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阿昌族的春节庆祝活动从腊月到正月,是富有独特民族传统和浓郁民族风情的一年一度的活动。除夕之夜,一家之主背着祭物,折好纸钱,带领儿女拜村神,先到村长,再到家族祖宗,最后到吃团圆饭。除夕之夜,家庭主妇会在菜园里挖个洞,点燃一堆瓜和豆子。传统观念认为,除夕夜种下的瓜、豆、瓜藤、豆苗更容易有好收成。
除夕之夜,老人熬夜看年,清晨,小伙子们背着菜门曲,从门外走到堂前,挨家挨户地打开财门。
大年初一,女人休息,男人争着扛第一清晨担水,老人清晨斋戒祈福。大年初一不准敲锤子,而要在农具、果树、牛马上贴红字。吃完早饭,所有的青壮年村民敲锣打鼓,到远山去砍秋竿。大年初二,村里举行秋树祭,祭祀秋神。当晚,他们在秋田里舞狮子,说四句台词,唱灯笼曲。
当年,在农村放春灯的时候,所有参加灯会的人都必须把自己和双手擦干净。男人们都躲到乡村树林里熟悉排练戏的台词,为大年初二晚上乡村秋舞台上的演出做准备。首次亮相。的sp环灯表演从除夕夜满天繁星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月亮明亮时,表演结束。大年初二过年后,新儿媳妇就回娘家拜年。他们按照家庭“分道扬镳”,家家户户都有春假。
阿昌族男女老少,身着色彩缤纷的节日盛装,高高兴兴地迎接新年。女孩和男孩们深入乡村谈情说爱,在雪地里迎接春天。直到正月十六,秋头的户主邀请村里的人取下秋框,感谢秋神,商定来年的秋季活动和社区节日。春节即将结束。
祭祀村神
祭祀村神是传统习俗阿昌族过春节的习俗和古老的民俗。
阿昌族崇尚原始宗教,崇拜自然。自然崇拜的核心是万物有灵论和多神崇拜。村神是神性最高的神。阿昌语称梁河县为“瓦当”、“瓦嘎”;龙川县古称“色满”、“色蒙”。每年春节前夕,都需要全村动员,家家户户都要祭拜。村神通常位于寨头村附近,通常是一棵大古树。
在阿昌族的社会生活中,村神所到之处,一草一木都被神灵附体。因此,全族成员都自觉维护村神附近的古树。供奉村神的大树称为神树。每个村庄,每个家庭,每个男人和女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植树造林,每个人都有义务保护它的原生态。这是中国农村最令人震惊的村规民约。
春节祭祀村神、祭祖的古老历史传统习俗,在农村已经盛行了数千年。阿昌族的村神祭祀活动是一件原始、庄严、虔诚、神圣的事情。祭祀活动由受人尊敬的男性村长主持。女性不得参加。阿昌族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强烈的性别意识。在崇拜神的原始宗教活动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世俗观念,以奉献魔法崇拜,崇拜对象以取悦至高无上的神。
所以,在原来的祭祀现场,几乎都是男性,有祖父带领子孙,有父亲带领儿子。如果家里没有男人当一家之主女方备好祭品,请同族男子帮忙带到村长处祭祀村神。
祭秋神
在阿昌地区广大的村庄里,春节有祭秋神的习俗。
每逢春节,各村各村都虔诚地祭祀秋神。每年大年初一,把板栗树全部砍光,初二就在村里立起秋竿,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六,秋天的时候。乃退以谢秋神。祭秋神的仪式相当复杂、隆重,具有极强的民族民俗和历史文化价值。在滇西阿昌族地区,儿子出嫁的家庭有祭秋神活动的习俗那一年。
每到春节、除夕,秋天,我们都要挨家挨户敬烟,请大家帮忙。秋季大年初一一大早,要准备祭品,包括一小块感谢山神的鲜肉、两块糖、几块糕点、一小瓶米酒,纸钱,香烛一对。组织村里的老人敲锣打鼓,送农村秋男出村门,到远山去砍秋竿。初二,秋头请村长和村里的长辈,组织乡亲们摆秋摊,祭祀秋神。
树木入秋时,阿昌族人不使用任何安全防护装置,徒手操作高高架起的秋千架,令人肃然起敬。祭秋神的活动通常在村里进行,由村老、村长或男性长辈主持,敲锣打鼓、杀鸡备酒,并伴有全套礼节和精美的祭祀辞典。
在阿昌族原始的宗教观念中,秋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存在于每个人心中。
秋神驻足的地方,是八棵粗壮、高大、美丽的秋树树顶。这八棵树在秋田里分成四组,并排相对,两侧各有四棵树,形成一个很高的门形秋框。因此,头球按大小、长度又称为头球:头门、二门。秋头用特意买来的红布做第一、二道门,并恭请村主挂在秋竿尖上。只要一个阿昌村的小男孩,能扛起第一道、第二道门,就可以了。扛起秋竿,全村都会受到赞扬,全家都会受到光荣。
阿昌族祭祀秋神的活动中,立秋竿、拆秋架时,妇女不得参加。平时,女性可以使用秋千。而且,阿昌族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用秋千。阿昌秋千创造了很多。民间较流行的有:一脚踏板的“貂秋”、“镰秋”,以及两足立板的“少女秋”。挥动的人一会儿腾空而起,一会儿向前冲去。
有时像雄鹰展翅,有时又像猛虎捕食。乡村里有很多秋千高手。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