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端气候旅游(极端天气对旅游的影响)
近日,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等17个部门联合发布《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 (以下简称《适应战略2035》),对从现在到2035年适应气候变化工作作出总体规划和部署,明确发展气候适应型旅游业。
《2035年适应战略》共七章。在深入评估气候变化影响风险以及适应气候变化的基础和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阶段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原则和主要目标,进一步明确我国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重点领域、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
“适应策略”“Gy 2035”提出,完善旅游目的地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急响应和旅游安全管理体系。识别和评估气候敏感旅游资源潜在风险,科学开展人工干预,保护古迹等旅游资源。科学抓住气候变暖机遇,挖掘气候资源潜力,合理发展避暑避寒、赏花等温敏旅游、科普、度假新业态鼓励各地实行温湿度指数、风效指数、衣着指数等旅游目的地气候舒适度指数发布制度。
《适应战略2035》明确提出构建适应气候变化区域格局。东部地区要发展生态旅游,建设全国最大的避暑胜地和世界级的冰雪旅游目的地;华北地区要统筹推进京津林草植被恢复、风沙源综合治理等重点任务,构建生态农牧业旅游产业体系和生态屏障绿色长城;华东地区需要提高海洋经济活动、交通运输、旅游等气象安全水平;华南地区需要发展越冬旅游和滨海海洋旅游;西北地区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遗产,发展特色景观、生态和历史民族文化旅游;西南地区要加强气候敏感、生态脆弱地区特色景观、自然遗产、历史文化、民族风情保护,建设d 世界知名的生态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青藏高原要适当发展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旅游。
2.中国气候对旅游的影响科学分类不同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以及由此产生的质量与数量、旅游景点规模的差异。包括确定一定地理范围内旅游资源的类型特征、空间结构、数量和质量水平、开发潜力和开发条件。其目的是确定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和开发顺序,明确建设方向,是旅游资源开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评价对象不同,分为:
1.资源本身评价
主要包括旅游品质特征资源(如美丽、独特、医疗价值、体育价值等)、丰富程度和聚集程度、环境容量、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潜力分析;
2.开发开发利用可行性分析
包括气候条件对旅游业的影响(表现为旅游旺季和淡季的节律性变化)、环境质量现状、旅游资源现状等。铁路、公路、航空运输及交通建设难度,服务和配套设施建设现状,旅游资源所在地距中心城市的距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支撑能力发展旅游业;
3.旅游客源市场分析
包括旅游资源对各级游客的吸引力、确定目标市场、潜力市场和市场地理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及其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评价方法分为两类: 1.实证分析法。根据大量调查、检查的经验进行评估; 2、定量评价。将评价指标量化,建立量化模型。一般采用旅游资源质量等级加权。基本公式如右上图所示。即评价值是各评价指标的加权标准值ai的数值和。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定量评价带来了许多困难。纯定量评价往往是机械性的,而纯定性评价则包含主观成分。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出科学的评价。 。
3.极端天气对旅游业影响研究天气会产生影响影响气候、人类制造、生活、农作物、交通等。例如台风、海啸等极端天气会阻碍人们出行,甚至危及生产和生活。此外,气候还会对人们的某些疾病产生影响,比如关节炎、心脏病等,也会让人感到烦躁。
此外,天气也会对气压和人的状况产生影响,因为气压下降会引起鼻窦问题,引起鼻窦炎和鼻窦肿胀;气压的升高会对人体关节产生很大的影响;气压的降低会对人的关节产生很大的影响;也会让人心神不宁。
4.旅游业严重依赖气象条件的原因冰雪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三大资源之一。冰雪旅游依托冰雪、气候和旅游资源体验冰雪世界文化是大众型、体验型、休闲型、高消费型、长停留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活动的总称。
东北冰雪旅游是我国开发程度最高、规模最大的典型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长途市场影响力巨大,将持续引领我国冰雪旅游。旅游业发展。
