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舞的基本形式

巫舞是羌族的主要祭祀舞蹈。以下是我整理的巫婆舞的基本形式。欢迎阅读!

皮鼓舞,又称羊皮鼓

是羌族萨满的主要舞蹈形式,自春秋战国以来一直流传。每当羌族人遇到疾病或丧事时,就会请巫师跳皮鼓。通常有两个巫师,一个前面拿着短剑,另一个左手拿着单面鼓,右手拿着弯鼓锤敲打,摇动鼓里面的小铁环,开始发出一阵叫喊和击鼓的声音。他们边跳边打鼓,气氛热烈而紧张,走路时脚不停地颤抖,给人一种神秘感。主要步骤有:摆鼓步,两脚分开,鼓先落在两腿之间。臀部,然后在击鼓的同时向上抛起。两侧踮起脚尖跳跃,前脚向前跳跃,后脚踮起脚尖跟随,从左到右交替击鼓。还有开衩深蹲、跳步、散膝圈步等,还有原地旋转的技巧,节奏快、激烈、敏捷。一般老人去世后,要跳三天三夜的皮鼓。所有死者亲友都必须参加皮鼓舞,人数不限。他们跟随巫师从右到左或从左到右跳舞。先形成曲线,再形成圆。跳皮鼓是演奏者手持的羊皮鼓、弦铃等伴奏。节奏大多被认为是常见的,而不是常见的。鼓的节奏有很多种。据说,过去的鼓声有108种。

猫舞

这是农家节期间表演的一种祭祀舞蹈。该舞蹈是祭祀时巫师表演的舞蹈,是羌族古老的民间舞蹈。跳舞时双手作猫爪状,有单腿踮脚、双腿蹲跳、开胯迈步、腰摆摆动等动作。它多模拟猫的动态,以灵活、短线动作为主,有其独特之处。

舞夜龙

这是巫师们围着火坑表演的葬礼舞蹈。巫师弯腰,拍手,舞动着,踮起脚尖向前走,双手向前伸展,颤抖着,动作神秘而可怕。它的一些舞蹈动作类似于猫的舞蹈。

马龙舞

巫师祈雨时表演的舞蹈。舞者手持带把手的龙头,龙身由6.7米多的粗麻绳制成。ng。龙头舞动时,长长的麻绳飞来飞去,发出“啪啪”的声音。其动作技巧难度较大,舞步多采用蹲跳皮鼓动作。巫师边跳舞边念诵求雨的咒语。

甲舞

一种古老的祭祀舞蹈。过去多用于有战功的民族战士或有功的老人的葬礼上使用,故又称葬舞。参加表演的人数是可变的。舞者身穿生皮、雉毛制成的铠甲,头戴麦草皮头盔。他们每只手都拿着十字弓和长矛。领舞的巫师必须挂肩铃。舞蹈队排成两排,唱起象征胜利的战歌,然后起跳。他们的动作有踮起脚尖、模仿冲锋、飞弩飞矛,伴随着雷鸣般的怒吼和惊厉。鸣钟声,展现了羌族人民的雄伟气概。

羌族祭祀舞蹈

羌族祭祀舞蹈,是一种祭祀山神、祈求丰收的舞蹈,源于古老的西羌习俗。舞者头戴凤凰、狮子、虎、豹、牛、羊、猪等面具,以凤凰为领头登台。舞蹈中有传统套路动作,分为“重竹”、“干竹”、“扬竹”三组,以鸟为祭品。这一遗风至今仍在茂文县羌族人民中流传。每年十月初一,青壮年手捧羽毛,上山载歌载舞,招待神灵。

喜事锅庄

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下班后都要跳。男女面对面,各自排成一排,手牵着手,翩翩起舞。常常由一位能歌善舞的老人领头。男男女女边唱边跳。瓦时当舞蹈进入快板时,男女排互相交换位置,或大家手拉着手,依次钻到别人的腋下,不断地来回穿梭。动作特点是脚步变换、膝动摇动、扭腰胯。舞蹈时,动作随着歌声的节奏加快,最后达到高潮。舞者人数可达数十人。他们常常彻夜不眠,气氛热闹。

忧心锅庄

是老年人葬礼上表演的舞蹈。葬礼结束后,死者的亲友会参加舞蹈,通常在户外的空地上表演。伴唱的内容主要是歌颂死者的高尚品格,抒发怀念之情。舞蹈很压抑。跳舞时,男在前,女在后,双手握成弧形或圆圈,动作平稳、流畅。低的。各地锅石锅庄的风格和特点各不相同。有的单步重复跳动,有的则有活跃的舞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