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华天河旅游度假区(建始县民族风情园)
1.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区,有一片情感的沃土,世界硒都——恩施。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北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也是湖北省唯一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地区。全州辖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建始县、宣恩县、咸丰县、鹤峰县、来凤县8个县市,面积2.4万平方公里,人口380万,主要是土家族、苗族。少数民族人口占52.6%。
2.恩施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腹地,西与重庆市接壤,南与湖南省接壤,东北与湖北省宜昌市接壤。这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事件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中西部的特吉克中心。文化交流的桥头堡。境内长江水道和东西走向的318国道是贯穿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生命线。南北走向的209国道是连接我国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恩施地处长江三峡库区,是正在进行梯级开发的清江源头。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抗战时期曾是国民党省政府所在地。
3.唐代诗人曾用“青山连绵,绿水连绵”的诗句来形容恩施清江的秀美风光。恩施州是云贵高原和高原的过渡地区东部有山脉和丘陵。小气候发育良好,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期,降水充沛。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造就了生物多样性。目前全州森林覆盖率已达62%,被誉为“鄂西林海”、“中药图书馆”、“天然植物园”、“烟草王国”。恩施州土特产“毛坝生漆”、“金桐油”、“利川凤爪黄连”、“富硒茶”、“恩施半当”等土特产品享誉国内外。他们一度入选“国家队”。他为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支持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4.恩施州位于举世闻名的神龙架原始森林——长江三峡中部r——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黄金旅游带。拥有三峡风光、神龙溪漂流、清江沙滩、平坝营地休闲。旅游等优质产品让游客流连忘返。
5.恩施矿产资源也极其丰富。州内已探明矿产60种,分别占国家和省矿产的40%和55%。其中,有16种矿产具有D级以上储量,特别是硒、铁、煤、石煤、天然气、磷、黄铁矿、耐火粘土等矿产居全省第一。矿产资源地理组合良好,矿区附近有煤炭或水能资源,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创造了便利条件。
6.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建国以来脱贫攻坚、民族扶持政策力度加大,恩施州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 2000年,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9.75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九五”期间年均增长11.7%。财政收入达到10.6亿元,“五年计划”期间翻一番。 “九五”期间固定资产投资109亿元,相当于新中国成立至“八五”末总投资的1.42倍。 200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20元。经过多年发展努力,恩施州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7.恩施州是一个集“老、幼、边、山、穷、穷”为一体的地区,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为促进恩施州发展,在八七扶贫攻坚中,全州8个县市全部被定为国家级贫困县。特别是1983年自治州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支持下,年轻的自治州在政策的沐浴下,逐步摆脱贫困,蓬勃发展。到2000年,累计减少贫困人口124万人。全州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进入健康发展阶段。
八、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恩施州纳入地区范围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给恩施州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年来,国家和省有关部门艺术上加大了指导和支持力度。一批西部大开发项目相继实施,为恩施经济社会事业注入新活力。
