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孜拉”(羊皮鼓舞)流行于四川茂县、汶川、礼县等地,是羌族人民举行各种祭祀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活动。该舞蹈有独舞(羊皮鼓)、双人舞(主祭师比手持音盘,舞者手持羊皮鼓)和群舞(主师师比手持音盘,其他舞者手持羊皮鼓)三种形式。 )。为安然去世的老人举行葬礼时表演群舞、双人舞;石壁为暴死者驱鬼辟邪时独舞。主持各种祭祀活动的“食比”头戴猴皮帽。

“西格拉”(甲胄舞)是茂县等地男子为已故德高望重的老人举行大型葬礼时流行的一种舞蹈。在古代,这种舞蹈是在豪华葬礼的祭祀仪式上表演的。阵亡的士兵。

“哈日”是羌族古老的男性集体舞蹈。它是古代羌族人在征伐仪式上抵御外敌或进行村寨间武装斗争时所跳的舞蹈。

“巴龙”是羌族古老的仪式歌舞。 “巴戎”是羌语,意为“古老”。这种舞蹈无论是在婚礼或欢送贵宾的喜庆仪式上,还是在举办大型葬礼的悲伤仪式上,都有相同的舞蹈动作和程序。只是在不同场合跳舞时需要唱不同情感和内容的歌曲。

“撒朗”、“哟粗布”是羌族人民在传统节日、喜庆丰收、大型集会、婚丧嫁娶等不同场合围着篝火表演的自娱性舞蹈。

羌族舞蹈的形式及特点

形式:

羌族民间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祭祀性、仪式性三种;但从活动目的来看,很多形式都有祭祀神灵、祈福消灾的意义。主要形式有:“萨朗”、“西布簇”、“羊皮舞”、“跳甲”、“忍木那那.生娃”等。舞蹈多以火坑为中心,互相手拉手表演。其形式与藏族的“锅庄”相似,所以人们把欢快的“撒让”称为“喜事锅庄”,也称葬礼活动中表演的“喜布簇”。等形式,称为“忧锅庄”。

特点:

羌族民间舞蹈多与民俗活动相结合,一般没有音乐伴奏。舞者边唱边舞,或与喊叫声、敲击声配合表演。动作没有严格规定,变化也比较自由。形式笨拙,风格简约,风格充满生活气息。羌族民间舞蹈基本上是集体表演,参加人数不限,围着火坑或庭院围成一圈。羌族人民长期生活在特定的高原环境中。人们适应山地环境的工作方法和动作,逐渐升华为羌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征

在不同的节日或礼仪活动中,都有相应的舞歌和名称。这首歌是舞蹈的名称。尽管每首歌的舞蹈组合各不相同,但基本动作大多相同。每首歌曲都一遍又一遍地跳,舞蹈完成后再播放一首新歌,直到舞蹈完全尽兴。所用歌曲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歌词简洁通俗、易唱易记。有严格的监管规定每支舞蹈的开始和结束舞步的要求;中间部分,舞者可以自由变换,让所有参与者都发挥出自己的最佳水平。

羌族舞蹈中,手臂动作较少,腿部动作较多。小腿灵活敏捷,形成:“身体轴心向后转动的节奏和上身倾斜转动的扭动节奏”。

这种舞蹈节奏是舞者移动重心,将臀部向两侧斜向前推时形成的。重心在臀部一侧的腿上,膝盖微曲,腰部弯曲。从臀部到肩部(胴体)做轴向圆周运动,上半身微微扭转倾斜,形成美丽的“S”形。这种独特的动感和韵律,就是上面所说的羌族特有的“一棱”之美。它贯穿于一切舞蹈形式之中,尤其是“萨朗”,最突出的。

