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有哪些习俗呢?
寒食节是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节前一两天。主要习俗有禁烟禁冷食、祭祖、插柳、踏青、荡秋千、蹴鞠、吟诗、洗肠等。寒食节是汉族唯一以食俗命名的传统节日。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农历冬至后105天、清明节前一两天。节日第一天不准燃放烟花爆竹,只吃冷食。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扫祭、踏青、荡秋千、蹴鞠、铅钩、斗鸡等习俗。寒食节延续了两千多年,曾被誉为中国最大的民间节日。寒食节是汉族唯一的传统节日以饮食习俗命名的民族。随着岁月的流逝,寒食节已悄然融入清明节。以寒食节为代表的人们对忠诚、清廉、政治明晰的赞誉千百年来未曾改变。
寒食节习俗:
1.不生火
古代,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家家户户禁止生火,吃冷食。但由于中国人民对纪念祖先的坚持,从东汉至南北朝屡禁屡兴,唐朝皇室也认可并参与。苏轼《望江南》中的“试新茶新火”,指的是诗人冷餐后泡茶的行为。山西民间禁火禁寒的习俗多为一一天,但只有少数地方仍然实行三天禁火。
2.祭祖
寒食节扫墓祭祖,从南北朝到唐代都被视为“野祭”。唐代被编入《开元礼记》卷八十七:诸侯下拜扫地者(寒食拜扫地者),成为官方认可和提倡的吉祥仪式之一。后来演变为皇室祭祀陵墓;官员祭祀孔庙和先贤;以及扫墓的老百姓。那时,全家或部落都会一起去祖先的坟墓上祭祀、添土、挂纸钱。然后将紫推眼、蛇盘兔撒在坟顶上,滚下来,用柳枝或结针刺穿,高高地放在房间里。我很感谢我的祖先德泽。
3.插柳
柳是寒食节的象征。最初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追求政治明晰。早在南北朝时期,《荆楚岁氏记》就记载“江淮寒食时,家家折柳插于门”。安徽、苏州等地还流行戴芥花、麦叶代替柳枝。据各地史料记载:“坟墓插柳”、“户户插柳枝”、“卧室灶檐插柳”、“也戴在头上或系在衣服上”、“存放”瓶供养佛天”。 ”、“家家户户都挂着柳树”,所以民间有“清明不戴柳,美人成白”的说法。
4.郊游
又称踏春,盛行于唐宋时期。宋代李志言《东固所见》云:“拜谒,然后与兄弟、妻子、亲友、熟人,闲游一番,高高兴兴地归来。”明代《皇帝风景》对景孝郊游场景的记载是这样的:“隋(汉时)清明日,人们踏青,有马车、骑手、步行者,游人数以万计。”可谓是大获成功。
5.秋千
秋千原本是古代寒食节宫廷妇女的娱乐项目。五朝王人鱼所著的《开元天宝遗志》记载:“寒食节期间,天宝宫内架起秋千,令妃子们戏称宴席。皇帝的召唤是半仙的戏,士兵们的戏。”首都的人们相应地称它为”宋代宰相文彦博有《寒食日过龙门》诗云:“桥边杨柳挂绿丝,秋千悬彩绳多”。 。 ”
6.蹴球
盛行于唐代。宋代《文献通考》记载:“蹴球始于唐代。栽两根细竹,高数尺,上面套上网,作为测量球的球门。 ”史书记载:唐德宗、宪宗、穆宗、敬宗都喜玩蹴球。《周府元规》记载:“唐德宗贞元十二年二月寒食节,在皇齐宫,我看着武将大臣和勋齐子孙云集。部长们的舞会和宴会。 “宋代还有《太祖蹴鞠图》。
7.诗赋
寒食节期间,文人墨客可能会怀念他们的节日。家乡或者亲人,或者用风景来营造感情,特别是有很多的感慨和突然的灵感。这一时期,诗歌盛行,人们吟诵诗歌。据考证,仅《唐诗全集》就收录了唐玄宗、张说、杜甫、韩愈、柳宗元等名人的诗作300多首,词曲100多首。宋、金、元时期。中国诗歌艺术的一个精彩分支。
8.清肠
寒食节去采野菜,既锻炼了身体,又满足了人体的需要,一石二鸟。最后,我们要谈谈春季养生的精神调节问题。患春病的女性,寒食节外出散心,享受春游,可预防精神疾病。男子虽不患春,但春季肝气过盛很容易导致精神障碍。这时,缅怀祖先、表达哀思,可以起到抑制悲伤和愤怒的作用。对肝脏的调节非常有利。经过五千年的文化滋养,寒食与清明已融为一体,成为缅怀故人、激励陌生人的节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