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旅游业(2013年旅游业从业人员数)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是为了保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为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利益,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制定法律保护和合理利用旅游资源,促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2013年4月25日通过,自2013年4月25日起施行。 2013 年 10 月 1 日起生效。
2. 2013年旅游总收入京津冀三省市地理相连、联系紧密、文化相似。它们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极其重要的地区。协调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三地特别是河北发展千载难逢的重大历史机遇。旅游业关联度高、融合性强、拉动作用突出。这是区域合作最容易启动和实现的领域。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旅游业发挥着重要的桥头堡和排头兵作用。它既是共鸣点、共赢点,也是切入点、突破口。
京津冀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京津冀地区是我国旅游资源最丰富、比较优势的地区之一。旅游资源不仅数量多、规模大,而且品种全、质量高。该地区拥有长城、故宫、故宫等7处世界文化遗产。天坛、颐和园、避暑山庄及周边寺庙、明清皇家陵墓,占全国近1/5;拥有国家4A级及以上景区200多个,占全国的10%。占总量的1/10,有深化区域合作的坚实资源基础。
京津冀地区旅游特色互补。京津冀旅游既有同源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也有各具特色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北京作为首都和全国旅游中心城市,自然、人文、历史等景观优势明显。天津现代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以现代文化、民俗文化、欧洲古典风情最为著名。河北有山有海,历史底蕴深厚,资源齐全s。尤其是海滨、岛屿、草原、湖泊、天然冰雪、优质温泉、青山秀水、田园风光,都是环京津休闲产业发展得天独厚的资源。
京津冀地区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京津冀地区地处环渤海地区中心,是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的第三个快速崛起的增长极。区位优势明显,交通通讯便捷。京津冀及周边省份人口4亿,三地私家车保有量已超过1000万辆。市场广阔,潜力巨大。京津冀地区生产总值已突破6万亿元,占全国的10.9%。经济基础优势明显。 2013年京津冀旅游总收入旅游收入突破8000亿元,旅游总人数达到6.6亿人次,以年均10%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长。
京津冀区域合作基础扎实。近年来,河北省将实施“京津战略”作为促进旅游发展的重要举措,重要举措包括与北京、天津签署一系列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启动“京港澳高新旅游”等。与北京、天津等高铁沿线6个省市成立“高铁旅游营销联盟”,与沿线8个省市发起“京港澳高铁旅游营销联盟”长城包括北京和天津。成立“中国长城旅游营销联盟”,积极参与北交会等活动的组织和推广。三地有首创建立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拓展旅游市场,加强旅游监管合作,促进旅游业发展,推动三地旅游经济圈逐步形成,为两地一体化奠定坚实基础。京津冀旅游。 。
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和条件,成效显着,前景广阔。但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传统行政区域的思想束缚难以突破、缺乏统筹协调机制和统一规划、旅游基础设施特别是交通建设滞后、集约化发展不足等。旅游资源利用不足,整体形象和品牌较差。可见,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这些都需要京津冀三地切实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共同推动协调发展。
一、建立健全协调联动机制
协调联动合作机制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京津冀旅游合作起步早、进展快,但尚未形成统筹协调、联动的长效机制。三地要主动出击,共同推动成立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完善京津冀政府间沟通平台,建立京津冀旅游协调定期会议制度。河北及相关花旗各县市参加,研究确定区域旅游合作战略、方针和机制,协调解决区域旅游发展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同时,共同制定和完善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相关政策,制定合作发展的规则和标准,进一步推动区域旅游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合作与交流。更高的水平。
二、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规划顶层设计。三地的旅游资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只有统一整合、规划对接,才能进一步提高整体吸引力和竞争力。根据资源普查,三地可共同编制《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规划》,根据不同资源特点统筹规划功能定位和结构布局,明确旅游市场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发展方向。目标是通过有效整合,打造多元化旅游产业,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同时,尽快制定河北省对接京津市场专项规划,使河北更快更有效对接京津旅游市场,加快河北旅游业发展。
三、建设旅游综合交通体系
建设旅游综合交通体系是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基础。目前,城市与重点城市之间的道路建设三省重点景点建设滞后,死角多,部分路段交通拥堵严重,道路等级低,不能适应快捷、便捷的现代旅游交通需求,影响了旅游业整体快速发展在京津冀地区。要顺应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势,着力构建区域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旅游发展要求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推动开通北京、天津至我省主要旅游城市的旅游列车,并在旅游旺季增开三地间旅游列车或增加游客座位。努力形成三地旅游直通车网络体系,共同打造三地旅游集散中心开通外地旅游直通车,构建城际旅游公共交通网络,打造“京津冀公共交通旅游圈”。
四.共同塑造区域旅游品牌