羌族舞蹈的发展趋势

羌族舞蹈在民俗和人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羌族在节日、婚丧嫁娶、种植、收获、放牧、狩猎、建造房屋、治病等时都要表演。活动期间,羌族人会跳舞。流传至今的羌族舞蹈艺术,也体现了羌族文化与汉藏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传统渊源关系。羌族民间舞蹈的形式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即以巫术表演为主的祭祀舞蹈——巫舞和“锅庄”(锅庄在羌语中称为“萨朗”)。
木舞有以下形式:
皮鼓舞或羊皮鼓
它是羌族萨满教的主要舞蹈形式,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流传。每当羌族人遇到疾病或哀悼时,他们会请巫师跳皮鼓。通常有两个巫师,一个前面拿着短剑,另一个左手拿着单面鼓,右手拿着弯鼓锤敲打,摇动鼓里面的小铁环,开始发出一阵叫喊和击鼓的声音。他们边跳边打鼓,气氛热烈而紧张,走路时脚不停地颤抖,给人一种神秘感。主要步骤有:摆鼓步,双脚分开,鼓先落在胯间,然后边击鼓边向上抛起。两侧踮起脚尖跳跃,前脚向前跳跃,后脚踮起脚尖跟随,从左到右交替击鼓。还有开衩深蹲、跳步、散膝圈步等,还有原地旋转的技巧,节奏快、激烈、敏捷。属嗯,老人去世后,要跳三天三夜的皮鼓。所有死者亲友都必须参加皮鼓舞,人数不限。他们跟随巫师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跳舞。先形成曲线,再形成圆。跳皮鼓是演奏者手持的羊皮鼓、弦铃等伴奏。节奏大多被认为是常见的,而不是常见的。鼓的节奏有很多种。据说,过去的鼓声有108种。
猫舞
农家节期间的祭祀舞蹈。这种舞蹈是巫师在祭祀时跳的。它是源自羌族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舞蹈时双手作猫爪状,有单腿踮起脚尖跳、两腿蹲跳、开胯踩腰等动作,多模仿猫的动态,阿尔主要以灵活、短线动作为主,有其独特之处。
舞夜龙
是巫师们围绕火坑表演的葬礼舞蹈。巫师弯腰,拍手,舞动着,踮起脚尖向前走,双手向前伸展,颤抖着,动作神秘而可怕。它的一些舞蹈动作类似于猫的舞蹈。
舞马龙
巫师祈雨时表演的舞蹈。舞者手持带柄的龙头,龙身由6.7米多长的粗麻绳制成。龙头舞动时,长长的麻绳飞舞,发出“啪啪”的声音。其动作技巧难度较大,舞步多采用蹲跳皮鼓动作。巫师边跳舞边念诵求雨的咒语。
甲舞
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过去多用于有战功的民族战士或有功的老人的葬礼上,所以它也称为葬礼舞蹈。参加表演的人数是可变的。舞者身穿生皮、雉毛制成的铠甲,头戴麦草皮头盔。他们每只手都拿着十字弓和长矛。领舞的巫师必须挂肩铃。舞蹈队排成两排,唱起象征胜利的战歌,然后起跳。他们的动作有踮起脚尖、模仿冲锋、飞弩飞矛等,伴随着雷鸣般的吼声和叮当作响的钟声,展现了羌族人的雄伟气概。
羌族祭祀舞
羌族祭祀山神、祈求丰收的舞蹈,起源于西羌古俗。舞者头戴凤凰、狮子、虎、豹、牛、羊、猪等面具,以凤凰为领头登台。舞蹈中有传统套路动作,分为“冲珠”、“干珠”、“雅”三套。每年十月初一,青壮年手捧羽毛,上山载歌载舞,招待神灵。
锅庄
多在锅庄旁边的室内表演,是一种带有浓郁游牧生活特征的舞蹈,在形式上与流行于四川的藏族锅庄舞(即“锅卓”,见藏族舞)有相似的特点舞蹈时,大家手拉着手,边唱边跳,一般由慢、快两段组成一个整体,靠歌声来协调节奏,没有任何伴奏。羌族分为喜事锅庄舞和忧愁锅庄舞两种。
喜事锅庄
节日、婚礼、下班时跳的舞蹈,男女面对面,各排成一排。 ,手牵手跳舞。常常由一位能歌善舞的老人领头。男男女女边唱边跳。当舞蹈进入快板时,男女排互相交换位置,或者大家手拉着手,依次滑到别人的腋下,不断地来回穿梭。动作特点是脚步变换、膝动摇动、扭腰胯。舞蹈时,动作随着歌声的节奏加快,最后达到高潮。舞者人数可达数十人。他们常常彻夜不眠,气氛热闹。
忧心锅庄
是老人葬礼上表演的舞蹈。葬礼结束后,死者的亲友会参加舞蹈,通常在户外的空地上表演。伴唱的内容主要是歌颂死者的高尚品格,抒发怀念之情。舞蹈很苏巴杜德。跳舞时,男在前,女在后,双手握成弧形或圆圈,动作平稳缓慢。各地锅石锅庄的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单步反复舞动,有的舞步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