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收留通古斯人,两百年后通古斯人叛乱。你如何看待这个农夫与蛇的故事?
“农夫与蛇”的寓言是所有妇女和儿童都熟知的。如今,它被越来越多的粉丝用来比喻明末叛逆的“后金国”。这有一个根本原因。
题主所说的“通古斯人”其实指的是某物,那就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建州女真人。
明末有四大女真部落,即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北山女真。
建州女真人从哪里来?如今,它位于黑龙江省依兰县境内,两条著名河流在此交汇。
松花江被称为母亲河。它曾经孕育了东北3000万人口。牡丹江在宜兰县附近汇入松花江。
汹涌的松花江,见证了一个骑射部落的崛起。
这个部落就是宜兰县建州女真族,有一直被认为是建州女真人的祖籍地。
那么,他们从哪里来呢?为什么叫“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人操满语,属阿尔泰语系满语-通古斯语族。因此,习惯上称他们为通古斯人。
历史上,大多数通古斯人居住在西伯利亚。这里有两个后来自称女真的部落,一个是建州女真。一是北山女真人。
建州女真当时不叫女真,元代以前就在变。后来更常用的名字是胡里盖人!
胡里易民,曾受金国统治。这就是他们后来自称为女真人的根本原因。然而,“女真”确实在明末成为了东北各民族的“总称”。
原因是东北各部族都处于落后状态。当时的状态。相比之下,成功征服中原的“女真人”名气很大。而且女真人有自己的文字,进入了封建社会,文明水平比较高,但落后的部落却愿意自称为“女真人”。
正应了那句话:“穷在闹市,没人理你;富在山里,有远亲”。成为文明相对成熟的富裕“女真”的“贵族”梦想,是当时大多数处于原始落后状态的部落的梦想。
因此,著名民族史学家、女真民族史研究领军人物孙进济与其女儿孙红合编的史书《女真民族史》中,一位著名学者对明末的《女真国史》进行了分析。 “泛女真”现象的解释权威编辑如下:
那么,既然普遍称为“女真人”,那么到底包括哪些“女真人”呢?
对此,孙进吉先生进行了补充说明。
至此,问题就很清楚了。原来,我们平时习惯使用“女真”这个称谓,但这个最容易“顾名思义”的称谓,也让我们犯了“按字面意思看字面意思”的错误。事实上,最轻微的错误可能会产生巨大的差异。
为什么?
因为,明末的“女真人”已经不再是金朝的“女真人”了!他们既不是同一血统,也不是不同种族。这就是我们常说“这个女孩真不是那个女孩”的历史原因!
原来,“女真”这两个概念并不是一回事。那么,如何避免犯错误呢?怎样才能不混淆这两个概念呢?
有识之士多次呼吁澄清历史教科书,这是势在必行的。
金朝女真人和明末女真人不是一个种族,应该成为历史常识!
但由于历史原因,遭到了一些“特定人群”的质疑。他们的怀疑源于一个煽动者。他就是建州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他建立了后晋王国。为了一个特殊的“目的”——为了对抗明朝,他故意将建州女真人与金国女真人混为一谈。 。
原因在于,努尔哈赤为了延续金国的正统地位,并赋予其“叛乱”合法性,建立了“割据政权”。
不过,不得不指出的是,努尔哈赤原本是明朝建州卫军统领,后来被明朝封为龙虎将军。
作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叛乱可以瞒过其他人。她的。除了自欺欺人之外,还有什么正当理由吗?
那么,建州女真的最直系祖先是如何在改变身份后成为“建州”女真的呢?
