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傣族文化村旅游

1.景洪曼听公园AAAA

曼听公园位于景洪市东南部,距市区约2公里,处于澜沧江、流沙江交汇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115400平方米。公园内风景秀丽,森林茂盛,有珍稀的柏树和各种果树。是人们观赏、游玩的理想园林。曼听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公园,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当年,西双版纳的傣王……

2。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AAAA

西双版纳民族博物馆位于西双版纳洪市澜沧江东岸,环境优美的南连山半山腰上,雄伟的建筑群面向景洪市,三侧被茂密的天然森林和橡胶林包围。博物馆占地150亩,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博物馆的主展区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回望梦里——西双版纳历史风帆的影子”。通过考古发现,汉……

3.西双版纳融创天堂景区AAAA

融创西双版纳国际度假区位于中国西南雨林圣地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北部。凭借西双版纳独特的人文风格和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我们与一流的国际团队携手打造世界高标准的西南度假胜地。是迄今为止该地区投资规模最大、业态最丰富的世界级傣族文化旅游度假区。西双版纳融创乐园位于西双版纳景洪市西北部...

4.梦源仙境景区AAAA

梦源仙境(全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梦园)元风景区)是一个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建设的风景区,是以南传佛教为背景,集山、水、石、石灰岩季雨林、洞穴群落、民族风情于一体的生态旅游景区傣族、瑶族人民的生活、健康、保健和度假。由于景区位于勐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石灰岩热带季雨林,自然资源...

5.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AAAA

西双版纳热带花卉园位于景区内红城西部的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占地120公顷。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热带花卉园保存有100余种、300多个热带花卉和600余种热带经济植物近7000种种质。这是一本科学的合集科学研究、科普、爱国主义教育、旅游、休闲……

6.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AAAA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位于景洪市东部、澜沧江以北,距州府8公里,是全州距离景洪市最近的原始森林。由浙江金州集团有限公司以自有资金全额投资,占地总面积25000亩。是西双版纳最大的综合性生态旅游景区之一。公园融原始森林独特的自然风光和迷人的民族风情于一体。风...

7。勐腊文化园AAAA

勐腊文化园景区位于景洪市东郊,澜沧江与流沙河交汇处,紧邻景洪至蓝烟坝公路,距离4公里从景洪市中心出发。景区位于岱宫遗址内,有勐鹿反映西双版纳历史文化、傣族宫殿遗址和文物以及来自热带雨林的珍稀奇特猿类的博物馆。梦露博物馆陈列了千余件反映西方的作品……

8.西双版纳野象谷AAAA

野象谷位于213国道西侧,西双版纳的野象主要集中生活在勐养自然保护区。现在野象谷主景区建有步行道、供游客观看野象活动的高架走廊、大树酒店、森林酒吧等。勐养自然保护区热带雨林中有亚洲象近300头,目前正在使用的驯养象(含表演象)16头。这是我国首次家养大象表演……

9.勐阳大佛寺AAAA

勐鹿大佛寺位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郊。按照国家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勐鹿大佛寺是在古傣代皇家寺庙“净飘佛寺”原址上修复重建的。 “净飘佛寺”是傣族历史上一位名叫波隆的傣王为纪念南沙卫公主去世而修建的。平坦且建成。公主一生信奉佛教,所以每逢节日傣王……

10。傣族园林AAAA

傣族园林,全称西双版纳傣族园林。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兰兰坝。景区内有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落5个,面积3.36平方公里。预计投资1.5亿元,分三期建成。一期投资4200万元,征地、道路建设、旅游购物区地下水管、电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已完成

2、少数民族村寨旅游

1.德夯苗寨和莫融苗寨比德夯苗寨好。

2.德夯苗寨和莫界苗寨都是湘西少数民族村寨,但德夯苗寨无论是规模还是建设完善程度都比莫界苗寨要好得多。我去过那里两次,也从当地人那里听到过同样的事情。

3.德夯苗寨和莫界苗寨是湖南湘西的少数民族村寨。

3.傣族民俗文化村

饮食方面,傣族爱吃竹筒饭、喝普洱茶;在宗教上,傣族信仰上座部佛教;从食物选择来看,傣族居住的地区昆虫较多。 ,所以他们以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昆虫是重要的是傣族食物的一部分。常吃的昆虫有蝉、竹虫、巨型蜘蛛、田龟、蚁卵等。在服装上,傣族男子多穿无领或大襟短袖衫,长裤,天冷时披毯子。他们经常用白色或绿色的布包裹头部。傣族男子也喜欢纹身。

