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旅游服务质量管理策略

自然旅游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良好的地理结合。

2.旅游服务质量涉及哪些维度?

当前,以南极、南极地区旅游为代表的极地旅游面临两种情况:一是市场日益火爆、规模不断扩大,二是北极、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加强防护。极地旅游市场开发与生态保护之间需要更好地平衡。

有数据预测,2022年至2023年南极季节,中国赴南极旅游人数将超过美国,成为南极第一大游客来源国。这一趋势的实现是以脆弱的极地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为前提的。如何运用有效的法律、规则和制度来凝聚共识各国政府、企业、旅行者等各方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实质性有效行动,已成为极地旅游发展的迫切命题。

游客数量持续增加

极地旅游中,南极游和北极游最具代表性,但其范围远不止于此,包括极地、海洋稀缺资源下的高端定制旅游还包括冰雪、露营、登山、越野、探险、深潜、狩猎、速降等高端户外特色旅游。

中国游客是极地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不断扩大。以南极洲为例。 2008年,前往南极的中国游客不到100人。 2017年,人数已升至5300人次,同比增长34%以上,占南极游客总数的16%。世界。继续成为南极旅游第二大游客来源国。地位。国际南极旅游组织协会(IAATO)数据显示,预计2022年至2023年南极旅游季,中国赴南极旅游人数将超过美国,成为南极第一大客源国。南极旅游。

一个趋势是,曾经集中在60后、70后的南北极游客正在逐渐“下沉”到80后甚至90后。过去,游客大多来自一线城市,但现在,他们正在向二三线城市转移。传播。查阅携程数据可以发现,除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极地旅游产品签约人数较多的城市外,南京、杭州、成都、武汉、重庆、长沙也是极地旅游产品签约人数较多的城市。热爱极地旅游的城市最主义。消费升级是推动极地旅游市场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推动极地旅游进一步迭代升级。

中国旅游协会副秘书长佘晓银认为,中国消费者更加细分化、个性化的产品需求,促使极地旅游产品逐步走向迭代升级,覆盖更广泛的人群有兴趣获得高端极地旅游资源体验。而对深度旅游体验的追求将推动极地旅游市场的发展持续上升。

智汇创始人兼CEO刘朝晖也认为,当前的消费结构有新用户、新消费、新体验、新场景需求,必然引发新的产业结构的变化。新中产的要求越来越高,会更加挑剔和挑剔在产品选型上,这将进一步考验行业的产品能力和服务能力。

事实上,面对不断扩大的极地市场,除了旅行社之外,一些OTA“玩家”也在进入极地旅游市场,他们之间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产品和服务上。服务。极地旅游游客对价格基本不敏感,但对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求很高。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专业化决定了极地旅游企业的市场话语权。这也为打造更多极地IP和更丰富的细分主题极地产品提供了参考。

刘朝晖建议,企业做极地产品时,需要与产业链互动,在概念上有更深刻的思考,包括新的主体群体、新的消费方式、新的消费场景。以及新产业结构的思考“未来的旅游业将更加注重体验、创新产品和稀缺文化资源,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产业发展理念。”

拉美旅游总经理隋毅图图相信“慢工出细活”。以南极旅游为例,她表示,这个旅游市场将是“一场持久战,不断完善”。南极洲并不是一个大市场,每年前往南极洲的游客数量都会略有增加。因此,南极旅游不会很快重新洗牌,而是会长期持续。 “慢慢做、做好、做到极致”。

极地生态面临考验

极地游客数量不断增加,极地生态环境负荷也随之增加。今年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是北极32度的高温,造成了人们的关注。对北极熊和其他极地生物的生存系统造成了巨大损害。数据显示,过去40年来,北极夏季海冰面积减少了近一半。包括我国在内,亚洲、欧洲和北美许多国家今年夏天都经历了极端高温。因素之一是北极和南极对全球气候的调节作用逐渐减弱。人类活动,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其中,人类对极地生态环境的更大程度的介入甚至干预是影响因素之一。

前往南极的游客大多在南极半岛附近登陆,这里是整个南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方。这里也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冰盖融化最显着的地方。为了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一些预防和控制措施已在国际上得到开发。 2009年,28个南极条约协商国一致同意对前往南极的游轮规模和游客数量进行强制限制,以减少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这些限制包括禁止载运超过500名游客的游轮在南极洲停靠、南极洲每个地点只能停靠一艘游轮、一次下船的游客不超过100名。

