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人。各族人民都有自己的智慧和结晶。现在请欣赏白族舞蹈

白族舞蹈种类简介

白族舞蹈种类简介

白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白族舞蹈种类繁多。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白族舞蹈的类型介绍。欢迎参考和阅读。我希望它可以帮助你!

白族的“舞龙”

“舞龙”:白族民间流传着很多关于龙的传说。 “龙舞”起源于小黄龙战胜大黑龙的传说。很久以前,有一条大黑龙,因为失去了龙袍,非常愤怒。一怒之下,堵塞海卫河,大理坝子沉入大海。眼看着百姓遭受洪涝灾害,小黄龙与大黑龙苦战了三天三夜才获胜。

《龙舞》中的小黄龙是用黄色缎子精心制作的,还为小黄龙制作了美丽的龟、鹤、鹭、凤、梅、荷、菊、牡丹等灯笼。 。出发:用黑布绑一条大黑龙,并绑上鱼、虾、青蛙、蛤,为大黑龙陪衬。在两名龙女打扮的男子引导下,龙灯瞬间闪烁,生动地再现了小黄龙与大黑龙搏斗的场景。

此外,白族还流行其他形式的舞龙,如竹龙、布龙等。

白族舞蹈“西山大歌”

“西山大歌”是白族歌舞形式(“大”为踏,“歌”为唱,“打”为白族歌舞)。歌”的意思是踩歌米宁)。流传于洱源西山地区,是婚庆和喜庆节日的娱乐活动。这种舞蹈没有音乐伴奏,由歌手端着一碗酒和茶主导。人群在男女之间进行和谐或问答二重唱。人们常常围着篝火跳舞,并常常用喊声来协调舞步。过去“打歌”的动作多为左右走三步,然后半蹲双脚跺脚,并模仿劳动动作和动物形态,如“猴子旋转”(猴子的旋转动作)。双手环抱胸前);随着社会的发展,“西山大歌”逐渐形成了完整的舞蹈语汇。近年来,它已成为青年男女聚会的歌舞,舞蹈动作已发展到数十种不同的组合。该运动的特点是鞋面放松身体随步摆臂,快速转身,双脚跺地,再一脚蹭地,向前伸展,是西山大格的代表性步法。

白族舞蹈“插秧会”

“插秧会”是插秧前后进行的歌舞活动。这项歌舞活动流行于洱源县,起源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次歌舞活动自始至终都与插秧工作密切相关。它由“插秧旗”、“开秧门”、“抢旗比赛”、“田家乐”几部分组成。首先,装扮成​​插秧官的人们敲起求米锣,号召群众竖起绣着“五谷丰登”和“阳旗”的锦旗,上面绑着四尺多高的大竿,上面装饰着彩球和野鸡。羽毛。然后把阳关拉起来稻田里的第一把秧苗,做出“鹭伸腿”(即单腿向后伸)、“白鹤展翅”(双手做出飞翔姿势)等动作。唢呐模仿杜鹃的叫声,吹奏出《杜鹃报春》的曲子,算是打开了“阳门”。随后,插秧官敲响了锣,催促大家赶紧插秧。这时,摘秧的小伙子和插秧的姑娘,在唢呐声中开始干活了。人们在田里插秧,在田头吹唢呐。在紧张而愉快的劳动间隙,不努力的人会受到惩罚,让他们顶着稻苗跳舞,这就是“捉懒”。插秧完毕,大家手持八角鼓、霸王鞭,围着插秧官跳舞。,并带领他回到村庄。他们边跳舞边殴打求米官员,以表达对他的尊重和感激。最后,村头带来了欢乐的《天家乐》表演。渔民、樵夫、农民、读书人等不同角色轮流表演。他们用滑稽的语言说着、唱着、跳着,庆祝水稻插秧的结束。

白族舞蹈“饶山林”

“饶山林”是白族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歌舞聚会,每年4月23日至4月25日举行。握住。届时,各村将组成数十至数百人的歌舞队。队伍前面有两位长者(或青年男子),手持柳枝和牦牛尾为领头,后面跟着众人唱着“白调”,边走边唱,最后男女青年手持“霸王鞭”。 ”和“八角鼓”分别。由“双飞燕”组成的舞蹈队“双飞燕”完成战斗。队伍沿着洱海蜿蜒,绕着苍山,嬉戏、跳舞。遇到外村歌舞队时,只听见高亢嘹亮的“白调”起落;唢呐声震动山谷; “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的敲打声更加响亮。声音很大,场面宏大、热闹。