5.极端天气对旅游业影响论文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也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寒冷干旱高极。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最高8800多米。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特征,对我国的气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和敏感区。
青藏高原水资源丰富,水对人类的生存非常重要。o 对国家未来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起到重要保障作用;此外,由于青藏高原幅员辽阔,跨越9个自然带,其生物多样性不言而喻,使其成为世界上重点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之一
气候影响。通俗地说,由于海拔高、地势高,青藏高原上空的大气更容易受热,导致气流上升、气压明显下降,从而加速陆地低压的形成。其结果是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力量显着增强。季风的变化引起雨带的明显变化。
20世纪80年代至世纪末,热力效应持续减弱,东亚夏季风弱,我国东部地区出现“南涝北旱”的局面。在北方”。后期,青藏高原热源强度有所恢复,我国东部夏季雨带整体北移。但自东亚夏季风在江淮流域,与青藏高原关系最强的是江淮流域的夏季降水,只要青藏高原热源强,就会有
此外,有研究表明,我国东部夏季高温热浪可能与青藏高原积雪有关;
另外,由于全球变暖,青藏高原的冰川和冻土退化,这些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气候。
当然,这种影响是渐进的,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并不明显。时间虽短,但需要细心名词随着气候变暖,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如干旱明显、降水增多、极端降雨频繁、冰雹灾害增多、雷电灾害频发等;但有积极的影响。对于一些农作物和旅游业来说,变暖使得农作物的生长时间更长,收成更好,而且一些地区的旅行时间可以延长,旅游效益变得更大。
6.高影响天气和极端天气1.年初极寒天气
2021年2月,在与厄尔尼诺相反的拉尼娜现象、北极极涡爆发的影响下,美国迎来了一波寒潮。美国很多常年如春的地方迎来了极冷天气,直接导致德克萨斯州多地气温骤降,出现零下几十度的低温。
美国寒潮创下最低气温近30年来的气温记录,直接导致美国数百万人的生活几乎陷入混乱。低温天气导致数十座发电站关闭,450万户家庭停电。那不是全部。低温天气还导致裸露的自来水结冰膨胀,导致水管爆裂,这简直让美国民众雪上加霜。
二、美国极端高温
2021年6月下旬,尚未正式进入一年中最热时期,却受到全球气候剧烈变化的影响美国和加拿大西部地区出现极端高温,气温持续上升,最高可达35℃、40℃、45℃、48℃。 6月29日,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出现49.6℃的高温,创历史新高。
在我们看来,只要气温超过35℃,出门就会感觉到灼热感。我天气已经非常热了。如果室内没有空调降温,生活肯定会特别不舒服。 ,真不知道当气温达到49.6℃时人们会是什么样子。想想就觉得可怕。
美国和加拿大之所以如此炎热,是因为天空中有一种被称为“热穹”的气候现象。当冷空气从高空下沉时,会形成一层致密的隔热层。 ,防止地面上的热气流上升扩散,就像蒸笼里蒸包子一样。当然,地球的温度只会越来越高。
3.强对流天气龙卷风
2021年5月,武汉、苏州两大城市遭遇9级强龙卷风袭击。在武汉,一位家住汉阳都通地区的市民看到,自己眼中的科幻电影场景:天空乌云密布,白天如黑夜,城市被笼罩大雨云中,许多物品被卷到了空中。
在苏州,有人回忆起龙卷风来袭时的亲身经历。厂房天花板一片片掉落,造成数人受伤。他吓得躲到了重达两吨的机器下面。卡车也被龙卷风吹到了远处的一家超市。大量树枝被吹断,有的树木甚至被连根拔起。
4.全球火灾
2021年7月,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俄罗斯西伯利亚以及南美洲亚马逊雨林发生大规模火灾。
在加利福尼亚州,肆虐的山火引发了历史上最严重的火灾。火灾面积已超过800平方公里,已疏散近万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利顿小镇90%的房屋被烧毁,整个小镇被毁。亚马逊雨林中山火一直在燃烧连续三周,毁坏了大量树木。在西伯利亚的雅库特,山火肆虐,一条重要的主干道已经停止使用。
5.多国发生洪水
2021年7月,德国发生了创纪录的洪水。德国城镇埃尔夫特施塔特是洪水最严重的地区。这两天下了雨。近两个月的降雨,道路被冲成10米深的洪沟。 165,000户家庭断电、断气,数千人流离失所。
同月,我国河南也遭遇暴雨后创纪录的洪涝灾害。许多房屋被冲毁,地铁被淹没,超过1000万人受到影响。最近,就连极度干旱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也出现了洪水,已有300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被洪水覆盖。
7.极端天气影响1、印度
印度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上升每100年升温0.62℃,可称为“热加热”。就在今年,印度3月最高气温达到38℃,创下印度122年来同期最高气温纪录。 4月,印度巴尔默市出现45.1℃的高温。同时,截至2019年,印度只有约7%的家庭拥有空调。极端气候给印度居民的健康和生产带来了巨大损失。有关机构估计,未来几年将有超过6亿印度人面临“严重缺水”。如果全球气温上升超过2°C,印度将遭受89%的损失,78个城市地区除了热浪之外还将面临更频繁的山洪暴发。
2.德国
在2020年全球气候风险指数中,德国首次成为“受极端天气影响最严重的三个国家之一”。数据显示,2018年夏季,德国当地气温接近零度。y 比平均温度高 40°F,导致 1,000 多人死亡。当地农民紧急救援需求约11.8亿美元,人均GDP下降0.12%。 2021年,德国西部再次遭受严重洪水,造成至少190人死亡。这些灾难给整个西欧敲响了警钟。
