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音乐

贵州少数民族能歌善舞,传统音乐、舞蹈丰富多彩。贵州的民族音乐不仅门类众多,而且各具特色。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贵州省一些主要少数民族的歌曲。

1.苗族

(一)歌曲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油坊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的一个独特流派,常在山林田野中演唱。其特点是音调高亢、气势强劲、节奏宽广自由、旋律起伏较大。有的地区有男唱和女唱之分,分为高口音和平口音。飞歌题材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二)乐器最著名苗族的乐器是芦笙。雷山县派卡村、凯里市新光村是著名的芦苇专业村。其他还有芒管、唢呐、大号、直笛、竹笛、口弦、古老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锣、巴鼓锣、大枷、小沙、木叶苗族器乐按功能可分为习惯仪式音乐和日常生活音乐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成,后者多为独奏。

2.布依族

布依族的音乐包括声乐和器乐两大类。

(一)歌曲

按照歌词的用法,布依族民歌可分为布依族民歌和中国民歌。

根据内容和演唱场合,可分为情歌、生产劳动歌曲和风俗歌曲。

(2) 音乐剧乐器

布依族的乐器有铜鼓、唢呐、乐游、乐浪、笔管、姐妹笛、对啸、牛骨胡、葫芦琴、笛子、月琴、皮鼓、大锣、小马锣、芒锣、小钹、小钹、木叶等。其表演形式有独奏、重奏、重奏、打击乐等。

3.塞尔部落

(一)歌曲 塞尔部落以锦屏为界,分为南北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音乐风格有很大不同。

A.北方侗族

北方地区的民歌有山歌、山歌、河边歌、好事歌(饮酒歌)、婚礼歌等。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以对唱、互唱的形式表演。 《Wanfolk》是一首青年男女交流思想感情、表达爱情的歌曲。这类歌曲的音调较高d调,热情奔放,音域宽广,节奏自由多变。好事歌是在宴会上唱的歌。每个地方的曲调都有所不同。总体来说,旋律舒适优美。婚歌是指在新娘出嫁前一个月或以上,由同族、同村的姑娘为新娘演唱的歌曲。此外,孝歌也有一定的特点。

B.南方侗族

南方地区保存的传统侗族文化较为完整,因而其音乐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这一带的音乐大致可分为大歌、小歌、仪式歌曲和叙事歌曲。大歌曲是由合唱团演唱的歌曲。主旋律在低音部分,高音部分是在歌曲开头添加花朵而形成的。大歌结构严谨,形式相对固定。大歌的种类很多,有鼓楼歌、叙事歌多声部无伴奏歌曲是侗族最具特色的音乐形式。曾多次出国演出,蜚声海外。 《小歌》的内容主要是情歌。这类歌曲结构简短,歌词含蓄深情,曲调委婉动人。大多是青年男女轻声缓慢地唱的。小歌分为器乐伴奏和非器乐伴奏两种。

(二)乐器

侗族乐器主要有琵琶、箜篌、簧片、侗笛、唢呐、二胡、锣鼓、铙钹、木叶等。演奏方式有多种:独奏、伴奏、合奏。

4.水族

(一)歌曲

水族民歌主要分为双歌、单歌、调子、问句、儿歌等。双歌又分为敬酒、恭喜,叙事双歌和寓言双歌。前一种双歌通常是一曲一曲地唱。歌曲开头有两句固定和声,歌曲结尾有两句颂扬和声。当歌曲开始时,歌手举起酒杯或在桌子上挥动筷子,周围的人齐声唱出和声。当歌曲的主体部分唱完后,大家默契地伴唱、应援。单首歌的每一句歌词都可以独立存在,表达独立的含义。从声腔的用途来看,分为平腔和高腔两种。从音乐节奏上来说,与其他类型的歌曲相比,它相对自由而僵化,是一种较古老的水族音乐形式。

(二)乐器

水上乐器有铜鼓、皮鼓、簧片、唢呐、二胡等。

5.仡佬族

(一)歌曲

儿子仡佬族的歌曲主要有山歌、情歌、饮酒歌、婚歌、祭祀歌、儿歌等。民歌是在山坡、田野上演唱的歌曲,内容广泛。歌词多为七字四句,节奏明快。情歌是青年男女谈论爱情的歌曲,旋律优美、优美。酒歌是婚丧嫁娶、喜庆喜庆时演唱的歌曲。节奏和旋律简单而不复杂。