“霸王鞭”、“八角鼓”、“双飞燕”是三种不同的舞蹈道具,经常同时使用。青年女子多跳“霸王鞭”,青年男子多跳“八角鼓”、“双飞燕”。 “霸王鞭”是一根两端插有铜钱的竹棍(跳舞时手持中间),与汉地的“钱棍”基本相同; “八角鼓”实际上是一个六角形的单面羊皮手鼓,由鼓的边缘固定米。舞蹈; 《双飞燕》由两块小竹板组成,上面饰有彩带,双手各握。虽然道具不同,但舞蹈的基本动作和节奏是相同的,而且三种道具都具有打击乐器的特点,因此舞蹈节奏感很强。

舞者左手小指上系着彩色手帕,右手拿着道具。他们表演的动作多种多样,有“八击”、“十二击”、“十六击”等许多完整的动作。主要动作是利用道具敲击肩膀、胸部、手臂、腿、膝盖、脚和地面,同时做“弓步”、上下晃动或行进、跳跃、蹲等,动作十分丰富。动作幅度大时,舞蹈有力、有力,动作幅度小时,舞蹈轻快、活泼。

性能一般按照ind的顺序进行先个人表演,然后双人舞,最后集体舞。其阵型有“凤穿花”(即“二龙吐水”或两条纵排交叉)、“双采花”(两人成对跳舞)、“五梅花”(五人排成“梅花”)。

解放后,又出现了“绕山林”的形式。重大节日、庆典活动的歌舞活动。 1958年,修改后的《绕山林》首次搬上舞台。此后经过多次改编加工,受到白族人民的欢迎。与此同时,《霸王鞭》等舞蹈也不断丰富和完善。

拓展:白族习俗

白族饮食习俗

白族喜食酸、凉、辣等口味,擅长腌制火腿、弓鱼、螺丝酱、炸鸡、猪肝等美味佳肴。大理等中部地区的白族还喜欢吃一种风味独特的“生肉”(或“生皮”),即把猪肉烤至半熟,然后切成片或丝,与姜、葱和醋一起食用。 、辣椒,招待客人。此外,还有用糯米酿制的白酒、苍山雪炖李子加糖酿制的“雪梅”、邓川特产的“奶扇”、“奶糕”等,也非常美味。

白族婚宴习惯上用“喜洲大号碗”招待宾客,它由八道热菜组成:红曲红焖;蛋糊煎脆肉;酱油干腌千片五花肉配菜蒸;红薯或土豆蒸肉;干香炖猪头、猪肝、猪肉;白扁豆,上面覆盖着碎肉和鸡蛋屑;木耳、豆腐、芝麻、蛋丝、蔬菜、煮茎制成的甜面包;配上竹笋和炸肉条。另外,每位顾客还赠送一包槟榔,丰盛而不奢华。

白族就餐非常讲究礼仪。用餐时,长辈必须坐在桌子的上面,晚辈必须坐在桌子的两侧或对面。晚辈要随时给长辈添菜加汤。

白族爱喝茶。一般喝炒茶时,用小陶茶罐将茶叶炒至黄色,然后加入开水泡茶。热量立即上升,香气四溢。炒茶一般要分三次冲泡,边炒边煮:第一喝微苦,第二喝甘甜醇厚,最后喝更甜。让人回味无穷。这就是所谓的“有的地方在喝二茶时,在茶中加入核桃仁片、红糖、奶粉丝等,并加少许花椒或胡椒粉。第三种茶,肉桂风味独特,客人来我们家,一定要烧茶奉上,每次只倒半杯,喝完后口香解渴,

云南“三月​​街”:千年追赶的街道,千年追赶的街道”、“赶集”。古代大理的街道是按照十二生肖来设计的,生肖日称为鼠街,丑日称为牛街,辰日称为龙街。 ……所以,大理各地至今还保留着鼠街、牛街、龙街。et 和其他地名。后来街期发生了变化,有的七天一街,有的五天一街,有的地方每天一街。有的地方,人们涌上街头与追赶会议融为一体,如正月初五大理三文碧村的“葛根会”、洱源三营的“庄稼会”、 2月15日的“蝴蝶泉晚会”、4月15日的“蝴蝶泉晚会”、中秋节的“玉坛晚会”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月街。

