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旅游区(青藏高原旅游区地理与环境特征)
(一)西藏地区地理位置及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以北,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南,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
(二)西藏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雅鲁藏布江河谷、柴达木盆地、雅鲁藏布江、湟水河、青海湖。
(3)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由于海拔每升高1000米,气温下降6.0℃,青藏高原平均气温比同纬度平原低20℃左右
(1)与南方地区相比,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 纬度和位置都相似
(2)青藏地区由于地势较高,对青藏地区的气温产生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高山气候,冬冷夏凉,太阳辐射强,夏季气温为我国最低。
(3)青藏地区降水全年分布不均,干湿季明显。每年4月至9月为雨季,高原内降水的区域分布格局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青藏地区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沿横断山脉峡谷北上。
(4)受气候和地形影响,青藏地区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西南季风,沿横断山脉峡谷北上。高原是我国的高山牧区。主要饲养牦牛、藏绵羊、藏山羊等其他适应高寒、缺氧、低压等特殊环境的牲畜。青藏地区虽然海拔高、气温低,但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长、太阳能丰富。适合青稞、小麦、豌豆等耐高温、耐低温作物生长,单位面积产量高。雅鲁藏布江流域和湟水流域是高原主要农业区。
(5)青藏地区太阳能、地热能丰富。青藏地区海拔高、大气洁净、晴天多、日照时长、太阳能充足。富有的。拉萨因晴天多、阳光明媚而被誉为“日光城”;青藏地区地处构造板块交汇处,地壳活动,地热资源丰富。羊八井位于拉萨以北是我国最大的地热蒸汽田。
(6)青藏地区独特的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使得青藏地区交通十分不便。
1.以拉萨为中心的主要公路线路:川藏公路、滇藏公路、新藏公路、青藏公路等。
2.铁路:青藏铁路(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3.青藏主要交通方式:公路和航空
4.青藏主要城市:拉萨、格尔木、西宁。
青藏地区地势较高,是一个独特的地区。与“高”相伴的另一个显着的自然特征是“冷”。青藏高原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晴天多,日照时长长。由于空气稀薄,气温较低。拉萨又被称为“日光城”。
秦盖藏地区以高原盆地为主,以“高寒”为主要自然特征,风蚀严重,沙漠多。戈直西北地区的灌溉农业——光热充足的有利条件;地理位置不利,降水稀少,水资源匮乏。缺少。
青藏高原河谷农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不利区位是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二、青藏高原环境特点青藏高原是世界的脊梁,也是人类的艰难之地众生。其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主要为牧区、林区、山地。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有一个拉全年气候温差大,早晚凉爽。由于海拔较高,常伴有低气压。在土地资源利用方面,包括大量的高山难用地。生物和生态资源丰富,建立了原生态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3.青藏高原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征是:青藏高原四面环山,南有喜马拉雅山,北有昆仑山、祁连山。西边是喀喇昆仑山脉,东边是横断山脉。高原上还有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这些山脉大多海拔超过6000米,喜马拉雅山的许多山峰海拔超过8000米。这高原内部被山脉划分为许多盆地和宽阔的山谷。有很多湖泊。青海湖和纳木湖都是内陆咸水湖,富含盐、硼砂、芒硝等。高原是亚洲许多大河的源头。长江、黄河、澜沧江(下游称湄公河)、怒江(下游称萨尔温江)、森格藏布江(下游称石泉河)印度河)、雅鲁藏布江(下游称雅鲁藏布江)、塔里木河、塔里木河均发源于此,水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实际上是一个由一系列高山组成的高山“大本营”。地理学家称其为“山地高原”。高原山脉主要呈东西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从北到南有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脉和喜马拉雅山。这些山峰海拔都在五六千米以上。因此,“高”是青藏高原地形最重要的特征之一。青藏高原的另一个重要地形特征是湖泊众多。高原上有两组方向不同的山脉相互交叉,将高原划分为许多盆地、宽阔的山谷和湖泊。这些湖泊主要由周围山脉冰雪融水补给,且大多是独立、独立的。著名的青海湖位于青海省。是一个断层沉降湖,面积4456平方公里,海拔3175米,最大湖深38米。它是中国最大的咸水湖。其次是西藏自治区的纳木措,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海拔4650米。这是高世界上最大的湖。这些湖泊大多是内陆咸水湖,富含食盐、硼砂、芒硝等矿物质,许多湖泊还盛产鱼类。在湖周围、山地盆地和阳坡上有大片绿色的草原,所以这里是仅次于内蒙古和新疆的重要牧区。
