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有哪些节日?
腊月二十三,灶神升天。祭灶神,必须要有糖果。有的用小米制糖,有的用糖萝卜或大米,大部分用大麦。只有满族人用高粱米和大萝卜来制糖,味道鲜美,甜甜可口。除了祭祀灶王爷外,宾客来参拜时,还要将煮好的方糖供奉上。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农民们在这一天铺上年糕,献给灶神,让其含在嘴里,以免说玉皇大帝的坏话。夜深人静时,将草马、小狗、公鸡等六种祭品与灶王像一起焚烧,燃放鞭炮,送灶王升天。
正月二十五,仓库装满,家家做三种米(即高粱米、小米、玉米茬),煮到八十成熟(这是为了保证80%的农作物收成)。男人们手工制作小犁棒、小车、小锄头、小镰刀等。天一亮,进入哈市(满语仓库),在篮子顶上放上一碗米和三炷香,然后吟诵一首丰收歌:人畜兴旺,五谷丰登,风调雨顺。风调雨顺,鸡鸭鹅狗家禽兴旺,我们老少兴盛,感谢上仓。
二月初二,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祭祀福神、德神、土地神。农家院里蒸了十个大馒头,其中五个是分份的。这一天,农民吃猪头(用铁棍烧猪头的眼睛、耳朵、鼻子),意思是烧虫子,防止虫害。防止被昆虫侵扰。
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满族人称之为“破乌”。主食以鸡、鸭、蛋为主,还有鱼、粽子。
7月15日,家家户户做乔果。传统的五花肉和腊菜各有特色。猪肉菜花食后清心清火;咸菜食后清七窍。上述两种传统菜肴的制作方法也有所不同。
猪肉菜花:用新鲜的大白菜、萝卜、青萝卜,还有胡萝卜、芹菜。五菜切块加适量盐,搅拌均匀即可食用。可清热解毒、消炎。
煮白菜:将玉根头煮沸,出锅后立即盖上大萝卜丝,待凉后即可食用。吃完这道菜,可以打开七窍,有益健康。
还有独特的博罗叶糕、紫苏叶糕、酸汤饺、葱荞面卷、豆粉卷等,都是传统食品。过年时,传统俗话说:盛京东是粘火瓢,盛京喜是粘豆包,盛京中是粘糕。
腊八吃腊八粥。腊八粥的配料独特,包括四米、两仁、两籽。四种稻米是:糯高粱米、糯玉米茬米、糯米和大黄米。这两种仁是:山核桃仁和松子仁。这两种种子是:五味子和枸杞。这粥非常滋补。
满族受汉文化影响,节日与汉族相似。再次庆祝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中秋节,正月二十五祈求来年的“天苍节”,二月初二是“长锁”的日子,还有端午节5月、6月6日“虫王节”、8月10日“虫王节”。第五个中秋节。
天仓节 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满族农村家庭煮糯高粱米,放入仓库,用草棍编成小马插在饭碗上,意思是马把粮食运到屋里,吃饱穿暖。第一天加新米,连续三次。也有人用家用高粱秆做成两把锄头粘在稻谷上。东北农村至今还保留着这个节日。
六月正值虫王节,虫灾多发。居住在岫岩、凤城的满族是辽宁省的人习惯于六月初六到崇王庙祭拜崇王庙。他们杀猪祭祀,祈求崇王避灾、五谷丰登。如今,虫王节没有祭祀和扫地活动,但家家户户都要在这一天晒衣服,以防虫害。
现有人口429.9万。
大多数满族人都会说汉语。
满人忌坐西炕。由于满族房屋坐西,所以祠堂牌位置于西墙中部,下部是放置祭品的地方。除招待贵宾和放置祭祀器皿外,任何人不得随意坐卧、踩踏或放置杂物。表示对祖先的尊重的物品。在服饰方面,满族有oid 穿着狗皮。清代,满族人从来不用狗皮做衣服、帽子、袖子、护耳和毛床垫。外人进入满族人家必须脱掉狗皮衣服和狗皮帽子,否则不会受到欢迎,甚至会被驱逐。
食物 另一方面,满族人也忌吃狗肉,原因与吃狗肉是一样的。狗皮。同时,满族人还忌讳吃乌鸦肉、喜鹊肉。
满族人还有忌讳看父母的灯笼。正月十五晚上,出嫁的女儿不准看娘家的灯火,儿媳妇也不许看婆家的灯火。她必须躲在她姨妈或叔叔家里。
满族名字和汉族名字不同。父亲叫阿玛,母亲叫额娘,儿子叫阿哥,女儿叫格格。仆人称呼男主为马老爷子和小爷少爷。儿子称呼母亲,除了鄂娘,俗称奶奶。而母亲则称为婢女。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