三月街

三月街素有“赶上一千年的街,赶上一千年的街”之称。过去,三月街又称三月会、观音城、观音街、观音节街等,今又称为三月街国节。它是白族人民的盛大传统节日,也是民间物资交流的盛会。杭斯和文化娱乐活动。明代白族学者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有这样的记载:“观音城,三月十五日,苍山麓,交易各省货物。自唐永徽年间朝代至今,朝代更迭,唯此城未变,知其为观音,后人入大理后,烧香闻四方风,人人带货。根据各种史料记载分析,大理三月街很大程度上与佛教的传入有关。它是民间佛教讲学的基础。生产于.明代徐霞客在滇西游历考察时,对大理三月街进行了忠实的记录:“正月十五,为街之始,盖隅城(即,大理),设立在城市西部y 表演武术。场上……十三省的都有,还有滇中的各种蛮夷。”徐霞客还记录了三月街上的赛马活动:“我从西边向西走了一里半。大门,进入演武场,搭建了帐篷。这是一座环境各异的城市。北边是赛马场,万匹马相会,中间几匹驰骋,队伍相互较量……”清代《大荔县志》这样描述了三月街的盛况。方式:“百货商店的生意正处于鼎盛时期。规模相当大,有蜀、江西、广东、浙江、广西、秦、贵州、西藏、缅甸等地的商人以及本省各州县,聚集了近十万人,包括马、骡、药材、茶叶、丝绸、羊毛等大量木本植物“当时的三月街作为一个私人市场,其规模之大,在亚洲都享有盛名。”李燮溪说。清末大理的日本学生、白族音乐家曾写过这样一首诗《三月街竹枝诗》:“那些繁华的春秋岁月,百万金钱如水流淌。四川、广州、苏杭货品精美,交易市场位居亚洲第一。”

洱源鱼池节

正月十五中秋佳节八月也是洱源传统的渔池节,举办地点原定于洱海北岸的沙坪玉潭坡,上世纪70年代迁至沙坝,成为西部地区最大的物质交换活动。云南仅次于大理的三月街,活动持续八天,其中还有一个传说白族:很久以前,苍山脚下玉坛坡的一个鱼洞里住着一个鱼精。平时睡得很香。一声雷响,许多油鱼从鱼洞里钻了出来,人们纷纷来到那里。在洞口钓油鱼。有一年的8月15日,鱼精突然苏醒,张开大嘴,吞掉了许多渔民,吓得人们不敢再打鱼,也不敢再去鱼滩坡。后来,经过几年的观察,人们发现鱼精只有在8月15日才会作怪。所以每年的这一天,白族人都会在玉坛坡上买卖渔具、大型牲畜和生产生活用具。他们还在坡上耍龙、耍狮。唱歌跳舞。鱼精们听到不断传来的人马怒吼声,都吓坏了,不敢从洞里出来滋事。钓鱼池俱乐部的习俗是从一代人那里流传下来的。代代相传。

大理大部分地区的街道,“人午聚,日落罢”。在大理市喜洲镇,有一条“清晨开始聚集,中午散去”的晨街;在白族最大的村寨周城、洱源粗笔等地,存在着“下午开始聚集,晚上散去”的晨街夜街。近年来,大理古城街道因其独特的优美风光和地处滇西交通要道,成为商贸、旅游、购物的热点;位于大理苍山云农峰脚下的沙坪坡,每周一都热闹非凡。这是一个色彩缤纷的民族市场;大理洱海东岸湖山之中的彩色街和每天下午的周城夜街都受到海内外游客的青睐,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村庄。大理古城“洋人街”后的海量游客。 《外国人街》。

大理白族有“接三公主”的习俗

每年农历二月初,大理白族都有“接三公主”的习俗。 “接三公主”的习俗。这一习俗始于南诏,延续了1300多年,至今仍然存在。

唐朝初年,细奴罗在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一带建立南召地方政府,成为南召创建者。公元650年,他在微山上建都城单于山龙(拼接),直到公元738年皮罗热迁都太和城。 73年,已有三代南赵王在此居住。

“接三公主”的习俗起源于斯努罗时期。相传白子国三公主金姑娶了细奴罗来自大理。她德行高尚,心地善良,乐善好施,深受孟涉川(今巍山地区)、洱海地区各族人民的爱戴。三公主虽然远嫁,但家乡的人们都很想念她,每年都会把她从巍山带回娘家过年。三公主去世后,她的后人在山雨山龙图山城南侧修建了天摩崖寺以纪念她。随后,“接三公主”的民俗活动逐渐形成。

巍山历史文化学者杨光良说:“每年农历二月十二,白族地区的村民都会自发地加入村里,一起散步、玩耍、唱歌、跳舞,留下苍呃,去玉山龙画城旁边的巍山接三公主回娘家,这个习俗一直延续着已经存在了数千年。三公主仁慈爱民,贤惠聪慧。她在家乡有很好的声誉,很受人们的欢迎。她是下一个嫁给微山之后,人们时常怀念她,每季都会把三公主接回来。”

在“接三公主”活动期间,人们除了祭奠三公主之外,还祭拜其他神灵,最后去巍山伽蓝殿祭拜。杨光良介绍:伽蓝一般指佛教寺庙,也指保护寺庙的神灵,佛教中共有十八个伽蓝。相传细奴罗又名嘉兰,又是三公主的丈夫,所以他接三公主的时候,必须去嘉兰殿祭拜,得到他的允许后,他在十三号天亮之前接了三公主。二月的这一天..

