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有利于增加第三产业(服务业)收入的新兴产业。
这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有效形式。
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促进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就业率提高。
提高市场竞争力。
有利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影响力。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一)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并发展,出现工业化趋势​​;政治上,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公民权利、平等思想,形成了一股新的潮流。d 民主化;在思想文化上,它反对传统儒家思想,主张学习西方。目前存在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一步步走向现代化、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伴随着这些变化,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一)衣着: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程度。 1911年辛亥革命前,许多仁人志士带头剪掉象征清朝的辫子,以表达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决心。 1911年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发布了剪辫令。几年之内,全国大多数男人的辫子都被剪掉了。服装的变化包括中山装的出现还有旗袍。同时废除了损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新中国改革开放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穿着同样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海”。那时候人们买衣服都要用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款式逐渐多元化。男装以西装、夹克为主,女装款式较多。牛仔布是最受男女青少年欢迎的款式。一场又一场的时装秀不断推陈出新,千变万化的时尚让人目不暇接。

(二)饮食:饮食习惯具有浓厚的民族传承性,也深受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影响和制约。例如,南方稻作区的主食是大米,而菰米和小米则是主要食物。北方旱作地区的主粮。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美食。从国外进口的卷烟已经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中国的干烟和水烟。这些现象引起了中国传统食品行业的变化。但在广大农村,贫困农民仍然吃米糠,西餐在那里没有市场。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定量配给。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原因是饮食多样化,主食比例逐渐减少,副食和水果比例逐渐增加。主食 食物的内容也在变化,以米、面等细粮为主食,而吃玉米面、高粱面的人也在逐渐减少。肉类、各种生鲜水产、新鲜蔬菜、饮料随处可见。

(三)住房:在住宅建设方面,城市中仍存在大量民国时期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在沿海城市,一些富商、大官僚建造“洋楼”。城市住宅有电灯、自来水,让广大群众的生活更加方便。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居民住房不断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显着改善。

(四)线路:民国时期交通较以前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轿车及车厢数量逐渐减少,人力车和自行车成为常见的交通工具。市内有柏油路、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铁路交通也较发达。新中国成立后,交通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新铁路已经建成。除了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之外,城市交通还包括出租车。一些大城市已经开始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交通工具的主要形式是自行车,因此中国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改革开放后,民航得到了快速发展,现在全民都可以乘坐飞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利用假期旅行已经成为我国许多人生活的重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的生活环境,离开了家人、家乡、县城,去往国外。

(2)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运输:

(1)年底19世纪,俄罗斯、德国、英国等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建设铁路。法国分别修建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列强通过修建道路、控制铁路沿线大片土地和资源、输送军队等方式获得了高额利润。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它们的权力就延伸到哪里。

(2)中国人自己修建的第一条铁路是詹天佑领导修建的京张铁路。

(三)民国时期交通运输有一定发展。

(四)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改造旧铁路,新建多条铁路、公路,形成了新的网络运输格局。例如,20世纪50年代,新修建了宝成、鹰厦至厦门等30多条铁路,武汉长江大桥竣工,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兰新铁路于1957年至1966年间修建; 1966年至1976年修建成昆铁路、湘贵铁路、南京长江大桥等。改革开放以来,新建了大秦铁路、京九铁路;正在建设的宁西铁路、青藏铁路是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重大举措。

(五)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十分缓慢。改革开放后,限制飞行的规定逐渐放宽,越来越多的人乘坐飞机出行。现已有数十家航空公司和航线,航班还在不断增加。如今,全国主要城市和部分中等城市都有航线。大的北京、上海等城市与许多国家有直航航线。

采访人物、年龄、采访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