然而,游客的不断增加却是不可逆转的事实。业盛地球教育创始人、资深极地专家姚松桥透露,2002年冰岛游客仅有24万左右,2016年为180万。十年间,芬兰游客数量从170万增加到320万。北极地区的亚洲游客增长速度比任何其他地区都快。南极洲2017年至201年近八年游客总数耳数达到51707耳,基本达到历史新高。她认为,气候变化给南极旅行的安全和体验带来了挑战,未来登陆地点可能会发生变化。一些野生动物越来越多地向北迁徙,变得越来越难以看到。一方面,极地旅游要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要不断完善安全管理和可持续环保运营,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中华环保联合会顾问冯小星表示,保护极地环境与发展极地旅游并不矛盾。从产业层面来看,极地旅游无论是旅游目的地还是旅游内容产品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仅仅是经济因素,还有承载能力、可持续性和稳定性y 可开发的极地资源。因此,极地旅游的快速发展也意味着极地保护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如何保护极地生态

极地环境是极地旅游的载体。如果保护不力,极地旅游的拓展和发展也可能落空。姚松桥认为,北极和南极地区面临着非常大的环境挑战。需要教育属性和明确的管理措施。政策制定者和利益相关者应更加关注脆弱的极地生态系统的保护。政府、企业和旅行​​者都应该将环境保护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今年2月初,国家海洋局颁布《南极活动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要求申请开展南极活动的,应当准备环境评价报告。编制中英文文件并报送国家海洋局、南极活动主办方和承办方。制定南极探险活动飞机使用和应急处置措施相关规定,建立南极科考活动不良记录清单,建立南极活动信息共享机制和南极活动环境保护与管理协调机制。

2月底,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印发《我国南极科考站考察管理规定》,要求科考站考察原则上应在中国法定节假日,每批次合格参观人数不得超过100人,在站停留时间不得超过1小时。本规定旨在保护南极环境和生态,规范我国南极考察活动抽动症研究站。

北京市旅游发展委员会还发布了《关于加强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旅游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在南极等生态脆弱地区组织旅游活动前30天、组织机构必须将相关活动的人数、时间、周期、路线、行程、区域、内容等信息如实、准确地向国家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备案。还要求尽可能减少旅游活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破坏,游客必须签署环境承诺书,减少对南极生态环境的破坏。

姚松桥认为,每一个极地旅游从业者都应该成为一名环保主义者。极地旅游的一个重要任务不仅是让大家欣赏这些地方并了解当地环境所面临的挑战,同时也保护环境。的游客成为环境大使。

业界也有更多的努力。近日举行的第二届极地旅游论坛去年,中国极地旅游论坛组委会发布了《南极旅游环保指南》。除了对南极洲进行系统介绍外,还为南极游客提供旅游游玩的环保指南,增强游客的环保意识,推动行动。正如姚松桥所说,很多旅行者在旅行前对北极和南极了解不多。他们的环保行为需要长期、习惯性的改变,需要更多的信息让他们知道去极地旅行时和返回后应该做什么。做什么以及如何利用极地旅行作为个人环保意识的开始。

>3.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接待业的服务质量管理是旅游业的生命线,非常重要。为促进旅游业的顺利发展,酒店业的服务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我们要高度重视,勇于创新,认真细致,把旅游接待业服务质量管理推向新高度。质量要提高,管理要规范,制度要严谨,执行力要保证,确保旅游业快速平稳发展。

4.旅游服务质量的内涵

做好旅游业,必须重点抓好旅游产品内涵、诚信经营、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三个方面

一、确保旅游产品的内涵。旅游的内涵是一个重要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已成为当前人民美好生活和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游学游、科技游、休闲游、养老游、定制游等,要围绕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着力扩大旅游产业供给。只有这样,行业综合效益和市场满意度才能显着提高。

二是确保旅游业诚信持续提升。旅游业要依法经营、诚信为本,敢于剖析行业本身,敢于发现行业内的突出问题,严禁欺骗、杀客现象,杜绝或减少各类投诉,对广大游客高度负责,不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三是持续提升超越员工的整体素质。想要提升行业品质,吸引更多游客,就必须不断提高景区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通过聘请专家授课,对员工进行旅游安全知识、公共知识、客房知识、综合服务、餐饮知识、管理知识等培训,使员工具有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质量、服务质量等。

5.提升旅游服务质量的策略

去故宫旅游最主要的技巧就是提前阅读一些故宫旅游指南,确定自己想看的重点地点和景点。不然故宫那么大,你根本看不到全部。去故宫旅游主要策略是尽量避开节假日和周末,否则目的是看人,不是看景点。最后一定要选择重点看的地方,否则单纯的观光效果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