由于地势较高,大部分地区缺乏热量。 4500米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低于10℃(50℉),无绝对无霜期。谷物难以成熟,只适合放牧。主要牲畜有耐高温的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4200米以下的河谷可种植农作物,主要是青稞、小麦、豌豆、马铃薯、圆根、油菜等耐寒品种。雅鲁藏布江流域纬度较低,冬季并不严寒,小麦可以安全越冬。情侣春、夏季光照条件好,气温低,小麦生育期延长。拉萨冬小麦亩产创历史新高1638公斤。近年来,高原上新建了许多水电站、煤矿、钢铁厂、化工厂、毛纺厂、造纸厂。随着工业的发展,西宁、拉萨、格尔木、林芝、日喀则等新型工业城市不断形成。现有川藏、青藏、滇藏、新藏等4条公路。青藏铁路也已建成通车。民航航班通达西宁、格尔木、拉萨、林芝、昌都地区。
整个青藏高原(包括中国以外的部分地区)包括中国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部分地区、甘肃省、四川省和云南省,以及作为不丹、尼泊尔的一部分,我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部分或全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总面积250万平方公里。
4.青藏地区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特征青藏地区位于横断山脉以西,昆仑山-祁连山以南,喜马拉雅山以北。由于这些高山,青藏地区南、北、西北相隔,交往很少,导致人文地理特征与其他地区显着不同;青藏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海拔高、山地垂直分异明显、高原山地气候、高寒、地处欧亚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区、地质条件复杂等)也完全不同来自南方、北方、西北地区,所以来一个独特的地理单位。
5.青藏高原旅游区的地理环境特点有哪些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青藏高原生长着一些特有的动植物,包括牦牛、藏羚羊等;一些植物能适应高原环境 青稞由于其特殊的品质,已成为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的主要食物。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高原,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于中国的部分地区包括西南部的西藏、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的部分地区、东北部青海省的大部分地区、新疆南部和甘肃省的部分地区。整个青藏高原还包括不丹、尼泊尔、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部分地区,总面积近300万平方公里。中国面积为257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4000-5000米。被誉为“世界屋脊”、“第三极”。它是亚洲许多最大河流的发源地。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历来以其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而闻名。是科学探索、考察和生态旅游的胜地。位于青藏高原的各类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屋脊上生态环境最独特、生物资源最丰富的自然资源宝库,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
6.青藏高原地理环境总体特征青藏高原(地区)位于我国地形第一台阶,海拔4000米以上,是我国最高的高原世界。原因: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组成感到振奋和振奋。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和特高山。受地质构造影响,高原主要山地、河谷、盆地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其次为南北向。
高原地貌受内外重力作用类型多样,形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高原地形变化较大,主要有两种地貌组合:区域主地表保存完好的高原,山脉相对平缓,宽阔的山谷和盆地相对,湖泊广泛,冰缘地貌,以及密集的内部和外部水系统。