打造特色鲜明的区域旅游品牌,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三地要大力开展区域旅游联合推介,联合推出精品旅游线路,联合策划组织旅游推介活动,联合参加旅游展会,联合举办旅游节庆,联合在重点客源市场开展联合促销建立国内外一体化体系。转变宣传格局。河北将重点整合节庆活动,与京津合作,将张北草原音乐节、衡水湖马拉松等区域性节庆活动打造成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搭建京津冀旅游宣传营销平台,推动在三地媒体开设京津冀旅游综合栏目,在省旅游网站设立京津冀旅游版块。三地,支持区域旅行社、景区、酒店等企业共同建立旅游营销合作联盟,鼓励在策划包装产品、省际联合推广、互派旅游团队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
五、构建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体系
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发展环境,是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快建立综合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共同制定旅游综合服务建设标准适应京津冀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旅游咨询服务、标识系统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完善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中心、旅游指示标识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自助游公共服务标准化、一体化。探索出台区域旅游惠民便利政策,加快跨省旅游网络平台互联互通,开通远程网上预售门票系统,积极推动“京津冀旅游一卡通”全面发行和使用,推广统一旅游套餐,实现京津冀区域旅游市场一体化。
对于河北旅游业来说,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次重大的、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抓住机遇、乘势发展,努力取得更大成绩。只要三地加大统筹融合,加强密切合作,促进协同发展,就一定能够把京津冀地区建设成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目的地,带动新一轮快速发展。区域旅游业特别是河北旅游业的增长。重要的发动机。
3. 2016年游客人数1.中国出境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出境旅游在经过十几年的快速发展后,发展速度放缓。 2011年以来增速持续下滑,2016年增速仅为4.3%。今年上半年略有回升,同比增长5.03%,但仍保持2014年以来个位数增长水平,出境旅游增速放缓的局面难以改变。短期来看,在弱复苏的情况下中短期增量市场空间有限。
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变化
相关报告:智研咨询网发布的《2017-2022年中国旅游市场供需预测及投资策略研究报告》
2016年,我国出境旅游人数1.22亿人次,约占我国总人口的8.82%。对比各国经验,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出境旅游人数进入快速增长阶段。根据我国人均GDP水平,与韩国、俄罗斯出境旅游发展轨迹相比,我国目前出境游客占总人口比例较低。目前,我国持有普通因私护照的人口比例约为10%。钍出境旅游市场潜力巨大,中长期正在向好。
部分国家出境旅游人数及人均GDP
东亚国家作为传统热门旅游目的地,普遍增速较快,其中泰国增速较低,原因是高底座;韩国因外交关系增速较低,受疫情影响,今年前三季度中国游客锐减近一半;另一个东北亚国家日本接管了部分中转客流,前三季度增速达11.1%;香港增速较低,台湾旅游业大幅下滑;美国、加拿大稳步增长;欧洲逐渐摆脱恐怖袭击阴影,强劲复苏,整体增速达29%,其中英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等热门目的地d 增长了 50% 左右。
我国出境旅游目的地变化受几大因素影响,包括目的地安全(负面)、外交关系(正面和负面)、签证政策(正面)以及热门旅游的多种影响。影视剧(正面)影响力第一。
中国公民如何出国旅游
2.出境旅游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我国设立旅行社和出境社的门槛不高,旅行社之间出境游领域竞争激烈。
境外自助游要求游客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策划能力等综合能力。更多游客选择跟团游,尤其是在出境游盛行、二三线城市出境游人数快速增长的当下。发展阶段。 2016年,旅行社组织出境游客5588万人次,约占出境游客总量的46%,较2010年的29%大幅增长。出境跟团游发展长期向好,增长空间巨大。
行业整体复苏乏力与结构性机会并存。出境游领头羊凯撒旅游业绩稳健,深耕欧洲旅游。欧洲旅游业已走出恐怖袭击的阴影,出现反弹并呈现增长潜力。东欧逐渐成为新兴目的地;我国与韩国关系的恢复带来了韩国旅游业的复苏。凯撒旅游是2018年平昌冬奥会中国大陆独家票务代理商。凯撒旅游预计受益于行业增长,长期来看公司将迎来业绩高速增长。
4. 2013年旅游业就业人数有多少?2013年,我国旅游业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略有下降,出境旅游市场继续快速增长。国内旅游人数32.62亿人次,收入26276.1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3%和15.7%;入境旅游人数1.29亿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16.64亿美元,分别比上年下降2.5%和15.7%。增长3.3%;中国公民出境旅游9818.5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0%。全年旅游总收入2.95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5.旅游业就业比例旅游业直接就业旅游业直接和间接雇用了 7990 万人,其中旅游业直接和间接雇用了 2825 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10.28%
6、全国从事旅游业的人数市场容量或者公司预期的市场份额可以这样写:例如预计某某地区、某地段,预计五分之五占据100%的市场。 市场容量的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也随之增加。预计市场容量将从5%增加到15%。 (产能按区域内企业数量计算)5335家
7. 2014年游客人数2014年,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增长,入境旅游市场稳步推进,出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然后国内旅游人数36.11亿人次,收入3.0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7%和15.4%。入境旅游人数1.28亿人次,国际旅游收入1053.8亿美元。中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1.07亿人次,旅游消费896.4亿美元;全年旅游总收入3.73万亿元。全年全国旅游业对GDP综合贡献6.61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0.39%。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2779.4万人,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7873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10.19%。八、2013年旅游业从业人员统计
201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中华民国旅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于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起草过程如下:
2009年12月,《旅游法》起草工作全面启动推出。 2010年1月31日至2月2日,国家旅游局配合起草《旅游法》工作组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 2010年5月18日,国家旅游局召开配合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起草《旅游法》专家论证会,通报全国人大经济委员会课题组研究情况。 2011年2月15日,《旅游法》立法专家座谈会在北京召开。 2013年4月25日通过。
9.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各个城市的发展水平不同,旅游从业人员数量也存在差异。永久居民的数量也不同。
在2021年中国人口最多城市排名中,重庆以3562.31万人位居第一,超过上海的2418万人和上海的2151万人。在当今世界人口最多城市的排名中,重庆可以位居第二,仅次于日本东京的总人口。
2021年中国人口最多的城市排名:
1.重庆:3562.31万人。
2.上海:2418.34万人。
3.北京:2153.5万人。
4.成都:1872.33万人。
5.天津:1556.87万人。.
7.深圳市:1252.83万人。
8.武汉市:1140.65万人。 。
10.石家庄市:1062.57万人。在城市排名中,重庆以3562.31万人的核实常住人口排名第一。去过重庆的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里人口的集中。就连上海、北京这样的城市,人口也比它少。
2.上海(2418.34万人)
上海是一个国际经济贸易比较发达的城市,人口非常繁荣,人口数量非常多。尤其是很多年轻人都期待对于城市的发展来说,上海是很多人的首选。
3.北京(2153.5万人)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是政治中心,也是一座人口非常密集的大城市。北京是文化教育文化中心,有众多优秀学子就读。北京还有很多旅游景点,每年都吸引着很多人。
4.成都市(1872.33万人)
成都市位于四川盆地中西部。与上海、北京等经济发达城市不同,这是一座旅游资源开发的多彩城市。这个城市总体发展得很好,人口也非常集中。
5.天津(1556.87万人)
天津作为最早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非常好,人口也非常多。的聚会。天津已成为自古以来就受水路运输的青睐。天津是环渤海地区的一个巨大海港。它位于京杭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连接长江和黄河。
6.广州市(1865.2万人)
广州市是强大的加工制造业基地,每年向世界各国输送大量服装和电子设备。同样,广州的就业机会也很多,每年都会吸引很多人。
7.深圳(1252.83万人)
深圳是中国四大一线城市之一。它位于中国广州和香港之间。这是中国第一座城市。自由贸易区。经济发展的繁荣当然促进了人口的流动,而深圳也是一个人口非常密集的城市。
8.武汉市(1140.65万人)
武汉是唯一的副省级城市,中部六省的特大城市。也是国家重点产业基地和科技教育产业基地。 。武汉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也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心城市。
9.哈尔滨市(1068.39万人)
哈尔滨市是东北三省中心城市之一。也是东北北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中心。经济、文化、艺术发展非常好,定居人口也非常多。
10.石家庄市(1062.57万人)
石家庄市是河北省省会,也是全国铁路货运重点核心区之一。京广、石太、石德、朔黄四条铁路线均在此交汇,人口流动性很大。
10. 2014年旅游总收入襄阳市主要经济来源为农业、畜牧业、工业、旅游业房地产等行业。具体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来描述: 综合概述 2014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29.3亿元(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8%。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01.6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804.7亿元,增长10.2%;第三产业增加值923.0亿元,增长11.0%。三种产业结构为12.8:57.7:29.5。 201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338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9%,增速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02.1亿元,增长4.8%;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22.9亿元,增长9.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57.1亿元,增长10.1%。三大产业结构由去年的12.8:57.7:29.5调整为11.9:56.9:31.2。第一产业 201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6.72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04万公顷;全年粮食产量503.7万吨(100.7亿公斤),增长0.2%。棉花产量0.3万吨,下降27.9%;油料作物产量24.9万吨,下降0.4%;蔬菜产量320.8万吨,增长2.5%;茶叶产量1.2万吨,水果产量128.9万吨,分别增长13.1%和6.2%。 2014年,全市生猪出栏644.8万头,增长3.0%;生猪出栏174.1万只,增长7.7%;屠宰牛70.6万头,增长5.9%; 8780万只家禽出栏量下降2.6%;水产品产量19.8万吨。 ,增长4.8%。 2015年,粮食总产量101.1亿斤,比上年增产3000万斤,增长0.3%,继续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其中,夏粮总产量46.3亿斤,增长0.2%;秋粮总产量54.8亿斤,增长0.5%。二是畜牧业稳步发展。全市生猪出栏620头,出栏4万头,比上年下降3.8%;出栏牛71.8万头,增长1.7%;出栏羊177.6万只,增长2%;出栏家禽8317万只,下降5.3%,鸡蛋产量28.1万吨,增长3.8%。三是渔业快速发展。全市水产品产量21.7万吨,比上年增长9.5%。第二产业 2014年增加值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用率增长11.2%(可比价格)。其中:轻工业增加值增长11.1%;重工业增加值增长11.3%。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9.8%。分产业看,汽车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汽车工业产值增长16.6%,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长12.2%,装备制造业产值增长15.2%,医药化工、电子工业产值信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分别增长12.9%、9.7%和11.5%。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长63.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806.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797.4亿元,增长14.