婚俗歌曲是在婚礼上演唱的,节奏明快,旋律流畅。祭祀歌是逢年过节、祭祀祖先时所唱的。他们的曲调可以说是口语发音的夸张延伸,朗诵强烈,没有恒定的节奏。仡佬族儿歌节奏明快,情感纯朴。

(二)乐器

仡佬族的乐器有芦苇、唢呐等s、锣鼓、木管、木叶、笛、笛、月琴、二胡、四胡等。

6.土家歌曲

(一)歌曲

土家歌曲包括山歌、闹歌、风俗歌、祭祀歌、婚礼歌、劳动歌等。歌曲、

柳子乐等。民歌内容丰富,情感纯朴。闹剧歌曲也是民歌的一种。因是用锣鼓伴奏演唱,故又称“采草锣鼓”。闹剧歌曲是在皮革切割过程中为了缓解疲劳、激发情绪而唱的歌曲。通常两个人唱歌,有时领唱,有时对唱,有时劳动人民也跟着唱。两名歌手紧随除草队后,一人敲锣,一人敲鼓。除草队哪里落后了,就赶到哪里,边打边唱。有时还会添加一些幽默的计数器唱歌前,叫喊口号,使气氛更加活跃。闹剧歌曲旋律激昂、高亢、质朴、自由,高音长音较多,曲调悠长而宽广。劳动号子、柳子乐是土家音乐中具有浓郁特色的音乐形式。劳动号子具有复调结构的特点。一种是由一名领唱和合唱团组成的两部分结构,另一种是由一名副领唱和两名领唱者和合唱团组成的三部分结构。后者是一种比较原始的对比复调结构,也是我国民间合唱中比较有特色的复调音乐。

(二)乐器

柳子乐是土家族中广泛流传的一种打击乐。基本乐器有小锣、大锣、钹、鼓等。有数百种传统曲调。土家族乐器有唢呐、二胡、箫、月琴、包包鼓、小钹、鼓等。八个人用八种乐器演奏的八音是独一无二的。它的音乐通常由八首小曲组成。

7.彝族

(一)歌曲

彝族民歌有反映青年男女爱情生活的《曲鼓》和用汉语演唱的《莎莎》。曲鼓的演唱形式以独唱和对唱为主,也有合唱和简单的二声部合唱。女声多用假声,男声多用真声。 《沙茶》歌词以中文为主,歌词结构和节奏特点与贵州汉族民歌相同。婚礼歌曲是在婚礼上演唱的歌曲。由于演唱角色和歌曲内容不同,曲调和旋律特点也不同。丧歌与汉族的孝歌相似,充满智慧。h 独奏、二重奏等形式。曲调简单,大多是说唱风格。有的歌曲只重复一个乐句,情绪比较低落。叙事歌曲的旋律起伏小、结构简单。其中大多数都是无休止地重复一两个短语。只有少数歌曲具有多节结构,旋律强烈。毕摩歌是宗教职业毕摩在祭祀仪式上所唱的歌曲,旋律略显起伏,几乎像诵经。儿歌的曲调与成人唱的曲调相似,但节奏较明快,结构较短,语言生动。

(二)乐器

彝族的主要乐器有唢呐、月琴、二胡、锣、鼓、钹等。

8 。其他少数民族

瑶、壮、白等民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音乐形式,丰富了贵州音乐文化的宝库。

(2)舞蹈

那里贵州民族舞蹈种类繁多,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1.苗族

在苗族中,芦笙舞是最流行、最有特色的舞蹈形式。除铜仁地区外,其他地区均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表演,以群舞为主。黔西北芦笙舞除集体舞外,还有一人或多人表演。有的芦笙舞表演者能表演许多惊险、高难度的动作,集舞蹈、杂技、体育、音乐于一体。鼓舞也是苗族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尤以松桃地区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混合舞、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来看,有单面鼓、双面鼓、四面鼓等。舞蹈姿势可以表现各种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迪斯科舞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色。这是一种混合集体舞。几个小伙子排成几排,吹芦笙当向导。数十甚至数百名年轻女子在她们身后排成长蛇阵。 ,逆时针方向旋转,边旋转边跳舞。舞蹈以脚部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放松垂直放在裙摆上。舞步缓慢而优美。在独特的服饰衬托下,整个舞蹈就像一只正在觅食的锦鸡,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此外,在黔东南、黔南、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也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2.布依族

