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人们的年夜饭越来越丰富,年味也越来越淡,将当下与儿时的回忆结合在一起。

1.腊月初八,杀年猪。

2.腊月二十三,迎来灶王爷。

3. 29点左右,贴春联、挂灯笼。

4.吃年夜饭,三十号熬夜。

5.大年初一之后的新年祝福。

6. 15日赏灯。

除夕夜吃团圆饭祭祖。

初一走亲访友,正月十五游行。

你的家乡还延续着古老的习俗吗?

我的家乡是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一些古老的习俗至今仍在流传了下来,而另一些则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以春节为例。正月初一早上我们吃饺子,吃完饺子就过年了。过去,家家户户拜年都要磕头。虽然现在我们仍然拜年,但这里基本不存在磕头的情况,老人也不再允许磕头了。拜年只是互相打个招呼,走完这个过程。

我的家乡是传统鼓秧歌的故乡。小时候,过年最盼望的就是看秧歌。过去,扭秧歌是过年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我县的谷子秧歌更加得到了发扬光大。已成功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山东省三大秧歌之首。他们是:商河县顾子秧歌、海阳秧歌、胶州秧歌。这三地的秧歌被誉为山东省三大秧歌。

商河县谷子秧歌不仅为全县人民服务,现在我们的家乡秧歌也在全省大型活动中演出。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演出,受到国家领导人接见。甚至还出国到韩国、瑞典等国家演出,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哀悼、结婚、生子等延续、发展、生生不息的生命,给传统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过去,当你老了,服丧的时候,你会找一个厨师,一个忙碌的人,或者一个宰相(来自农村),他是负责处理事情的人。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去酒店,有的做大厨,即厨师充分休息宴会上的工作,包括洗碗、上菜等。丧葬、结婚、生孩子基本都是这样。

还有一些传统节日,家里有老人的也用传统的方式庆祝。如果有一天60多岁、70多岁的老人全部离开,传统习俗就会消失的那一天!我真希望那一天能够到来!

你曾经的乡村经历是弥足珍贵的。你的家乡变化很大吗?

感谢邀请!

我的家乡经历了房屋、泥房、泥泞的道路、凹凸不平的道路、阴天、下雨、无脚行走、人工收割农活、肩并肩吊装,后来发展成框架卡车,或者以牛、马、驴耕作,后来发展为四轮手扶拖拉机,有28车、35车、40车、50车。东方红拖拉机。

农村的房子、泥房、茅草屋?改成瓦房、平房、楼房住所?土路变成了水泥路面、路灯、电话号码☎️。屋里的煤油灯换成了电灯,土床、土家具成了现代智能家居。每个家庭都有一辆电动汽车或汽车,每个人都有智能手机。农业机械四轮驱动拖拉机?。这些都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发展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政策是方向,经济发展是硬道理,科技农耕是先导,农村发展趋势包括乡镇并入城镇化、农田合并土地整理、千亩规划重组千亩良田机械化、智能化、科技化、机械化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核心是学习和借鉴先进科学农业机械化技术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因地制宜,理论联系实际,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适应适合我国国情的地区沃土。合理发展土地地质、农业经济。

我在农村出生长大。我1970年参加工作,但仍然在县里工作,见证了家乡的变化。

一是生活条件和人口发生了巨大变化。

解放前,我们自然村是一个小村庄,只有十户左右,人口五十人左右。至20世纪70年代末,有近40户,人口近200人。至今,约有80户,人口近400人(含外地)。

生活条件也发生了三大变化。第一个是早期的土坯房解放后,到了20世纪70年代的耐火砖和土坯砖结合的房屋,当时的房屋很拥挤;第二个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农民用煤烧红砖建造的两栋房屋。当时一栋二层楼房就相当于一间人房;第三,从2000年代到现在,农村逐渐建起三层别墅,从普通粉刷到普通装修再到精装修。家乡原来村里的老房子都倒塌了,空荡荡的,几乎无人居住。道路两旁新楼鳞次栉比,房屋鳞次栉比。 (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