9. 2004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继往开来,共同努力推进“一个公国、三个现代化”的进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总体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一重点、三个现代化”,抓住“四个关键点”,推进“两个创新”,完善保障体系,推动全面进步的总体要求,实施特色强国、科教兴国、实业强国、开放强国战略,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攻坚克难。战胜非典疫情和严重自然灾害,全面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按可比价格计算,全州生产总值140.84亿元。比上年增长7%。增速创2001年以来最高,比平均预期目标高出2个百分点。
10.根据恩施州“十一五”规划纲要,经过调查研究,这40个重大项目将在5至10年内作为西部大开发的标志性工程。
----交通走廊工程。宜万铁路、高速公路破土动工,解决东西走廊瓶颈问题。
----电力开发项目。恩施州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以上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
----“鄂西林海”保护建设工程。 “鄂西林海”恢复性保护和建设,将恩施打造成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示范州。
----富硒特色产品建设项目。依托我国生态环境和硒资源的优越条件、传统土特产品的优势资源,开发富硒特色产品。
----扶贫开发工程。结合国家和民族扶贫攻坚,重点抓好教育扶贫,改善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条件为稳定解决温饱问题、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生态旅游与民族文化建设工程。充分发挥三峡库区区位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生态州民族风情园”,为红色根据地增光添彩。
美丽神奇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十一,这是一片革命红土地。董必武、贺龙、周逸群、关向英、陈连胜、肖克、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了这片沃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恩施是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元帅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进行武装斗争8年,1.2万恩施人献身d. 中华人民共和国解放。部落儿女为国捐躯,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清江。抗战时期,恩施成为湖北省临时省会和抗战大后方。著名作家马识途以革命为背景写下了长篇巨著《清江庄歌》。
12.这是一片文化丰富的土地。恩施州是巴文化的发祥地。巴楚文化与巴渝文化在这里交融。它是土家族、苗族文化的摇篮,积淀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山上依次摆手舞、编钟舞、滚龙舞,山歌、情歌、萨哈歌曲的海洋。如潮还是世界25首著名民歌之一“龙船调”的故乡。被誉为“歌舞之乡”,造就了恩施州的精华丰富的文化底蕴。这里是旅游休闲的天堂。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山地气候,四季分明,蓝天碧水,秀美河流,是“天然氧吧”;八百里清河,浩瀚山谷,碧水青山,奇峰怪石,飞流溶洞。瀑布、秀林、名植物比比皆是,形成了秀、雄、奇、绿、险的旅游胜地。游览“中国第一漂流——清江滩漂流”,是一场水上芭蕾,随波逐流冲谷,毫无危险,蔚为壮观,是对自然最壮丽的游戏和征服;探秘“世界顶级溶洞”——腾龙洞“观卧龙吞江,享洞天福地;观“第一”荆楚第一石林——索布垭石林”,绿屏环抱,峰峦秀丽,千姿百态姿势多样,风格多样,令人叹为观止;抬头仰望,惊叹不已; “天下第一杉——木岛水杉”犹如桑田海洋,古老自然,万物皆逝,唯有一物留存,堪称生命奇迹;以《土家族第一村——玉木寨》,历史文脉,怀古情怀,土家文明尽显;攀登“第一土司城——恩施土司城”,汇集土家建筑经典和民族文化精髓,是聆听盛世与历史的对话;去“女儿”“相会”,跳“摆手舞”,喝“四道茶”,谱写“土家情歌”,徜徉在神奇瑰丽的恩施风情园和张家界与新三地的瑰丽情怀中峡谷。
13.这是一片正在开发的热土。西部大开发发挥出巨大潜力。加入后入世后,国家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新一轮扶贫开发四大机遇也垂青恩施州,进入千载难逢的加快发展战略机遇期。未来5至10年,国家将投入资金超过500亿元,将成为鄂西南乃至武陵山区投资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成为鄂西南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土家族、苗族人民世世代代渴望的铁路、公路、水电开发、绿色产业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14.在恩施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380万土家族苗族儿女艰苦奋斗,艰苦奋斗,与时俱进,精心打造了一座“绿色恩施州,土家族苗族风情园”。
15.起重揭开恩施地区神秘的面纱,以令人惊叹的美景向世人展示,这个共和国最年轻的自治州以海纳百川的胸怀迎接开放发展。我们衷心希望四海宾朋齐聚恩施,成为万商云集,携手共进,共创伟业!
