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主要集中在贵州(48.1%),其次是湖南(21.49%)和云南(11.67%),但也分布在重庆(5.62%)和广西(5、18%),湖北(2.4%)、四川(1.65%)、海南(0.69%)等省市。希望采纳

关于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

苗族服饰可分为性别、年龄、服饰和常装,有地域差异。据清代《百苗图》记载,有八十三种。还有100多种调查数据。

苗族服饰繁复,分为湘西型、黔东型、川黔云型、黔中南型、海南型五类、几种风格。
湘西式,流行于湖南湘西地区及湘、黔、川、鄂四省交界处。古代男女扎发髻的习俗已消失编辑。今天穿的是圆领短袖外套,肩膀、袖口等处有一点刺绣;边缘有许多蕾丝饰边的阔腿裤;又高又大的绿布或印花布头带,以及银首饰。黔东型,流行于贵州东南部。男子服装多为蓝色土布衣裤,头带绿色。女装的基本款式是交领上衣和百褶裙。它们是用土布制成的,上面覆盖着花卉装饰。图案多为各种龙、凤、鸟、鱼、花卉的平绣。雷公山地区的妇女服饰独具特色。白楚裙很短,长的有30厘米,短的不到20厘米。顶部的花卉装饰用彩色丝线和各种几何图案装饰。妇女佩戴许多银饰。

川黔云型流行于西域苗族地区。四川、贵州、滇、广西等省使用东部方言。女装上身为亚麻布,下身为蜡染亚麻花裙。颜色比较淡,没有太多的花卉装饰,银饰也很少。黔西北、滇东北地区,男女都披编织花披肩,较大的看起来像斗笠。

黔中南型流行于贵州中南部及贵州、广西、云南交界处。女子上衣多有披肩、背帕等,下搭青色百褶裙,也有蜡染裙。以十字绣为主,也用蜡染。贵阳、安顺、安龙等地的花溪式女装,领子形似旗帜,俗称“旗衣”,也有不少花卉装饰。海南型,流行于海南省。女装多为青布长袍,右正面正面和蜡染裙带有少量花卉装饰。

苗族银饰流行于黔东南、湘西苗族地区。有银冠、银项链、项圈、披肩、颈链、牙签、发夹、耳环、手链、戒指等,一套项圈从小到大七件重达2000多克。形状可能是四棱突起,蜿蜒如螺旋,也可能略呈圆形,平面上刻有各种图案。项圈是苗族姑娘谈恋爱、结婚的必备单品。牙签一般由几根细而透明的牙签和四到八根银链和小银铃组成。每条银链由数十个直径不超过2毫米的小银环连接而成。每个部分都经过编织、凿刻,并雕刻有各种图案。常见的有鸾凤交颈、双凤朝日、平行桃花等,以祈求幸福和好运;鲤鱼跃龙门、梅花满田等表达美好祝愿;注射器、猴子爱桃、狮子卷绣球等生活兴趣;一副牙签应具有造型美观、颜色鲜艳、声音清脆、实用等优点。

苗族银梳
流行于黔东南苗族地区。苗语称“耶尼松”、“伊尼”。用银和木梳。梳子长约16厘米,有三鸟图案及其他配套图案。梳背上有十一朵银花,挂在一条小银链上,又悬在一根喇叭形的银管上,轻轻一晃,叮当作响。梳子的两侧角有银链连接着一根长长的银针,插在发夹的左右两侧。
苗族银手镯
苗语称“泥球手镯”。银饰品那一个女孩戴在手腕上。出自民间银匠之手。通常由银条制成。较为精致的则饰有图案。
苗族银项链
苗语称“谢朵妮”。女孩子戴在脖子上的银饰。出自民间银匠之手。将银拉成长条或银丝,并通过多根银丝编织出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