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族

每年七、八月牲畜育肥时举行“那达慕”大会。这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它是人们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体育、娱乐大会。狼已经成为了图腾,埋葬在了天空之中。

2.回族

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也就是回历的起源,是斋月。所有身体健康的回族男性年满12岁、女性年满9岁都必须封斋。

3.苗族的节日很多。除了传统节日和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的节日很多,但各地都称为法和。庆祝节日的方式多种多样,但传统节日以苗年最为隆重。

4.傣族

傣族六月举行泼水节我历年每年都是最盛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傣语称“桑坎比买”。

5.傈僳族主要节日有夸市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沐浴会、刀竿节等.

6.藏族

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许多传统的日常活动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人民最大的传统节日是藏历新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

7.壮族著名节日有每年的“三月三日”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鬼节。 , 清明节、8月15日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尝新节、冬至、牛魂、送灶等。

8.朝鲜族

朝鲜族有五个主要节日,即:元日、上元、寒食、端午、秋夕

9。高山族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收节”,又称“丰收节”、“丰收节”、“丰收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隆重的节日。

10.纳西族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祀狮子山的“转山节”,是人们崇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1.布朗族最具特色的节日有:元旦、拜村神、洗牛脚、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三天。

12.阿昌族主要节日有金瓦(关门)、楚瓦(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阿昌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国家。如:火把节、卧螺节、浇花节、春节等。

13.怒族

怒族的传统节日有过年、花节、谷神节、山林节等。其中,过年节的气氛最为浓厚,既隆重又古朴。

14.鄂温克族

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同时也举办一些文体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吸引力。除了春节其他节日与其他民族相同,鄂温克族也有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的“米阔琴”节。

15.鄂伦春族

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还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

16.赫哲族

河灯节是赫哲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每年农历7月15日举行这一天。河灯和祭祀河神是为了祈求部落成员平安、渔业丰收。

17.门巴族

相传,藏传佛教释迦牟尼的诞生和圆寂是在藏历四月十五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的门巴族人都祭祀念经、祈祷、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具有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命名为“三月街民族节”。还有“火把节”(又称七夕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人

保安人与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祭祀节等节日,家家户户都要煎饺子。 、油R、蜜圈、油香。

20。布依族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传统节日还有“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牛王节”。农历六月六日。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尼”,视春节为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正月十六是“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互相在脸上涂上黑色的痕迹,相信涂得越黑,新的一年就越吉祥。

22.德昂族

德昂族传统民俗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其中大部分为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村神、土地神、龙、五谷女神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为有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德节,是东乡族的传统民间节日。根据伊斯兰教规斋月:伊斯兰教历每年的九月是斋戒月。这个月的月初和最后一天都是根据新月的出现而定的。斋戒结束后的第二天是节日。因此,它既是一个民族节日,又是一个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的日期不同。节日食品往往与宴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结婚节、造桥节、祭牛节、吃新节、放烟花节等。侗族喜爱斗牛,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比赛的“牛王”

25.独龙族

过去独龙族的宗教信仰还处于较为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过卡乔娃在每年农历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当地时间(不同),节日的长短往往由由准备的食物量决定。

26.俄罗斯人

在华俄罗斯人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俄罗斯人基本相同。他们大多数信仰东正教。俄罗斯人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以“复活节”最为隆重。节日前一周不吃肉,只吃素食。

27.哈尼族

哈尼族信仰多神,祭祀祖先,主要传统节日有“元旦扎拉特”(十月)、“吃扎扎”(五月农历节)。此外,还有两个小节日: “插黄节”(又称“黄稻节”)和尝新节。

28.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以前信仰萨满教,后来皈依了萨满教。公元11世纪左右信奉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那吾热孜”节等。热情好客、真诚。撒“博沙克”和糖以迎接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

29.基诺族的传统节日以过年为主。具体时间由各村自行确定,但多在腊月期间举行。每年农历九月,基诺族都要庆祝一年一度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之为“好夕早”。

30。京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唱歌节。其中,最隆重热闹的节日当属“歌唱节”(Singing Festival)。

31.景颇族

目瑙宗歌(目瑙宗歌)是景颇族驱邪弘善、祈求吉祥幸福的传统节日。通常是农历正月初十。五天后举行,持续2-3天。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是诺罗孜节。按照柯尔克孜族历法,新月每月出现一次,为期一个月十二天。几个月就是一年。每年正月来临之际,人们庆祝诺罗孜节,与汉族的春节类似。

33.拉祜族

胡族的传统节日是拉祜年,也吃库塔。节日(即春节)、火把节、中秋节和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拉祜族新年。相传拉祜兄弟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34.黎族

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三三”。黎族的大部分节日与汉族相同,如春节,与汉族基本相同。一个人民的春节。黎族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三日,源于黎族祖先繁衍子孙的一个传说。

35。西盟珞巴族

西盟珞巴族称这个节日为“调粮乳术”节。很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宗族聚会”的古老习俗。

36.满族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游耳、端午节、中秋节等,通常有“珍珠球”、跳马、跳骆驼、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授金节是满族人民的“民族庆典”日子,1989年10月,每年的12月3日被正式定为“授金节”。

37毛南族

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祭祀祖先。二是开展大量的歌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最大的民间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芬龙节。农历五月庙会、清明节“赶祖宗”、元宵节“飞鸟”也是他们独特的纪念活动。

38.仫佬族

除十月、十一月外,一年中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度的“一饭”节,又称“喜乐猴”,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39.普米族

新年(春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每三年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祭祀小天地神的活动,由全族或全村共同举行。

40。羌族

初十农历正月是羌族过年节,年夜饭又称“丰收酒”。每逢元旦,全村人都会到“神林”去实现心愿,烧柏香祭祀祖先和神灵。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聚会、待客或外出务工时,除了丰盛的饭菜外,美酒也是必须的。

41.撒拉族 撒拉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是古尔邦节。每逢节日,撒拉族人民都会招待客人,烹制手抓羊肉、炖鸡。 ,做糖包子、炸饼、煎饺、“碧丽麦海”(油团)、“穆西里”(一种用油、熟面等包起来的包子)及各种炖菜。

扩展资料:

各民族人口:

新中国成立后,钦中国政府实行的生育政策对少数民族比对汉族更宽松。

为了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素质,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少数民族人口素质”精神,中国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实行计划生育,制定了本地区的计划生育政策。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政策比汉族的政策更广泛。这导致少数民族人口增长速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1953年7月1日为3532万人,1964年7月1日为4000万人,1982年7月1日为6724万人,人口为91.2 1990年7月1日为10643万人,2000年11月1日为10643万人。

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共有1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9533亿人口。其中汉族人口11.594亿,占91.59%。

减少数民族人口占8.41%(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11692万人,增长11.22%;少数民族人口增加1523万人,增长16.70%) 。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225,932,641人,占91.51%。

各少数民族人口113792211人,占8.4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增加66537177人,增长5.74%;各少数民族人口增加7362627人,增长6.92%。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56个民族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