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人为什么爱吃昆虫?
其实,中国人都爱吃昆虫,易周君也不例外。他从小就吃蚕蛹和蝉。酥脆的口感和爆汁的余味只有亲自体验后才能知道。 ?
首先,异州君要解释一下,“云南十八怪,蚱蜢可以下酒当小菜”!是指生活在云南的傣族、白族、哈尼族、仫佬族等少数民族自古就养成的吃昆虫的习惯。著名的云南“百虫宴”应该也是南傣菜。
至于滇西北的昆明、大理、丽江,你应该发现当地汉族很少吃虫子。街上的各种炸虫摊,大多是外省游客关注的焦点。 ?
那么云南人为什么爱吃虫子呢?核心原因是这里的热带高原季风气候容易滋生蚊子,而且湿润的气候也适合植物生长,所以《动物王国》和《植物王国》两个IP相得益彰。
此外,云南自古就是边疆地区,人们的生活条件并不好。有时他们没有东西吃,只能捕捉含有蛋白质的昆虫来充饥。久而久之,他们就养成了吃昆虫的习惯。
谁都知道,在山珍海味的包围下,谁能吃得下简单的饭菜呢?
虽然云南各地每年都会举办“吃虫节” ,现在都是为了配合“旅游经济”,吸引外省游客,要问哪些虫子好吃,异州君就推荐几个。
比如炒水蜻蜓,就是从水里捞出来的蜻蜓幼虫。
炸蚂蚱,这是一种大众化的产品,一种高蛋白食品。
那里还有竹虫,生长在竹节之间。它们也可以炒着吃。它们又脆又好吃!
至于其他的,你看一下吧!
吃虫子原本是一种潮流
有些人没有勇气享受虫子的美味,就给吃虫子贴上了“野蛮”的标签。面对这样的说法,我们的老祖宗我第一个就不乐意了。
孔子提到的捉蝉的故事表明,在春秋战国时期,吃蝉是一件非常普遍的事情。孔子一直推崇的《周礼》中记载,周天子每餐均加蚁酱。
是的,你没看错,就是蚂蚁做的酱汁。这是皇帝的美味佳肴。在中华文明诞生的中原地区,吃昆虫原本是一件非常“主流”的事情。
除云南外,闽南、G等部分地区广西、贵州、湖北、浙江等地还保留着吃昆虫的习俗。
对于生活在城市森林、对各种昆虫避之不及的当代人来说,人们已经无法理解古人看到虫子时的喜悦——它们没有攻击性,而且容易捕捉。煮起来也方便,蛋白质丰富,味道鲜美。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躲在山里的蝉和蚱蜢简直就是行走的蛋白质棒。
吃虫子并不是中国人独有的。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爱吃蝉,并将其描述为终极的美味和享受。作为吃蝉的专家,亚里士多德也得出结论:蝉最美味的阶段是在蝉羽化之前。
了解云南,先上一盘虫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虫宴,也不是每个尝过虫的人都赞不绝口。但这并不损害云南昆虫菜在中国的地位中国美食地图。我们吃惯了传统的美食,也吃惯了故作精致的菜肴。我们需要这样一种来自边境的朝气蓬勃的作风。
这个低维省份,既有高原,也有雨林,从雄伟的雪山、浩浩荡荡的三河并行,到西双版纳的傣族吊脚楼、边境的东南亚风情。
在几千年的生活中,云南人自然而然地在这些昆虫中培养出了各种食用价值。云南省不同的地貌和气候塑造了云南人民多样化的生活方式。
与很多其他地区相比,我们很难给云南的风土人情和饮食贴上一个笼统的标签,因为在这片近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哈尼族、白族、傈僳族等民族。居住。几十个民族。他们有外人不熟悉的传统。
例如,在布朗部落中,没有花蜘蛛能活着出去。当地人抓到后,先用开水浸泡清洗,然后用小火煎熟,撒上一些调料才吃。当然,大多数人看到这些家伙趴在盘子上的时候,都吓得双腿发软,更别说拿得住筷子了。
▲ 云南省临沧市布朗族村庄。摄影/张一凡
归根结底,云南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云南生命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各种昆虫菜肴就是这一特质的体现。
这些诞生在马帮里、乡村里、名字都无法考证的山林里的菜肴,是云南人多年来随意、自由、超然生活的一部分。它是一种具有边陲、茂密森林的气质。
所以,下次你看到那些昆虫做的美食时,你就不用尝了你可以吃,但不要嘲笑他们,因为这些粗俗的食物正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和自然风光。 ,人文与文字交汇形成的小结晶。
云南一半以上的自然都蕴含在这盘虫子里。
那么,
你敢吃虫子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