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上年增长11.4%,利润增长12.7%,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为5.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124.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0.2%,其中工业用电量82.1亿千瓦时,下降1.5%。第三产业投资 2014年,全市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53.5亿元,增长22.4%。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4.83亿元,增长22.5%。全市在建建设项目2064个,其中新开工项目1213个。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2.3亿元,增长74.5%;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20.4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投资1214.4亿元,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355亿元,增长26.0%。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330.9亿元,增长9.6%。房屋施工面积2422万平方米,增长18.1%。商品房销售面积578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2.8%。其中,住宅销售面积474.7万平方米,下降19.1%。商品房销售额250.9亿元,下降4.6%。 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全社会总收入突破3000亿元,达到307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21.8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国内贸易 2014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06亿元,增长13.4%。分城乡看,城镇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936.3亿元,增长13.5%;农村消费品市场实现零售额94.1亿元,增长12.6%。 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65.1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分别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加快0.8、0.6和0.5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市场零售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1059.9亿元,增长13.2%;零售销售农村消费品市场规模突破100亿元,达到105.2亿元,增长11.8%。对外贸易 2014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9.6572亿美元,增长21.5%。其中,出口总额173843万美元,增长21.2%;进口总额22729万美元,增长23.5%。全市新批外商投资企业23家,下降4.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3145万美元,增长17.5%。 2015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进口2.5亿美元,增长12%;出口突破20亿美元,达到21.6亿美元,增长24.1%。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5.3%。交通运输 2014年,全市公路里程27134.9公里,其中25660公里。等级公路3公里。全年改造县乡公路251.1公里,村道1117.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乡镇设有五级站66个,简易站、迎宾站2294个。新建农村客运线路448条,村村客运通车率达到100%。交通安全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483.2亿吨公里,增长14.4%;公路旅客周转量47.6亿人公里,增长23.2%。襄阳机场现已开通航线13条,全年共完成运输起降架次8662架次,比上年下降0.7%;旅客吞吐量67.7万人次,增长12.6%;货邮吞吐量2388.3吨,增长10.9%。邮电全市邮政业务总量3.2亿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442.6万户,固定电话用户73.5万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80.6万户。旅游业 2014年,旅游总人数3357.3万人次,增长18.7%。其中,入境旅游人数4.9万人次,下降0.6%;国内旅游人数3252.5万人次,增长15.2%。旅游总收入221.4亿元,增长22.4%,其中入境旅游收入3685.5万美元,增长23.4%;国内旅游收入219.2亿元,增长22.4%。金融 2014年全市地方财政总收入367.8亿元,增长20.9%。地方公共预算收入249.2亿元,增长30.1%。其中,税收收入177.6亿元,增长25.6%,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71.3%。 2015年,我市实现地方财政总收入46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4%;实现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39.1亿元,比上年增长36.1%。其中,税收收入210.7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占地方公共预算收入的62.1%。金融 2014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484亿元,比年初增加302亿元。其中,个人存款余额1563.6亿元,比年初增加231.0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507.6亿元,比年初增加262.8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734.0亿元,比年初增加97.4亿元;医学平衡大宗及长期贷款755.4亿元,比年初增加159.6亿元。 2015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2705.2亿元,比年初增加226.6亿元。其中,居民存款1742.9亿元,比年初增加179.5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691.7亿元,比年初增加184.1亿元。其中,居民户贷款447.6亿元,比年初增加5.8亿元;非金融企业和机关贷款1244.1亿元,比年初增加178.3亿元。 [13] 保险业 全市保费收入55.1亿元,增长20.4%,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6亿元元,增长19.4%;人身保险保费收入38.5亿元,增长20.8%。全年薪酬福利支出17.5亿元,增长12.2%。其中,人身保险赔偿和福利支出7.9亿元,增长3.4%;财产保险赔付支出9.6亿元,同比增长20.7%。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