中国偏远地区,解放前一直处于原始社会刀耕火种阶段。解放后,他们过渡到现代社会,留下了许多原始社会的痕迹,其中以翁丁古村最为突出。翁丁村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的建筑风格和原始佤族的风俗习惯,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好的原始群落村落。被国家地理杂志誉为“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