青藏高原位于北纬26°至39°、东经73°至104°之间。西起帕米尔高原,东至横断山脉。它是有界的北有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南有昆仑山。到达喜马拉雅山,东西长约2800公里,南北宽300至1500公里,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公里。除西南边缘外,均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其中大部分位于中国。
7.青藏高原的人文与环境特征西藏的自然地理特征: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形以海拔极高的高原为主。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高原山地气候。与南方的雅鲁藏布江流域相比,温暖。西藏太阳辐射较强。地表有大片冰川和草原,东南部分布有森林。藏族人文地理特点:地广人稀,是藏族人口集中地区,信仰佛教,发展高山畜牧业和河谷农业,工业发展相对缓慢,以公路运输为主,铁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发展比较快。
8.青藏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在西藏广大地区,散布着各种形式的民居建筑,有藏北的帐篷屋、藏南山谷的“看守所” 、雅鲁藏布江流域林区。阿里高原上的木构建筑、窑洞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牧区以帐篷为主。卧室的平面一般为正方形或长方形。一个约两米高的框架,由木棍支撑,并覆盖有盖着一条黑色的牦牛毡毯。它由牛毛绳拉动并固定在地面上。帐篷主脊上有约15厘米宽、1.5米长的缺口,用于采光和通风。帐篷内部四周用草泥块或土坯砌成高约40~50厘米的矮墙,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牛粪。中间置一个火炉,炉后供奉佛像。这种帐制作简单,拆装灵活,便于运输,适合居住在水草之中的游牧生活方式。
拉萨、日喀则、昌都等城镇及周边村庄的土石木结构民居俗称“碉楼”。拉萨民居一般为二、三层内院走廊形式。院子里有一口水井,厕所位于院子的一角。小镇周围有莫由手工业者、工匠和农民建造的坚固的独栋平房。山南地区的农村房屋,由于人们喜欢户外活动,常常利用阳台来设置开放的居住空间,颇有特色。很多农村民居,无论是客厅、厨房、储藏室、庭院的设计,还是牛棚、猪圈、厕所的布局,都有比较合理的功能关系。有的住宅建筑巧妙利用山坡地,将建筑下层改造成牲畜圈,上层改造成庭院或居住空间,使人与动物分开,互不干扰,提高了卫生条件。状况。
这些住宅建筑的显着特点是:房间方形、家具功能齐全、层高较低。客厅大多以2×2米的柱网格为单元,组合成4×4米的见方平面。建筑高度2.2-2.4米。家具主要有卡床、小方桌、储物柜等,矮小、组装、多用途。家具沿墙布置,充分利用室内角落区域,使活动区域集中,使用方便。
结构体系:多为土木、石木混合结构。土坯墙厚一般为40-50厘米,毛石墙厚为50-80厘米。冬暖夏凉,适应高原气候特点。屋顶均为平屋顶,阿嘎土面。
藏东林区村镇民居建筑独具特色。例如,林芝地区的民居多为单院式,由客厅(兼厨房)、储藏室、牲畜房、阳台、卫生间等组成。正方形或长方形,带有方柱网格。这房间的中心是炉子,周围布置着床和其他家具。建筑高度约2-2.3米。由于林区雨水较多,屋顶采用坡屋顶。山顶的空间常被用作阁楼,存放饲料和杂物。大多数建筑物采用木框架屋顶结构系统。除了碎石、碎石、卵石外,木板、竹篱笆、柳条篱笆也是常见的墙体材料。房子密密麻麻地铺着木瓦,顶部用石头稳住。这些地区的民居建筑充分体现了就地取材的特点。
阿里地区民居多为山谷、平原土木结构的独立村屋,多为两层。二楼多为夏季居住,下层为冬季居住。悬崖边,还有窑洞和房屋相结合的民居。时间窑洞平面有方形、圆形、长方形等多种形状,以4×4米见方的窑洞居多。窑洞高约2-2.2米,平顶,拱门。窑洞是青藏高原上比较少见的民居类型。
藏族民居的历史非常悠久。昌都卡若遗址距今已有四五千年历史,已发现穴居、半穴居式民居和原始聚落。随着社会的进步,住宅建筑也在发展。经过长期的演变,适应了青藏高原的气候、地理等自然条件,并结合民族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成为经济适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从实际出发,从生活出发,开发住宅建筑。
9.自然地理环境特征青藏高寒带气候青藏高寒带气候:气候寒冷,海拔高,空气稀薄,气温低,辐射强,风大,水汽少。
青藏高寒地带是我国三大自然地理区划之一,位于我国地形第一台阶。青藏高寒地带海拔较高,被誉为地球第三层、世界屋脊。高原地形对该地区的影响超过了纬度的影响。它与同纬度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貌截然不同,呈现出中低纬度地区特有的大面积高山环境。
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干燥,风大,降水稀少,太阳辐射强,气温低,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发展冰川和永久冻土,以及寒冷风化和融化的影响。很常见。湖泊众多,除少数淡水湖外,大部分为咸水湖和盐湖。气候逐渐由东部温暖湿润向西北寒冷干燥转变,植被也由森林带、草甸带、草原带、荒漠带依次变化。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人烟稀少,经济不发达,青藏高寒地区保留了较为完整的原始自然状态,是人类探索自然奥秘的宝贵场所。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