16.恩施州魅力无穷,是民族森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建始县民族风情园在哪里詹树坪村有华南最大的落叶松基地,在恩施建始县
恩施地心谷风景区、巴仁河生态旅游区、腾龙洞风景区、原石门河风景区、野三峡蝴蝶岩景区、恩施野三峡综合旅游区、恩施峰-黄鹤峰森林景区、野三峡-清江大峡谷景区、黄鹤B岭、朝阳旅游风景区、野三河、民族风情园、大寨山森林公园等。
3.建始县红色旅游景点建始县主要景点有:
巨猿洞:
巨猿洞位于高平镇马杂坪村,境内为俗称龙骨洞。 1968年至1970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洞内出土了5块布贤巨猿牙齿化石和3块南方古猿化石,以及它们的伴生动物、龟类、灵长类、食肉动物等。 、长鼻、奇蹄目和24种啮齿动物化石。 1970年,该洞被封闭。该洞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已知巨猿起源地纬度最高的地方(北纬30°39′)。 1992年12月16日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99年至2000年至2001年中国科学院组织为实施科技部“古人类起源及其环境研究”项目,再次对洞内进行发掘,出土巨猿牙齿化石10件、古人类牙齿化石3件。第三纪古生物化石有50余种。据考古专家鉴定,这一类古人类生活在1.8至200万年前,被命名为“建始人”。
石柱寺:
石柱寺位于高平镇王平300公顷面积中心的一座柱状石灰岩孤峰之巅。名峰,名峰,俗称石柱寺。该寺始建于明嘉靖年间,曾多次重修。 1992年12月16日被湖北省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拨款修缮。石峰高51米,柱基周长223米。其形似三足鼎,足间有石穴相连。从山脚到山顶有238级蜿蜒石阶,供游客和香客上下。峰寺主要由正殿和中殿组成,为六角四层楼阁和单脊山式大殿,均为土木结构。峰顶、峰底植被茂密,踏板路两侧古树参天,遮天蔽日。石碑12块,记载了明清以来石柱的兴衰史。峰前有一池。池里的水终年不干。相传池底留有金盆。当满月时,它依稀可见。俗称“金盆烟月”,是“八S”之一
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
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包括花果坪、泾阳、高坪、红岩寺等乡镇的部分村庄。 (镇)。面积1582.33平方公里。1953年以后,出土了剑齿虎、貘、野猪、鹿、牛、马、羊、大象等动物的骨化石。1971年以后,19洞穴群中发现巨猿牙齿化石,人类学研究所测定:“尖石巨猿牙齿的形状和特征与广西柳城巨猿没有什么不同。”1986年11月5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将建始县花果坪古生物化石洞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石童洞:
石童洞位于凤冠山麓悬崖下。西南科尔叶州镇人。洞的西北部分较为平坦宽敞,圆顶如房屋,最宽处约30米,总面积约2200平方米,形似大厅。洞口悬崖上常年有泉水流淌,水落入洞前的小圆池中,古县志称“石洞飞泉” 。夏季游览,令人心旷神怡。洞东南地势稍高。进入洞内,可见一座横跨洞东西壁的天然石桥。就是古县志记载的观赏朝阳十景之一的“石涧立交桥”。此洞阴而不湿,冬暖夏凉。历代以来,这里都是旅游胜地。
古冶州遗址:
古冶州遗址位于绵绵坝村,三里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设立,隋初年(605年)废,贞观四年(618年)复,贞观八年(634年)又废。 )在唐朝。遗址出土汉代铜镜两件、铜枪一把。
朝阳观:
年位于叶州镇郊区。朝阳寺又名凤冠山,山上有天池寺。该寺俗称朝阳寺,方言意为“关公名山”。该景区包括朝阳寺、密水河、川洞子、扎木水峡、石鼓门、塔山等。朝阳观十大景点有天池镜、石洞飞泉、青虎头、悬崖白印、虎榜上开天,蓬莱仙境,石溪立交桥,石耸黑纱,凤尾拖青绿等被载入清代《建始县志》,除石滩夜吼已不复存在外,其他九个景点基本保持原貌;山下的石童洞曾被20世纪90年代被列入《中国名胜名胜词典》。
五羊书院:
位于叶州镇奎星楼路6号,坐北朝南,是唯一较完好的书院。 -恩施自治州保存完好的书院建筑,始建于1755年(清乾隆二十年),后经多次修葺。
1905年书院停办后(清朝乾隆二十年),书院停办。清光绪三十一年)成为县教育机构所在地。1928年底,工农红军长途进攻建始县城,被烧毁。原县衙(俗称旧衙门)。建始县政府办公地点迁至五阳书院。
1949年11月建始解放至1987年,建始县人民政府也在此办公。除原谢普已不存、连珠殿改建为三开间木平房外,其余建筑布局基本保持清道光二十一年时的样子。有大大小小的考棚、报告厅、餐厅及东西宿舍4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报告厅由前厅、后厅、中厅及左右餐厅组成。它是学院的主要部分;中殿为方形单层楼阁。前厅、后厅、报告厅均为三开间单层平房;东、西楼各分三间,木墙,上瓦。中间的路是用石板铺成的。
1993年被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4月被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11月,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庙:
始建于元朝大德年间(1297-1307年)。该寺位于县城西门外。明末战乱后,原文庙被毁。 1673年(清康熙十二年)在县城北重建。 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位于城西北角。此后,又进行了重建和扩建d多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建始县委员会在境内办公。 1983年重建后,仅存大成殿和两侧的金胜玉真楼。大成殿高10.57米,开间12.1米,进深10.54米。重檐歇山式建筑,红漆柱墙,青灰色瓦,青砖腻子砌成的屋脊。屋脊上刻有动物。被铁链牵着。瓦片呈“万”字形、“寿”字形、花朵形状。殿内有四排木柱,其中16根立于地面,有青石柱基。梁架有六穿孔、二双飞角,下部有龙雕支撑,檐下有风封。四周为砖石墙,屋顶为飞檐。金胜玉镇丝束的结构与色彩呃和正殿的一样。总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1993年被建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4年4月被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10月,经恩施自治州人民政府和文化部门同意,迁至朝阳关北麓,坐北朝南。搬迁过程中,正殿的1米横梁被锯掉,减少了面积。
4.建始县文化世界上最早的古人类遗址——恩施建始高平巨猿洞,发现巨猿化石3万余件,挑战人类非洲起源理论,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古人类遗址之一东方人类遗址。文化遗产
5.建始县旅游旅游景点恩施土司城位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西北部一块叫土司路的小土地上,距市政府所在地500米。是全国土家族地区唯一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风景最美的标志性工程。
土司城包括门楼、侗风雨桥、林俊祠、校场、土家民居、土司宫-九金殿、城墙、钟楼、鼓楼、百花园、白虎有听涛茶馆、民族艺术园等12个景点30多个景点,被国家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费孝通先生题写为“恩施土司城”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社会学家。
恩施土司城y建于1998年,占地215亩。 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2008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逐步成为恩施州的“图(西城)——大(峡谷)”——腾(龙洞)”。黄金旅游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6.建始县风情街冬天的乡间别墅是一个寒冷的地方的冬天,地上铺满了白色的雪花,那些雪花从天上掉下来,撒在地上,田里的庄稼盖上了厚厚的白色被子。农村的房子里也盖着白色的被子。
扩展信息
冬天,又称冬天。北半球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其他为春、夏、三季。秋天。按天文计算,是从十二月到二月。中国习俗是指从立冬到立秋的三个月。立春,也指农历“十、十一、十二”这三个月。
在某些地区,冬季是一年中的第四个季节。由于天气寒冷(赤道地区除外),许多地区都意味着寂静和荒凉。当寒冷袭来时,生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减少。许多植物将失去叶子,动物将进入休眠状态。有些称为冬眠。候鸟飞往温暖的地方过冬。
北半球和南半球的时间不同。在南半球,冬季是在六月、七月和八月;在北半球,冬季是在十二月、一月和二月。在中国,冬天从立冬开始,到立春结束;西方人一般把冬至称为春天。从气候学上来说,当平均气温连续五天低于10摄氏度时,就称为冬季。
冬天快到了公历 11 月 7 日。立冬旦从字面上可以理解为:“立,立之始,冬,终,万物之集”。民间习俗将这一天视为冬季的开始。冬,作为结束的意思,是指一年的田间作业结束,农作物收获后的储存。
俗话说:“立冬时节阳光明媚,立冬时节严寒”。立冬时节,恐怕是壬子了,明年种田的心血都白费了。这一天也是壬子日,为百姓预报灾难。立冬无雨,立冬晴冬。立冬会有雨,立冬会下雨。立冬若刮西北风,则决定来年五谷丰登。
【参考资料】
摘自今日头条百科:
https://www.baike.com/wiki/%E5%86%AC%E5%A4%A9/21835899 ?prd=home_search&search_id=1n0mprp9i6o000&view_id=5qhqytp2zkk000# Catalog_3_1
7.建始特色民俗农历的“打春”、“咬春”、“报春”,其实就是春天的开始。节日期间,有“打牛”打春、吃春饼、春菜、咬萝卜等迎春的庆祝活动。
古代“打牛”仪式是由县衙举行的。猎牛前一天,将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前,称为“立牛”。旁边设置了一个扛着农具、鞭打牛的假人,作为“耕耘者”,预示着春天的到来。提前做好农事准备。假人“农夫”被称为“光之神”。如果“培养“耕者”站在牛的前面,说明春令来得早,要早点准备犁地;“耕者”站在牛的后面,说明春令迟到;如果人和牛并行,春令温和,立春这天,各衙门都要在芒果神牛面前献上肉果,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中午,官员们敲锣打鼓,官员们用红、绿的鞭子或柳枝将土牛抽打三遍,然后交给属下和农民轮流将土牛鞭打成碎片,尽可能多地鞭打土牛。表现出人们对春天的喜爱。随后,人们笑着抓起牛身上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畜圈中,象征着槽头兴旺。据说,如果当天天空晴朗,所有人都会幸福;如果下雨黎明时分,寓意着当年的霉运、霉运。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