傣族妇女传统上穿窄袖短裤、筒裙,下穿白色或深红色内衣,细腰、宽下摆,下穿各种颜色的筒裙。傣族节日有全国闻名的泼水节。

在居住方面,傣族的住宅多为竹楼。傣族居住的竹屋为吊脚式建筑,近似方形,由数十根大竹子支撑,悬空地板;屋顶铺满了茅草排,竹墙缝隙大,便于通风透光。竹屋分为两层楼。楼上住人,楼下饲养牲畜,杂物堆放。这里也是舂米、织布的地方。

傣族的国语是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族。傣族人民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喜水而居,爱干净,经常洗澡,妇女爱洗头,故有“水民族”之称。

4.傣族古村旅游景点

免费入场

古村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的原貌。傣族民居风格独特,传统习俗浓郁。村里到处都是古茶树,可以亲手采摘。由于地处偏僻,这里幽静僻静,民风淳朴女士和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气氛。

村里很安静,人烟稀少。傣族竹屋依山而建,炊烟袅袅,村边溪流潺潺。整个村庄倒映在蓝天之中。竹屋里聊天的傣族“仆人”灿烂的笑脸,营造出一派安逸舒适的景象。

5.傣族村落美景

禁止入内,每日开放时间:8:00~18:00。

西双版纳傣族园由曼江、曼春曼、曼听、曼查、曼嘎五个保存最完好的傣族自然村落组成。 ·进入景区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迎宾广场,热情的傣族人民跳着迎宾舞,唱着贺词,洒水祝福。 ·公园内还有满春满古佛寺,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已有1,40多年的历史0 年。寺庙里每天都能听到诵经声。 ·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是泼水节。在傣族花园的泼水广场,每天都能感受到泼水节的热闹景象。

6.最美傣族村落

目前未开放。 “一村两国”景区距瑞丽市区约10公里。它位于中缅边境著名的71号界碑旁。是典型的“一村两国”地理奇观。国界将傣族村寨分为两部分。中方一侧称为银京,缅甸一侧称为芒秀。

村里的国界以竹篱、村道、沟渠、山脊为界。于是,中国的瓜藤爬上缅甸的竹篱去产瓜,缅甸的母鸡跑到了中国。它已成为合作居民在家中产蛋的常见现象。

边境居民每个月都会不知不觉地跨越边境数十次。村里的人们说着同样的语言,有着同样的风俗习惯。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需要,为避免人群聚集造成感染风险,公园暂时对公众开放。具体开放时间以景区通知为准。

7.云南旅游傣族村寨

西双版纳傣族园附近十大傣族村寨: 1.满江寨; 2. 满春满村; 3. 曼听村; 4.曼查村、5.曼嘎村、6.金哈村、7.曼飞龙村、8.玛瑙村、9.曼塔村、10.麦纳麦村。该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房屋采用“干栏”竹楼风格,户与户之间用竹篱笆围成各自的院落。有很多果树,如c傣族村寨周围种植椰子、香蕉和竹子。到处都是绿色,给人一种亚热带风光和异域风情。

1.满江村

隶属于勐龙镇满康湾村委会,属坝区。位于镇北,距村委会0.1公里,距镇18公里。国土面积2.6平方公里,海拔640米,年平均气温21.4℃,年降水量1400毫米。适合种植水稻、香蕉等农作物。有耕地面积424亩,其中人均耕地面积1.11亩;有林地440英亩。全村有农户75户,乡村人口380人,其中农业人口380人,劳动力27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146人。该村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林业。

2.满春曼村

隶属于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委会,属坝区,土地面积2.64平方公里。全村有农户115户,总乡村人口570人,其中农业人口570人,劳动力375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林业。

3.曼听村

该村是勐巴拉纳西王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汇集了勐罕镇傣族历史、人文、文化的精华。村内有一处具有傣族风情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傣族花园。公园内有1300多年的傣族文化遗产——满春满面寺、佛塔和古老传统的“铁轨式”傣族竹屋。日常的泼水活动和歌舞表演体现了傣族泼水节的气氛。公园旁边有长拥有水域面积100多公顷的德湖和五星级“菩提岛”旅游度假区。去西双版纳不能去傣族花园,只能看橄榄坝。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是旅游、度假、休闲的圣地。

4.曼察村

隶属于云南省景洪市勐罕镇曼听村委会,属坝区,面积1.5平方公里。农业人口235人,劳动力157人,从事第一产业人数96人。农民收入主要来自林业。

5.曼嘎村

隶属于嘎洒镇曼井罕村委会,属坝区。距村委会0.5公里,距嘎萨镇2公里。国土面积2.25平方公里,海拔572米,年平均气温气温22.6℃,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水稻、橡胶等农作物。

8.傣族文化村旅游指南

原始森林值得一去

原始森林公园很好玩。首先,交通便利,距离市区较近。打车只要40元。回程时有专车到市区。其次,原始森林公园有孔雀放飞表演。您可以观看孔雀张开尾巴并喂小鱼。可以骑大象、喂大象。这些都是孩子们喜欢的。还有少数民族村寨,有表演和互动。门口还有动物表演。开阔的热带雨林区,风景优美,幽静。道路平缓,多有栈道。正好适合玩一天。半天时间,我只能如追赶般地看节目。如果你不赶时间,就没有必要拿球棒特里汽车。景点相距不远,道路平坦。从门口步行到最里面的景点只需要半个小时左右。

9.傣族自然村门票

公园东侧有一个小门。不用买票就从小门进去!

