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是藏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藏历正月初一,藏语称“洛萨”。


为了庆祝藏历新年,藏族人通常从12月初就开始准备各种吃、穿、娱、用的年货。除夕前两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换上新卡垫,贴上年画。二十九日晚饭前,必须在洁净厨房的中墙上撒上干面粉。 ”;用石灰粉在门上画“卍”字图案,象征吉祥、永恒。除夕之夜,家家户户吃“古朴”(面条饺子)驱鬼。《古图》根据日期命名,“谷”为九(二十九天的意思),“土”为面汤(藏语称“土巴”)。家庭主妇在做“蛊吐”时,要特意在里面包一些东西,以测试家人在新的一年里的运气。例如:吃沾满石头的面团,预示着来年心会铁石心肠;木炭代表一颗黑色的心;羊毛表示心地柔软;瓷砖表示美食好,做饭懒;辣椒表示嘴如刀,肉表示尊老爱幼;牛粪常预示着吉祥如意等。无论吃什么,都必须当场吐掉,这常常引起哄堂大笑。吃完“蛊吐”后,要举行驱鬼仪式。人们把碗里剩下的“蛊呕吐物”倒进陶罐里,里面盛着一个用面团做成的“鬼”。倒“古土”时要说“剩下的我给你”等话。



大年初一早上,男主人一早就在自家屋顶上立起了新的经幡。早上祈祷保佑歌唱新的一年。愿来年五谷丰登,万事如意。经幡由蓝、白、红、绿、黄布制成,象征蓝天、白云、红火、绿水、黄土,上面印有藏文经文。种植经幡时,通常会在树枝上披上五色经布,然后将覆盖有五色经布的树枝插在屋顶上。立起经幡后,屋顶上摆上青稞酒、炒面等供品,并烧香草。然后他们载歌载舞,祈愿来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随后主人将青稞苗、用酥油、白面炒的“葛斋”等供品放在佛坛上。 “葛西”的种类很多,有耳状的“苦果”、长条状的“纳夏”、大麻花状的“木冬”、圆盘状的“布禄”、勺子状的“纳夏”等。宾多”。家庭主妇有o 到井边或泉边撒“七马”,拎第一管干净的水回来,让全家人都起来洗澡,给牲畜喝足水。长幼依次落座后,母亲高举吉祥双斗,祝福全家:“扎西德勒蓬松措”(吉祥如意)。于是,全家人从桶里抓起一点糌粑,扔到空中,尝了一点,回答道:“阿玛巴珠贡康桑”(愿慈母健康快乐)。互相祝愿后,大家喝“卓土”(肉骨头碎,碎奶渣的麦粥),吃羊头。



初一、初二,我们一般不互相拜访。第三天,我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招待,一般五到六天。过年期间,有赛马、射箭、牦牛等娱乐活动有条件的地方举办赛马、长跑、打鼓渡、唱山歌、弹钢琴、跳舞、看藏戏等活动。



藏历年份的确定与藏历的使用密切相关。藏历的正式使用始于950多年前的农历丁卯年(公元1027年)。从此,藏历的使用得以传承。这种历法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相关。本来,青藏高原上的历法并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据文字记载,西藏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有了自己的历法。当时,月份是根据月亮的满、缺、月相、月相来计算的。计算非常简单。当时的新年第一天相当于现在的藏历十一。这是 Bon cale恩达尔。山南地区曾发现一本黄历,名为《纺线老人月算》。这本古老的历书详细总结了当时藏族人民丰富的生产经验和天文计算知识。唐朝时,文成公主来到西藏,带来了许多经典,其中包括天文历法书籍,对藏历的完善和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此时,计算新年第一天的方法已经从月亮的亮度发展到主要根据星星的计算方法。从宋仁宗天圣五年开始,藏历与皇历(即农历)逐渐统一。到萨迦王朝统治全藏的时候,藏历已经完全成熟,新年的仪式也已经固定下来。亏欠这一天。自元代以来,藏历将一年定义为十二个月,大月有三十天,小月有二十九天。每隔千日左右就有一个闰月,以调整月份与季节的关系。并学习利用汉族农历的天干地支来计算日期。



藏历将天体分为十二宫,分别是:白羊座、双鱼座、金牛座、摩羯座、双子座、狮子座、巨蟹座、水瓶座、射手座、处女座、天蝎座、天秤座。用十二地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和木、火、土、金、水五行来标记年份。这与农历类似。



藏历以十二年为小周期,六十年为大周期,称为“饶琼”。第一次“饶琼”始于公元1027年。年杜松子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