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的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满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他们的后裔一直居住在长白山北部、黑龙江中上游和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中国,开创了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改称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阿尔泰语系满语族-通古斯语族。满文创建于16世纪末,使用蒙古字母。 1740年代,满族大量入关后,普遍开始使用汉语。
1.禁忌:满族也有禁忌。主要包括不吃狗肉、不使用狗皮制品,如狗皮帽子等。狩猎时不要射杀乌鸦、喜鹊等。
2.宗教信仰:满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入关后,他又重新信仰了佛教。满族人崇拜萨满教和佛教。
萨满教是一种原始的多神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的音译,意为“疯狂的人”。中文翻译为“女巫”。 “萨满”有男有女,又分家庭萨满和舞蹈萨满。
在祭祀期间主持仪式的家庭萨满已不复存在。进行催眠治疗疾病的魔法女巫偶尔会在一些偏远的村庄进行活动。早在清代,禁令屡禁不止,但禁令仍在继续。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禁止了一切封建迷信活动,但仍有少数人以此为生,骗取钱财。
满族还崇拜自然神,如天地神、山神等。艾因神、星神和树神。他们崇拜喜鹊神和鸦神,以动物为图腾。直到今天,在一些满族聚居的村庄,每年过年仍然要烧香,祈求全家平安、事业有成。
现在,有部分满族信仰天主教、基督教,但数量不多。
3。丧葬:旧时,满族人非常重视丧葬,家里有亲戚去世后,就要举行隆重的葬礼。丧葬仪式的大纲如下:
(一)“转头”:亲人去世后,首先请一块“吉祥板”,板下设矮凳。死者全身洗净后披上“裹尸布”后,由孝子托着头颅,侄子侄儿将全身抬到“吉祥板”上。死者头前摆着一张小桌子,上面摆着“米饭”和“狗b”。随后,点燃“油灯碗”,子女及子孙在“吉祥板”前立或跪,以“吊唁”。 ”立在门前,代表死者的家。由于受汉族的影响,建国前满族也挂“捡钱纸”。
(2 )“报丧公告”:死者停放后,应发布“口头公告”,向亲友“报丧”。用一张白纸写下死者的地址、姓名、日期和时间。亲友接到消息后,于当天及“接三”前前往吊唁。“接三”时”,进入“送三”。同时,死者家属打印一份“讣告”,分发给相关人员亲属和朋友,注明死者家属的地址。 “讣告”应包括《结三》、《弥蓉经》、《与我同行》、《法印》等内容,以便亲友前来吊唁。
(三)葬礼经过“起经”、“陪身”等仪式后,开始“法印”。亲友们按照“讣告”上所列的时间,一大早前来吊唁。吉祥时辰,高举两幅“门图”(表明死者家属属于哪面旗帜),八面旗帜左右分开。孝子带领全家行礼、哭泣走出灵堂。亲友将“金棺”送到门口。孝子跪于竿前敬酒,三叩头。失去亲人的长辈停止了向亲友的运送。表达完之后NKS,家属开车去参加葬礼。
(4)下葬:大刚到达墓地,按照风水师设定的时间下葬。孝子拿起“土头铲”撒在棺材上以示哀悼,然后全家人一起哀悼。一家之主下令“盖土”并埋葬坟墓。坟前摆上供品,插上纸“佛”字。孝子洒水奠酒、三奠三叩、奉奶茶、叩一拜、烧“佛”等,仪式就完成了。三天后,再去扫墓,称为“圆坟”。
(5)其他:“烧头气”七天,“五气”烧伞,烧船烧桥六十天,上坟、儿子儿媳妇孙子等一百天。孙媳妇脱去孝心,“解衣”。穿着平布es 2 7 个月。之后,将在死者去世一周年和三周年时举行追悼会。寺内供经,送库库,亲朋好友前来参拜。一周年称为“潇湘”,三周年称为“大湘”。
满族家庭均依此举行上述葬礼。因为贫富不同,所以传统和简约的风格也不同。黟县满族有“三日围坟,孝子到各家报恩”的习俗。河北省满族家庭在清明节、中元节(7月15日)和腊月期间都会扫墓。他们在十月初一“送冷衣”,在腊月三十“烧行李”。这种习俗至今仍在各地广泛流行。今天,满族葬礼ls很简单。火葬仍然进行,坟墓仍然按时扫墓。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