佤族传统舞蹈木鼓舞详解
佤族传统舞蹈木鼓详解
木鼓分布于沧源佤族自治县颜帅、疍家、诺良、勐莱、门角、板红等乡镇、临沧市各有自己的木鼓舞歌舞场地。沧源县现有大、中、小型木鼓700多面,能舞、能打鼓、能唱木鼓歌的人也不少。佤族每个村寨都有一批懂木鼓祭祀全过程、能唱佤拉姆鼓曲的艺人。他们有着较为突出的传承体系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代表艺术家。盐帅镇建设村陈改宝家族据说木鼓舞已有28代传承人。佤族木鼓有着悠久的历史。相传木鼓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历史上的瑰宝。是佤族的文化象征。它集中体现了佤族的民间歌舞、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
佤族的民俗节日与祭祀活动融为一体。每逢过年和祭祀仪式,人们盛装打扮,杀猪杀牛,酿水酿酒,蒸糯米庆祝,热闹非凡。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腊月,也就是佤历的“格瑞月”举行的“拉姆祭祀”。此次祭祀活动不仅仪式隆重,场面宏大,而且由巫师“摩巴”领衔的佤族传统“木鼓”贯穿整个祭祀仪式。更重要的是,大神“木易吉”将亲自莅临活动,接受人们对他的崇拜和尊重。
佤族的传说中记载:开天辟地之初,一场巨大的洪水几乎吞没了人类。l 陆地上的生活。正是神“木易吉”用木槽拯救了佤族。这使得佤族得以繁衍、成长并生存至今。从此,古代的阿波族就把“木槽”视为民族的母体,给予最高的崇拜。
为了促进自己民族的繁衍与成长,佤族将“木槽”制作成“木鼓”,形状酷似女性外阴,可安放神的灵魂“木易吉”。阿波人认为,“木鼓”不仅是拯救祖先的“木槽”,也是坚强母体的化身,是“木伊吉”灵魂的居所。成为了能让万物繁衍生息的天器。因此,“木鼓”,以舞蹈的形式表达从“木鼓”的制作到最后敲响“木鼓”,与神明沟通,达到目的的舞蹈。上天赐福的“瑟”,是祭祀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舞蹈。为了使“木鼓”吹出优美的声音,人们在两米长的鼓身中间切了一个又长又扁的音孔,并在内腔制作了一个三角形的实心件,上面切了两个孔。两侧。一个带有回响舌头和牙齿的音室。而且,木鼓房里摆放的两大木鼓,一大一小,互为母子关系。他们必须在祭祀的“木鼓”中为舞蹈伴奏。两把“母子木鼓”发出的鼓声时而低沉厚重,时而清脆嘹亮,音色各异,宛如母子之间亲切而委婉的对话,让人浮想联翩。
《木鼓》由四部分组成。舞蹈首先上演,巫师“莫巴”带领全村人坚强起来。凶猛的阿佤男子将选定的巨大树干用藤条绑起来s。在骑着树干的“摩巴”的带领下,拉穆族人载歌载舞,欢呼雀跃,向村里进发。唱歌和跳舞。这种古朴粗犷的歌舞《拉姆古》有一种神圣庄严的气氛,舞步自然形成节奏,充满了原始的崇拜。
第二节《走进木鼓房》以舞蹈的形式出现,重点是模拟舞蹈姿势,表现人们挖掘、制作“木鼓”的劳动过程。最后以新“木鼓”诞生的庄严过程结束。 “摩巴”手持树枝,一边迈着大八字“胯步”行进,一边引导“木鼓”进入“木鼓室”。
第三段“敲木鼓”是“木鼓”表演最热情、最精彩的高潮。整段以熟练的鼓点技巧和粗犷的舞蹈姿势,重点展示模拟舞蹈的多种舞蹈套路。佤族的日常生活,包括祭祀、巡逻、鸣响、舞蹈等。舞蹈以一两个人打鼓开始,鼓的音色和节奏随着舞蹈的内容而变化。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另外三四个手持彩鼓槌的硬汉入场,边敲鼓边绕着鼓旋转跳跃,将“打木鼓”的喜庆气氛推向了极致。人们以此来取悦神灵,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同时,他们也获得了最大的精神愉悦。
《木鼓祭》是《木鼓》结尾的一段祭祀伟大神“木亦吉”的仪式舞蹈。舞蹈语汇朴实无华,充满浓郁的原始仪式气息。
随着历史的进步,佤族人的意识和观念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变化。新兴的科学文化取代了旧社会的封建迷信。 》并没有消失。以不失传统民族风格的崭新面貌,成为阿波族人认可和喜爱的一种自娱自乐形式。
每逢新年,佤族男女老少都会盛装打扮,随着“木鼓”的敲击,跳起“木鼓”。人们围着“木鼓房”,手拉着手围成一圈跳舞。他们弯膝弯腰,表达对“木鼓”的敬意。人们不分性别,无论老少,都以逆时针方向慢慢地旋转一圈。他们的主要动作是走路、握手、跺脚。第一个镜头,右脚向右斜向前迈出一步,屈肘双手斜举过头顶,身体向后倾斜;第二个镜头中,左脚跟向前迈一步,双手在身后对角向下,身体向前倾斜。如此反复,动作规律、流畅。舞蹈伴随着主唱的木鼓和人群的歌声。歌词多描写民族历史、祭祀、劳动生产、生活等方面。整个歌舞展示了佤族制作木鼓的过程以及木鼓完成时的喜悦心情。不时响起的木鼓声和嘹亮的歌声、欢呼声,伴随着热情的舞蹈,强烈表达了佤族人民纯朴的乡土情感和对“生存、生存、繁荣”的执着追求,“发展”的民族精神。
如今,人们在舞蹈中加入了佤族妇女的“抖发”动作,进一步丰富了“木鼓”的形式和舞蹈语汇,成为佤族舞蹈。代表舞蹈。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