布依族的舞蹈有模仿鸟兽的鸟兽舞。其主要特点是在祭祀仪式上进行,以驱邪、祈福、消灾。有祭祀舞蹈,也有表现生产、生活、斗争、风俗等的民间舞蹈,其中祭祀舞蹈所占比例较大。例如“铜鼓舞”、“圆舞”、“过渡舞”等,都是在葬礼上表演的。布依族舞蹈大多是男女一起跳舞,表演者的人数多为偶数。舞曲以打击乐为主。舞蹈中道具的广泛使用,构成了布依族舞蹈的显着特征之一。

3.侗族舞蹈有朵爷、芦笙舞、舞龙、舞狮子等。朵爷主要流行于从江、榕江、黎平等地。舞蹈时,男女或男女混合,围成一个圈,手牵手,步伐整齐地舞唱,挥手示意。同时,营造热闹的气氛。芦笙舞由舞者自己表演,在伴奏下吹奏芦笙。多为群舞,有时人数可达数百人。也有独奏、独舞的。芦笙舞可以模仿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模仿人和动物的动作,极具表现力。侗族中还有一种更具民族特色的舞蹈形式——“龙川”。表演时,青年男女分成两列,先由外向内盘绕,再由内向外盘绕,形成螺旋状,犹如一条长龙。舞龙舞狮多在春节期间举行,与其他民族的舞龙舞狮相似。

4.土家族',

土家族舞蹈中最著名的是摆手舞。演出时间一般为初三至十五。农历正月。这是集体舞蹈。表演时,优秀的舞者带领舞者围成一个圆圈,边走边跳舞。圆圈中央有一个敲锣打鼓的人,担任指挥和伴奏。摆手舞可以表现生产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舞蹈刚健、粗犷、豪放。祭祀舞蹈《八宝铜钟舞》也别具特色。这是土家族宗教人士蒂玛在主持祭祖仪式时表演的舞蹈。有坐舞和站舞两种,动作简单。此外,土家族还流行梅山舞、马舞、龙灯舞、蚌舞等。

5.彝族

彝族的舞蹈有婚礼时表演的阿美凯(姐妹歌舞)和葬礼时表演的肯赫贝(又称钟舞、脚舞)。还有荞麦哒生产劳动时跳的田园舞和插麦舞,还有儿童跳的阿斯丽斯舞和节日时跳的龙门舞。同一类型的舞蹈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节目和表演形式。例如,《阿美凯》中有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地区的诺舍街,流行于毕节、金沙、大方、纳雍、威宁、水城等地的毕舒勒(包草舞)。喜舞)、威宁、赫章地区流行的舒鼓舒鼓鼓、盘县、六枝地区流行的跳脚等。不同节目的风格也各不相同。总体来说,彝族舞蹈的节奏活泼、粗犷、刚健。

6.仡佬族舞蹈有堂舞、酒礼舞、舞龙灯、舞狮等。大厅舞是在葬礼期间在存放棺材的大厅里进行的。届时,三、四人分别为领头,吹芦笙、拨浪鼓、收钱竿、舞剑。边唱边唱,大家手拉着手,列队跟在后面。跳舞时,身体微微弯曲,前后跳跃,不断变换队形。婚礼上表演的饮酒舞,表演时,领舞者手持手帕,带领舞者在屋前的场地上围成一圈,逆时针方向载歌载舞,气氛热烈。

7.水上舞蹈

水上舞蹈主要有铜鼓舞、号角舞等,铜鼓主要在婚丧嫁娶、节日等场合表演。这种舞蹈可以表达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舞者随着铜鼓和皮鼓的节奏迈出有力的步伐,或旋转、跳跃。场面壮观、温馨、典雅、古朴。交街舞一般由10人表演,其中5人吹奏芦苇,5人吹响号角为舞蹈伴奏。还有五个头上插着山鸡尾巴的姑娘腰间系着白色鸡毛裙,随着节奏翩翩起舞。吹奏小簧片的演奏者引领舞蹈,吹奏打击簧片的演奏者紧随其后。这种舞蹈在立春和幼苗抽穗期间停止。

8.瑶族

瑶族的主要舞蹈有猴鼓舞、狩猎舞、长鼓舞等。猴舞瑶语称“九各郎”,是葬礼上表演的舞蹈。届时,场地中央将竖立一座齐肩高的大木鼓,场地一侧悬挂数面铜鼓。表演者模仿猴子的动作,不断地跳跃、击打木鼓。与此同时,还有人轮流敲铜鼓助兴。节奏与舞蹈姿势一致。这种狩猎舞,瑶语称“蜀九”,在葬礼上也有表演。有熊舞,米舞猴、舞山羊、舞野猪等,表现狩猎场景。长鼓是一种主要表现生产劳动和制作木鼓场景的喜庆舞蹈。