农历二月十二的晚上,人们参加“接三公主”活动的白族、彝族人们载歌载舞,直至深夜。白族的歌舞,彝族的弹歌,两个民族的霸王鞭、八角鼓、芦笛、剑舞,将在同一旋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构成永恒的篇章。民族团结和谐,几千年来从未间断过。

“接三公主”活动包括祭祀、诵经、祈雨、娱乐等内容,从农历二月初九开始。这一天,白族人从大理出发前往巍山。当日,他们前往微宝山祭拜细奴罗和三公主。我们于正月初十抵达天摩崖寺,十三日上午接了三公主,晚上入住巍山大仓镇。 14日,我们到达七五六。15日,我们到达大理古城城隍庙朝拜。 16日到达万桥镇万桥街道,17日到达喜洲镇庆东村圣元寺。整个活动到此结束。

大理白族打老朋友

打:指交朋友;老:意思是终身,从小到大;你:指同性别同年龄的可靠的好朋友。交老朋友,就是结交一生交往密切的同性别、同年龄的好朋友。这是大理白族生活中的常见习俗。

在大理的白族中,打老朋友通常发生在三种情况下。首先,青少年通过一段时间的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沟通和了解,询问对方是否喜欢对方、爱上对方,并一致决定采用殴打的形式。老朋友巩固友谊长久。二是两个青少年都希望父母能成为好朋友,甚至已经有老朋友了。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打败老朋友,从而在下一代中维持老一辈之间的友谊。并发展。三是青少年的父母之一在生活中发现别人家庭中相应的青少年在品格、知识、健康等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和交流,于是通过第三方结成关系中间做工作。老朋友。

由于打老朋友将是影响孩子一生的大事,所以第一代父母对于孩子打老朋友的行为极为谨慎。他们不仅要考察对方孩子的品格、知识、健康等各方面的表现,看他们是否优秀。友谊的奥蒂。同时还要考察对方的家庭情况,比如对方的家庭是否忠诚、善良、勤劳、和谐、健康等,如果情况不清楚,我们是不会轻易答应的。

两个青少年一旦建立了老朋友的关系,双方的家庭就被称为姻亲家庭。为了表示关系的亲密,父母互相称呼时通常省略“干”字。三年内建立了老朋友的关系。两个家庭每年必须至少互相探望一次。这是第一次接待姻亲的盛会。举行丰盛的宴会时,必须邀请同族的亲戚、邻居陪同。作为与老朋友打架的青少年,他们必须当众向父母下跪,假装对方的父母是自己的亲生父亲。

其他亲戚和朋友的名字结局与老朋友的结局相同。在帮助了两个打架的朋友之后,父母双方都应该对孩子说一些鼓励的话,并送给他们适当的礼物。礼物可以是书籍、文具、衣服、或者红色礼包等等。父母双方也必须请在场的所有亲戚、朋友和邻居今后多多照顾他们的两个孩子。这样,两家的亲戚、朋友、邻居之间的老朋友关系就变得公开、合法了。

从此,不仅是老朋友的青少年们会经常保持密切联系,双方的家人也将建立起亲密的关系。无论任何一个家庭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及时报告,全力帮助。两家人的关系真是不像亲戚却比亲戚还要好。

通过在大理殴打老朋友等活动,不少青少年和他们的朋友青少年能够有效地拓展自己的人际圈子,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在社会上的立足。并非没有它的好处。

大理白族婚俗

大理白族与我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经历了群婚、对偶婚、个人婚等阶段。婚姻。如今,实行异族通婚,一夫一妻制是家庭组织的基本形式。家里的兄弟结婚后就分开了,父母通常和最小的儿子住在一起。女婿有继承家庭财产的权利,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较高。

