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的一种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族语称“古丝波铺”,大致意思是“毛茸茸的猎手”。它在中文中通常被称为“毛古斯”。它是中国舞蹈、戏剧最遥远的源头和活化石。

毛古斯舞从服装道具到表演形式和内容,真实再现了土家族从父系社会到五朝十国的渔猎、农耕、生产生活和婚姻习俗。时期。

毛古斯舞主要在每年年初的土家族摆手舞中穿插表演,也有在某些场合单独表演。

采用类似戏曲写意、虚构、假设的技术手法,表现土家族先民的渔猎、农耕、生活。它既是舞蹈的雏形,又是戏剧的表演。他们俩混合且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体的祭祀舞蹈。

相传,远古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森林茂密,田野荆棘,人烟稀少。为了寻找食物,土家族的先民要么上山打猎,要么下河捕鱼。

后来,他们从渔猎的生活进入了农耕时代。

有一位土家族青年,独自下山学习农耕技术,然后赶回村里传授技术。他一路上吃、睡都在露天,衣服被林中的荆棘撕成了碎片。当他回到村子时,他已经死了。晚上,土家人“调年”,即庆祝新年时,举行摆手舞等活动。

这个年轻人没有衣服遮盖自己的身体,也很难露面,所以他躲在了新年广告旁边的杂草丛中。现场观看新年调整活动。没想到,几个参加新年运动的年轻人在草丛中发现了他。他只好走了出去,慌忙扯了一些茅草披在身上,加入到了新年运动的人群中。

于是,年轻人用舞蹈向村民们传授他所学到的农耕技术。从此,为了纪念传授农耕技艺的祖先,土家人每次举行许愿、祭祖等活动时都要跳毛古斯舞,有时也单独表演。

毛古寺也相传是汝毛饮血时代土家族先民的名字。后来,他们创造的舞蹈也被称为“毛古斯”。它是土家族人民纪念祖先开荒、渔猎的开山功绩的原始戏剧形式。流行于永顺、龙山、古丈等地区。乌甲族居住在湖南西部。

毛古斯舞是土家族最原始的古典舞蹈。虽然它还不是成熟的戏剧形式,但它模拟了古代先民劳动和生活的故事情节,并通过舞蹈和对话来表达。内容。

每到正月,土家族村民都会用稻草做衣服,播放原始人捕鱼、狩猎、农耕等故事,纪念祖先的创业功德,祈求人畜兴旺。和丰收。

表演毛古斯的人数从十人到二十人不等。一人身着土家族服饰,装饰得像老毛古司。土家族语称“八铺”,代表土家族的祖先。由他主持。祭祖和表演活动,其余都是小毛古司,代表子孙后代。

他们都穿着草衣,光着脚,脚上踩着稻草。用绑好的帽子遮住头部,用稻草和棕榈叶拧成奇数的稻草辫子,直冲云天。

毛古斯舞蹈的表演内容主要反映古代土家族先民的生产生活,如“打扫堂堂”、“祭祀神灵”、“狩猎”、“挖掘”、“钓鱼”等。 ”等等,第一个是“扫堂”,意思是扫除一切瘟疫鬼怪,让子孙后代都能够平安。

第二部分是“祭祖”、“祭谷神”、“秀英雄”,表达了整个家族的生存繁衍,后面是“祈祷一切顺利”。每一段都有很多细节。例如,在祝愿的表演中,有接露水、造山、打铁、犁地、播种、收割、做糕点、迎亲等。

毛古斯舞表演有人物、对话、简单的故事情节,以及一定的表演程序。活动按村或姓轮流举行,持续5至9天。

毛古斯舞蹈独具特色。表演时,它屈膝摇晃,全身颤抖,全身的茅草发出“嗖嗖”的声音,头上的五根大辫子不停地左右摇摆。前后迈步,左右跳跃,摇头晃肩。

根据表演的动作内容,一目了然,如“接露”、“扫进扫出”、“狩猎”、“狩猎胜利”等

毛古斯舞的唱腔部分全部用古土家语演唱,部分土家语无法翻译。其动作原始粗犷、滑稽有趣,以粗犷的线条勾勒出土家族自古以来一步步发展的历史。

曲目包括“做阳春”、“抓肉”、“钓鱼”、“抢亲”、“扔火把”等。

比如“抓肉”时,为了表现公平分配并防止挑选,每份肉都系上棕色叶子,一份肉上系上棕色叶子,将分出的肉全部放在簸箕里,让绳子露在外面,然后盖上盖子。簸箕,这样肉就看不见了。

然后用手把簸箕翻几下,无论好坏,大家都接肉。

舞蹈最突出的特点是原始服饰,身穿草衣、树皮,古朴典雅,具有原始形象;表演者的动作简单健康,对话时要求改变口音,这使得观众无法辨认或窃听表演者是谁,这就是舞者最大的成功。

当你贾族跳摆手舞,毛古斯演员提前盛装打扮,在摆手舞场地不远处的树林里等候。当摆手舞进行到一定程度时,突然上台挥手。立即停下来,让路,并说“祖宗”来了。

整个毛古斯舞蹈表演都有情节、人物、语言等故事内容,基本具备了戏剧形式的雏形,所以说它是一种原始戏剧;但它不具备戏剧的基本规范。

毛古斯舞蹈表演粗犷、豪放、刚健、热情。让人们领略到五黄时代原始艺术之美。土家族虽然没有文字,但“毛古斯”却代代相传,并在传承中不断完善,成为土家族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