3.海地
海地是世界上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环境的极端恶化与长期的人口压力密切相关。当地 98% 的森林已被砍伐以获取燃料。这种广泛的生态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率急剧上升。此外,海地本身就处于大西洋飓风的路径上,所有主要河流系统均从西部陡峭地区流向人口稠密和人口稠密的地区。东部沿海地区缺乏排水系统。近年来,随着大西洋飓风的强度显着增加,超过 100 万人的生活和生计受到影响。n 96%的海地居民受到大规模洪水和山体滑坡的严重威胁。
4、肯尼亚
2021年,世界气象组织表示,肯尼亚气温上升了1.9℃,强降雨和干旱变得更加强烈和难以预测。
5.日本
从地理环境来看,日本是一个容易受气候影响的国家。近十年来,日本经历了多次极端天气事件。例如,2018年7月的山洪和泥石流导致日本200多人死亡、230万人疏散; 2018年至2019年两年间,日本与德国一样遭遇严重热浪,导致近200人死亡、9万多人疏散。人们被送往医院; 2019年,台风海贝思和台风法赛连续登陆日本,打破多项历史气候记录,共造成超过250亿美元的经济损失。经济损失。如今,由于气候变暖,日本部分农作物品质下降,雪季缩短,也对其农业和滑雪产业造成沉重打击。海平面持续上升也给岛国日本数百万人带来了不利影响。居民构成了生存威胁。
6.菲律宾
菲律宾平均每年遭受20次台风袭击,海平面上升幅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两倍。它是近20年来受极端气候影响最严重的国家。国家之一。
7、泰国
泰国是世界上受洪水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2011年,该国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洪水,超过1300万人受灾。仅国家修复和重建费用就花费了 460 亿美元。相关分析预测,到2035年至2044年,泰国受极端河流洪水影响的人数可能会增加超过以目前的基础上200万。
8.斐济
斐济是太平洋上的一个岛国。它由300多个火山岛组成。许多岛屿面积小且地势低洼,居民区离海很近。 。你可以想象海平面上升、气温上升以及更加频繁的飓风、洪水和干旱将对斐济居民产生怎样的影响。自2012年以来,斐济的多个村庄因海平面上升而被迫搬迁。海平面上升也增加了海水入侵的风险,导致农作物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减少,制约了斐济的农业发展。
8.极端天气对旅游业有何影响一年中的任何时间。如果想去纳木错,一般建议夏季。
日喀则:建议5-6月或9-10月
阿里:建议9-10月
灵芝:建议3月中旬-4月中旬 桃花时节
山南:基本上是3月到11月
昌都:基本上是3月到11月。
建议组合:3-4月前往林芝、昌都; 5-8月去拉萨、山南; 9月至10月去日喀则、阿里。
西藏旅游有淡季和旺季之分。每年5月至10月是旺季,门票和住宿都比较贵。淡季为11月至次年4月,价格实惠。其中,最适宜的时间是每年6月至9月的暑假期间,此时树木茂密,氧气充足,景点也对公众开放。
每年3月底至5月是旅游淡季。这个时间是淡季到旺季的过渡期。当然,价格也会慢慢上涨。其实西藏的旅游景点每年的四月到五月我个人认为是最好的时间或风景。西藏的春天比内地晚了半拍。四五月份是花开的高峰期,此时万物复苏,绿意盎然,美不胜收。值得一提的是,观赏珠穆朗玛峰旗云的最佳时机是每年的4月至5月。
9月中旬至10月中旬以后,也是旅游的淡季。经过夏季物价大幅上涨后,9月份学生潮开始,很多家长没有时间长途旅行。物价从9月初开始就开始回落,降价幅度并不大,但仍然是去西藏的好时机。金秋九月,是西藏摄影旅游的最佳月份。
6月至9月年初是西藏旅游旺季,物价大幅上涨。尤其是夏季七八月份,物价波动较大,风景最为怡人nt,而且时间最自由(有节假日)。随着去西藏的游客增多,物价也水涨船高。除去往返交通费用,预计西藏旅游一周每人花费约5000-6000元。
10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为旅游淡季。我们认为这个时期是西藏旅游业最淡季。去西藏的人确实很少。人们都说西藏的冬天很冷。其实拉萨冬天不像北京那么冷
香港是一年四季的旅游胜地,尤其是9月中旬到2月底天气相对舒适。如果你喜欢香港的折扣季,那么你应该选择夏季或圣诞节和春节期间去。不过,当购物打折时,机票和酒店会更贵
9。极端天气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厄尔尼诺对中国很容易导致南方暖冬、暴雨洪涝、北方高温。由于干旱,东北地区容易出现寒冷的夏季。极端天气比简单的温度变化更有可能造成危险。
(一)台风减少。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台风)次数和我国沿海登陆次数均少于常年。
(2)夏季风弱,季风雨带偏南,位于华中或长江以南地区。北方地区夏季易出现干旱、高温,南方地区易出现低温、洪涝。我国近百年来的特大洪水,如1931年、1954年、1998年长江中下游洪水,都发生在厄尔尼诺现象出现后的当年。
(三)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的冬季,我国北方地区易发生哦,温和的冬天。
我国科学家认为,厄尔尼诺对我国的影响是明显而复杂的,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厄尔尼诺年夏季主雨带南移,北方大部分地区干燥干燥;二是长江中下游梅雨季节大部分推迟;第三,我国东部地区秋季降水量南多北少,容易造成北方夏秋干旱;第四,全国大部分地区冬暖夏凉;五是登陆我国的台风减少。除了上述一般规则外,还有一些例外情况。因为制约我国天气气候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大气环流、季风变化、陆地热力条件、北极冰雪分布、洋流变化甚至太阳活动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