事实上,生活在西伯利亚的通古斯人开始南迁有两个根本原因。
一是居住条件太差,严寒之地不适宜居住。以北山女真人为例。他们的活动范围很广,但并没有继续南下。 300多年后的今天,人口仍然很少。生活在俄罗斯楚科奇半岛,除了少数人仍讲通古斯语外,大多数人都开始讲俄语。这不能不说是一场悲剧。
二是受到当地哥萨克等其他强大部落的压迫和入侵,被迫南迁。
但当胡里盖人坚持南迁时,他们的命运命运多舛。他们刚来东北的时候,还处于极其落后的状态。各个部落互相争斗,从来没有一个稳定的生存状况。
元朝末年,胡里盖部落首领率部入朝。虽然他被授予了官衔,但他却不断受到朝鲜人的压榨和压迫。有一段时间,他聚集在边境沿线,经常与其他“女真人”“部落之间不断发生摩擦。部落冲突导致生存环境恶化,迫使他们四处迁徙。
直到明朝建立,明朝开始全面统治东北,《明史》记载“永乐二年,置建州卫。”此后,该部落一度被称为胡里族。盖族人告别了“北漂”的漂泊生活,有了固定的居住空间——他们现在可以建造d. 他们自己的家。
从努尔哈赤到他的父亲、祖父,都是明朝建州卫军的统帅。由此可见,一个从西伯利亚来到东北的通古斯部落确实在明朝廷的关怀下获得了发展空间。
特别是,明廷对这些自称“女真”的部落创建了自己独特的管理制度——三司管理制度。这一制度通过“都司、酋长”制度实现了对边疆部落的优待。东北设立努尔干都司,直接管理边境部落。
明朝首创的“三司制”是我国最早的“区域自治制度”。其土司制度被清朝保留,并为西南边疆各部落所沿用,直至清末。
建州女真部在享受如此优待的同时,却造反了主导于明朝末年。
在对待“女真人”的态度上,明朝政府采取了极其宽容的态度,以前所未有的慷慨和仁慈来容纳他们。明朝政府给予他们的待遇甚至比汉人高得多。为此,清代著名历史学家孟森说:“明朝的好处延伸到了夷人,以建州女真人最为慷慨”。然而,胸怀大志的努尔哈赤不但不领情,反而为了与明朝竞争,开始借“金国”的称号,史称“后金”。 。随后,他以祖父、父亲在镇压部落冲突时意外被明军杀害为由,编造了“七仇”的谎言,反叛明朝。
事实上,在他任职期间努尔哈赤执掌建州卫期间,完成了统一东北各“女真”部落的战役。他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明朝辽东总司令李成梁的保护。
努尔哈赤之所以借用“金国”这个国号,是为了更好地统一东北各部落。二是破除部落间“野蛮落后”的历史。企图成为金国的合法继承人,堂堂正正地再次成为“正统政权”。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发动了“辽东大屠杀”,导致数百万汉人惨遭杀害,从此名声不佳。
不仅如此,他创建的八旗军长期在明朝境外掠夺骚扰,多次入关掠夺,并且最多时有97万人和牲畜被掠夺。这说明他们一直不愿放弃“奴隶制社会形态”,被他们俘虏的人被迫成为“披衣”奴隶。这种落后的制度持续影响着清军入关,并对后来的奴役制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此后,民间一直用现实版的“农夫与蛇”的故事来谴责努尔哈赤。他不知道如何报恩,反而忘恩负义,反叛明朝,入侵中原,最终成功以东北为跳板。 ,接管了觊觎的中原,给明朝的灭亡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农夫与蛇》是一个耳熟能详的寓言故事。农夫救了蛇,却被蛇咬了。这个故事最能描述朱棣与通古斯人的关系。朱棣收留了通古斯人,却导致了国家的灭亡。不过,作为皇帝,朱棣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是有自己的考虑的,但是后来事情如何发展的结果却并不是他所期望的。
(明朝开国皇帝朱棣)
史书记载:“诸部落夷人率兵投降,置努尔甘都司” ”。这里所说的野人,指的是通古斯人。他们原本居住在我国东北部和西伯利亚东部。后来由于俄罗斯人的不断骚扰以及当地自然环境的恶化,他们只能迁徙到我国东北地区。在这里,通古斯人继续生存。于是派人向当时的皇帝进贡,表示愿意归顺明朝,成为明朝的臣民。没想到当时的皇帝朱棣轻易就答应了。这背后是否有什么秘密?
(苦难的通古斯)
朱棣统治时期,北方一直不稳定,元朝残余势力甚至一度威胁到明朝政权。女真族是北方少数民族之一。随着女真势力的不断发展,明朝开国皇帝朱棣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朱棣采取了“以夷制夷”的方法来镇压女真部族的发展。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开国皇帝朱棣欣然接受了通古斯人,想要利用他们的力量来压制女真部族的力量,让他们互相争斗、互相残杀、互相镇压,这样朱棣就获得了好处。
前期,正如他所预料的那样,通古斯族在朝廷的帮助下不断发展,这使得他与女真族之间的冲突不断。奥普莱。
后来,通古斯人不断强大,消灭了女真族,统一了蒙古。但后来事情的发展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
明朝末年,内乱不断,明朝开始衰落。在这关键时刻,曾受恩惠的通古斯人并没有选择向明朝报恩。相反,他们利用内乱的机会,开始把目光投向明朝。在中原地区。最终,他于1644年控制了中原,亲手灭掉了当初支持他的明朝。
那是一个丛林盛行的时代。如果你想征服世界,你就必须忽视友谊和善良。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有自己的小打算,都只考虑自己的眼前利益。通古斯人不会被欺负,直到他们很强,对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