泼水节是傣族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公历4月13日至15日)。傣语称“冷河商寒”,意为“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其实,泼水节就是傣历的元旦。由于傣历,新年从六月开始。
关于泼水节的来历,当地有一个传说:很久以前,一个无恶不作的魔王占领了美丽富饶的西双版纳,抢走了七个美丽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少女们充满仇恨,密谋如何杀死恶魔。一天晚上,最小的女孩弄香用最好的酒和肉把魔鬼灌醉了,让他暴露了致命的弱点。原来,天不怕地不怕的魔鬼,就怕用头发勒住他的脖子。机警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拔出魔鬼的一根红毛,勒死了他。我是。果然,恶魔的头颅掉落下来,化为一团火球。所滚之处,邪火蔓延。竹楼被烧毁,庄稼被烧焦。为了扑灭邪火,小女孩抓住了恶魔的头,其他六个女孩轮流往上面浇水,终于在傣历六月扑灭了邪火。村民们开始安居乐业。从此,便有了年年泼水的习俗。如今,泼水的习俗实际上已成为人们互相祝福的一种形式。在傣族人心目中,水是神圣、美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只有水,万物才能生长。水是生命之神。
泼水节一到,傣族人民就忙着杀猪、杀鸡、酿酒,并制作大量的“米诺索”(米糕)和各种糯米糕以供节日期间食用。 。
该泼水节为期三天。第一天有划龙舟、高空飞翔、文艺表演;第二天,泼水;第三天,青年男女一起扔袋子、交换物资。
泼水节通常在美丽的澜沧江畔举行。当晨光映红“黎明之城”时,各族人民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一声令下,龙舟冲天而起,刺破夜空,龙舟如箭,直奔彼岸。这时,数万根金竹“(上下竹须)”齐奏,(钅芒)锣和象脚鼓一起敲击,澜沧江两岸顿时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喜悦。
泼水开始时,彬彬有礼的傣族姑娘一边把竹叶树枝浸入水中一边说着祝福。盆里并把它们洒在彼此身上。 “水花盛开,傣族疯狂”,最高潮时,人们用铜碗、铜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戏追逐。他们只感觉前面的水和后面的水尽情地飞溅着,一个个都从头到脚都湿透了,但人们却精神抖擞,到处都是欢声笑语。经过一段时间的水洗礼后,人们不分国籍、年龄、职业,围成一圈,在锣鼓、象鼓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当他们激动的时候,人们也爆发出“水、水、水”的欢呼声。有的男人边跳舞边喝酒,醉得彻夜不眠。

竹屋是哪个民族的习俗?

傣族居住竹屋已有1 4 年0 0 年的历史。竹楼是傣族人民创造的一种特殊的居住形式g 因地制宜。顾名思义,竹建筑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西双版纳是著名的竹乡。龙竹、金竹、凤尾竹、毛竹等几十种,都是建筑建筑的天然材料。

传统的竹建筑都是用竹子和茅草建造的。竹楼是以粗竹或木为柱子,上下两层的吊脚楼式建筑。下层周围没有围栏,专门饲养牲畜家禽,堆放柴草杂物。上层由立柱支撑,距地面约5米。铺设竹板,极其灵活。楼的四周有竹栏,有的编织成各种图案,并涂上桐油。屋顶呈四坡形,上面铺有稻草排。竹栅栏将上层分成两半。内室卧室是一家人睡觉的地方。严禁外人进入卧室。外间比较宽敞,有一个正房,还有一个火坑。它不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也是做饭、取暖的厨房。楼门外有一条走廊,一侧有木梯,另一侧是露天阳台,阳台上摆满了盛满水的罐子和器皿。

进屋脱鞋,光脚踩竹席是傣族的习惯。时间一长,竹席就会变得有光泽。当人们登上木楼梯,坐在金色的竹席上,喝着主人送来的茶或米酒,望着窗外碧绿的油棕树、椰子树、香蕉树,听着鸟儿的歌声,这确实是一次独特的体验。 。

傣族人民喜欢有专属的独院。等孩子长大结婚了,就会有新的院落出现。谁盖新竹屋,全村的人都会来帮忙,送草排、青竹来帮忙。因此建造速度非常快,一两天就能建成一座建筑。新楼落成时,男女老少都前来祝贺。深受傣族人民喜爱的“扎哈”,用自己的歌声祝福主人搬进新家后生活幸福。

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竹建筑也在不断演变。许多竹建筑不再完全由竹子建造。有的用木板做墙壁和地板,有的用砖砌墙,有的屋顶不再用茅草,而是用油毡、青瓦或铁皮铺成。楼下不再饲养牲畜、家禽,只存放杂物。室内陈设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彩电、录音机、音响等家用电器已变得越来越流行。我很平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