曼听公园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东南部,距市区约2公里。地处澜沧江、流沙江交汇的三角地区,占地400余亩。有保存完好的古铁剑树及植被500多株。公园内有山有水,还有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是一个自然村落式的公园。它曾是傣王的御花园,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历史。

10.傣族文化村

带您了解常见的傣族音乐剧仪器。

露丝,傣语又称“葫芦肖”、“白南木刀”。主要流行于滇西傣族、阿昌族、佤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地区。它是青年男女用来表达爱情和思念的乐器。

傣族民间神话传说中说:很久以前,爆发了一场山洪。一名傣族小伙子,手捧大葫芦,冲过汹涌的洪水,救出了他心爱的小不毛(小不毛)。小姑娘)……然后他的忠贞之爱感动了佛陀,佛陀把竹筒插入金葫芦里,送给了勇敢的小不毛。小步猫举起了金葫芦,吹出了优美的节奏。突然海面平静,鲜花盛开,孔雀盛开,祝愿新人吉祥如意,幸福美满。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民中世代相传。

葫芦丝。也被称为如葫芦笛。云南少数民族乐器。过去主要流传于傣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其音色柔和细腻,圆润古朴,表现力极强。在云南,深受人们喜爱。葫芦丝演奏的优美音乐无论在民间还是在舞台上都能听到。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关注。

葫芦丝是一种簧管乐器。常见的葫芦丝由一个作为共鸣室的葫芦和三根竹管组成。竹筒一端有一根芦苇,插入葫芦中。中间的竹管为主管,两侧为附管。主管上有七个音孔(上面六个,上面一个)。副管没有音孔,一般只能发出固定的音调,用于和声,以丰富其表现力。曲调常常是深情而委婉的。

发音葫芦丝的曲调优美、亲切、略带鼻音、带有忧郁的韵律。古人云“彩云江南韵味独,声声三日不绝”。葫芦丝善于表现温柔、细腻。情感给人一种朦胧、忧郁的美感。因其发音如摇丝般飘逸柔和,故名“葫芦丝”。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

巴乌流行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哈尼族、彝族,是一种利用振动春风吹奏的乐器。其形似笛子,常用于自娱独奏。充满了民族特色。但在云南,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象脚鼓是傣族重要的民间乐器。因鼓身酷似大象足而得名。它被广泛用作歌唱、舞蹈、傣剧的伴奏。象脚鼓还深受景颇、佤族、傈僳族、拉祜族、布朗族、阿昌族、德昂族等民族以及克木族的喜爱。是各民族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

象脚鼓的形状像一个精致的高脚杯。它由整块木头(或几块木头粘合在一起)制成。通体中空,上端有杯状共鸣体,鼓面蒙有鼓皮,鼓皮周围用细牛皮条拉紧,绑在鼓腔下部,其张力可以调节。鼓身外表面绘有彩绘,鼓腰及下半部刻有装饰图案。有的鼓上还绑着花丝带和彩球。

象足鼓的鼓身常饰有图案,其中以孔雀图案居多。有时一个象脚鼓的舞蹈中插有几根孔雀羽毛,孔雀是傣族人民最珍视、最喜爱的鸟类。它代表着吉祥如意,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样,象脚鼓的形状像大象的脚,大象在傣族人心中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的生活。从象足鼓上可以看到孔雀、大象,无不体现了傣族人民的美好愿望。

象脚鼓的演奏方法有很多种。手指、手掌、拳头、肘部、脚部等根据表演情感的需要常常配合使用。鼓声数量众多,变化多样。鼓手一边敲打一边跳舞,不时做出摆鼓、摇鼓、晃动、转身等动作,极具诱惑力

11。民族村寨旅游

少数民族特色村寨a分布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具有不同的经济类型。有的是南方山村,有的是北方农牧结合村;有的自然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有的自然资源不是很丰富,但民族文化资源很丰富;有的靠近水,有的靠近山,有的靠近山水。有的是延续千年的古村落,有的是建得如旧的新村落。随着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已发展成为民族旅游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