大理地区白族青年男女婚前相对自由,婚姻大多由自己决定。寻找伴侣,通常是通过“多哥”认识对方,成为知心朋友,然后再进行经历了结婚、订婚、迎新、成为情侣的阶段。男女双方的父母和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女孩的父亲同意订婚。订婚时,男方须择吉日,向女方家送酒、鸡、彩礼。聘礼必须包含“六字”。三斤六两茶叶或六斤六两茶叶、六斤六瓶酒、六斤六两糖果等,寓意“福气吉祥”。新娘家要互相敬“三道茶”以表示同意,又称“鸡酒许诺礼”。

婚礼一般要持续三天,仪式非常隆重。结婚当天被称为“喜日”。婚礼前一天称为“踏门”。这一天,男方要携带嫁妆到女方家。晚上他要吹唢呐在男方家里唱“吹吹枪”、“打本曲”直到天亮庆祝。结婚当天,“男方在亲朋好友的陪同下,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则哭着告别父母、兄弟姐妹。出门时,鼓手要吹奏《迎亲》曲子,唢呐声不时与新娘的哭声交织在一起。一路上不断有打打闹闹的声音。同伴们边走边向新娘抛撒大米和鲜花,还不时捏捏新娘以表达“祝福”。新娘到了娘家,新郎的兄弟必须把新娘背到女方家。对此,至今仍保留着“抢新娘”的旧俗。

新房子着火了。新娘进门后,家人会在火上烧辣面,让新娘咳嗽。他们会在新娘的食物和酒中添加胡椒粉,以使其变得困难。新娘吞咽以表达“亲密”和“财富”。白语中“辣、麻”与“仁”、“丰盛”同音。新郎新娘要祭拜天地,祭拜父母叔叔,并用八个大白碗宴请宾客。晚上有一个表彰仪式,长辈们给新娘钱来迎接她,而同龄人则讨论婚礼事宜。婚礼时,新娘要把从娘家带来的炖梅、刻梅、水果、蜜饯等食品恭敬地送给同侪品尝,又称“摇果酒”。大家一边吃一边吵闹,直到深夜。

第三天,新娘子要到厨房做鱼孝敬公婆。婚礼后三到八天,女方家就会接女婿和女儿回家吃饭。七日后,你得去正殿我到你的村庄去祭祀你的神灵,祈求他保护你的家人,早日生下儿子。

白族葬礼仪式中的“讲孝”

“讲孝”,顾名思义,就是对孝道的注释。 “孝道”是白族地区丧葬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死者的追求,通过死者的灵魂进行以“孝教育”为主要内容的伦理道德教育,是一种古老而朴素的教育形式。

葬礼开始,“孝子贤孙”跪在灵堂里,前面坐着德高望重的村里长辈。此时,司仪主持仪式,孝子们三膝跪地,虔诚磕头。随后,负责的官员(村里自愿的长者协会,类似老年协会的组织,专门服务红白喜事)宣布孝礼开始,锣鼓齐鸣。这种传统的民间音乐仪式,使葬礼显得庄严肃穆,气氛极为悲痛。负责的长辈首先有条不紊地主持了“教孝”的过程。

“讲孝道”,首先由负责的长辈随着礼乐吟诵“祭文”(类似悼词)。悼念文字的书写极其仔细,必须由村里最受尊敬的人和死者的亲密朋友共同起草。文学风格处于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交叉点,是一种混合体。目的是为了方便口诵。 “祭文”主要描述死者的生平及其作用。其一是渲染气氛,“枉默许死者之功”。这让观众了解到死者的美德和辛苦。然后,村里的长老们轮流讲述死者的功过和艰辛,并对死者的孝德行为提出建议和评判。此时的环境氛围和舆论的特殊作用,有助于孝子、孙子和身边的人认真、冷静地思考和分析。容易接受简单的善恶观念和“仁”的美德,提高人的修养。这种生动的传统宗教教育,不仅教育孝子,也教育群众。这种仪式的习惯性力量让人应该那样,不能那样。否则,就会被“瞧不起”,会因为“自卑”而感到愧疚,所以才能孝顺、行善。所以切实弘扬“真善美”,遏制“假丑恶”。这是因为,在道德教育中,应广泛、适当地制造和运用正确的社会舆论,来提倡或斥责、赞扬或嘲讽、鼓励或鞭挞这种或那种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培养和促使人们自觉反思。在他们自己身上。思想和行为培养和增强人们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义务感。

这种面向人员的伦理宣传和道德教育,坚定了人们的孝道信念,培养了人们向善弃恶的观念,培养了人们的道德责任感,提高了人们的道德意识。他们做了什么。自律能力。有利于家庭、社会的和谐与和谐,弘扬中华民族“孝敬父母、侍奉父母”的传统美德。确实是一个值得弘扬的好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