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和习俗作为社会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吃、穿、住、行等方面。 ①“服装”:1911年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提倡中山装,受到新派欢迎。 ②“食”:西式的糖、烟、酒、饮料传入后,逐渐被普通百姓所接受。 ③“住”:在沿海大城市,由于西方侨民增多,西式房屋日益增多,一些买办、资本家纷纷效仿。 ④“出行”:随着现代化轮船、火车、汽车、有轨电车的引进,中国的交通方式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社会风俗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婚丧嫁娶和社交礼仪上。 ①《红白喜事》:1898年维新运动后,在大城市,新一代知识分子特别是年轻女性进入社会,弘扬传统婚姻习俗,倡导婚姻自由。 ②“社交礼仪”:当时的社交礼仪逐渐采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了阶级界限明确的跪礼。
(2)①欧式风情与美雨的潜移默化。 ②弘扬改革思想、革命思想。
现代中国人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可以从“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的变化来思考。分析原因必须从社会环境和相应的历史驱动事件来考虑。
在民俗的特征中,变异是民俗文化发展的动力。民俗文化最初是人民群众创造、人民享受的。这种创造和享受永远不会放弃对新鲜文化的吸收,也不会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吸收。现代化带来的便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反映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例如,中国的春节习俗是一种延续了数千年的文化。它最初的主题是基于农业社会。 “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祭神祭祖、合家团圆的习俗已经延续了近千年。内容不变。伴随着春节习俗的文化活动更是丰富多彩。传统的春节仪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节前忙年;除夕夜庆祝新年;并在节日期间拜年。持续时间约为1个月。具体活动:农忙年中,腊八节一般在腊月初八结束,开始除夕的准备工作。除夕夜(除夕),家家户户贴春联、门神、窗花w窗花、年画;除夕夜,他们吃年夜饭,看年夜饭。 、放鞭炮、请神、祭祖;从大年初一开始,亲朋好友之间互相拜年;社火、花会、庙会活动依次开展。一年一度的活动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才结束。传统的春节习俗笼罩着信仰和观念,神秘而有趣。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春节的仪式和内容发生了重大变化。信仰成分逐渐减弱,娱乐成分逐渐增强。事实上,春节习俗只是民俗文化变化的一方面,其他习俗的变化同样深刻。居住、饮食、服饰、产品等物质民俗的变化离子和运输;家庭、乡村、婚姻、丧葬等社会民俗习俗的变化;精神民俗信仰和民风民俗的变化也体现了民俗民俗随时代变化的先进特征。不难发现,中国的习俗正在融入世界文化潮流。就服装文化而言,中国传统服装在生活中逐渐消失,农民也穿西装;传统婚礼不复存在,丧葬仪式加快改革等。面对如此快速的变化,民俗学家有何感想?出路有两条:一是适应时代发展,赶上时代进步,关注民俗变化,加强对现代新时尚、新民俗的研究,探索流行规律。民俗文化的发展与变异;二是发现、抢救、保护传统民俗文化维护中国民俗文化生存的生态环境,保存中国民俗文化的根源,使传统与现代化更好协调发展。面对外国文化(外国文化),中国人不应该丧失民族自信。他们必须相信中国民间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应该看到民俗文化中加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民俗文化在发展中推陈出新。
在和平的环境下,民间文化的传播往往是通过“借用”来进行的。一个民族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总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盲目的。外来文化简单地取代一个民族原有文化的情况是很少见的。例如,佛教是一种外来文化。魏晋南北朝以前,以印度方式流传。但唐朝以后,佛教被中国人改造成了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世俗形式,更有利于其传播,甚至影响到东亚许多国家。
文化变迁,包括民俗文化的变异,是客观规律。我们现在正处于全球信息时代。从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来看,我们曾经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民间文化的传播依靠口头和行为方式,传播速度相当缓慢。如今,随着现代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变化,人类的生存空间明显缩小。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民俗文化的变异。民俗研究应该直接面对这种变化并做出新的选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