9.毛南族

猴鼓舞在毛南族中也很流行。

(三)戏剧

在贵州这片多民族聚居的土地上,有很多专业的艺术表演团体。黔剧是贵州的乡土剧种,深受全省人民的喜爱。话剧《秦娘梅》、《香闺》、大型歌舞剧《满落花》等均被拍成戏曲电影,灯笼剧《七姐妹与蛇人》也颇受好评——享誉省内外。全省有4000多个业余文艺表演团体活跃。其中有芦笙剧团、唢呐剧团、歌舞团、杂技团、音乐剧团、灯笼剧团、笛剧团、傩戏团等。剧团、布依剧团等,其节目、剧目大多是自编自演,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他们受到各族人民的热情支持,也受到外国友人的欢迎。

贵州少数民族戏剧有巫术色彩浓厚的傩戏、从汉族移植而来的灯戏、综合性强的布依戏、侗戏等。

1.傩戏

贵州多个民族都有傩戏。傩戏大致可分为武傩和君傩两大类。

(一)乌诺

流行于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等民族。这些民族中的傩傩大致可分为黔东、黔北土家族、仡佬族等民族流行的傩滩戏、荔波布依族流行的生育傩楚、诺太极流行于威宁。

(2)怒君o

君诺流行于安顺市和贵阳市。它是明朝从北方征集南方军队带到贵州的。它最初作为一种军事训练活动在军队中流行。后来逐渐变成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娱乐活动,并传入布依族、仡佬族等民族。因没有舞台,在地面上表演,故又称“地戏”;因带有宗教色彩,又称“跳神”

地戏在农历正月演出。其表演也具有祭神性质,但巫术成分比巫术、傩要少得多。该剧的剧目多为武术,表演官方历史故事。主要有《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五虎征西》、《荆中记》等。表演时需要戴面具。与傩戏的凶猛怪异的面具相比,土戏的面具显得更加和蔼可亲。

2.灯戏

<灯戏是汉族民间广泛流行的一种戏曲艺术形式,其突出特点是手执扇帕,边唱边舞,唱演紧密结合。南侵北填南后,随着汉族移民的大量到来,逐渐传入贵州,并被一些少数民族吸收,经过一定程度的民族化,成为民族戏曲艺术。 ;

贵州少数民族中,最流行的灯戏有布依族、土家族、仡佬族、苗族等民族,其中以独山布依族灯和黔东土家族灯为代表。最著名。

独山灯与独山灯有着密切的关系继承了江西采茶、弋阳调,吸收了广西壮族多姿多彩的艺术。早期的独山灯以歌舞为主,剧目有《踏上新台》、《灵官扫台》等,后来逐渐出现了戏剧剧目,如《淮阴故事》、《 《大红灯笼记》、《魂归来》等。独山布依花灯刀白的歌词以汉语为主,也有布依语的。

黔东土家灯是明代从江南地区传入的。土家族民间艺人在原有花灯的基础上,融入了本民族傩戏、摆手舞的一些元素,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黔东土家灯主要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主要剧目有《征东》、《征西》、《红灯笼》、《八仙》、《关爷令》

3、布依戏、侗戏

布依戏、侗戏是贵州少数民族流行的综合性、娱乐性、功能性的戏剧艺术形式。

p>

(一)布依戏

布依戏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发源地在贵州、广西交界处的策亨、兴义、河南、安龙等地布依戏的出现是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收了广西壮剧的有益元素而逐渐形成的,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布依戏在不同地方形成了一定的差异。

布依剧的剧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汉剧的移植,二是改编。

(二)侗戏

十九世纪初侗族歌王吴文才在汉剧(主要是桂戏、花灯)的基础上创立了侗剧。侗剧主要有生、旦、净、丑等角色。第一种表演,上台必须先报姓,唱歌时必须面向观众。

每个村通常有一个侗剧班。有的村还以宗族姓氏和鼓楼为基础组建侗剧班。侗族剧团原本只有男演员,新中国成立后,开始出现女演员。

侗剧的剧目主要基于三个方面:改编自汉族传记;改编自侗族民间故事;和社会现实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