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与旅游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原创性、地方性、民族性。从旅游文化的角度来看,它也具有独特性和区域垄断性,因此它服务于当前的旅游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文化资源之一。
我国民俗旅游的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经过20多年的发展,现已进入辉煌时期。各地民俗旅游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大致可以分为几种类型:
(1)品牌经营模式,如山东长岛县包装推出的“鱼家乐”民俗旅游产品,以“公司+农户”的形式组织生产和营销。 ,正在开发以海岛观光旅游为基础,以传统渔民生活和民俗风情为主,结合休闲渔业生产的民俗风情,让游客住渔民炕,吃渔民饭,和渔民一起出海捕鱼,体验渔民生产生活的乐趣。这一模式取得了成功,“鱼家乐”已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品牌。
(2)社区-历史(传统)街区模式:强调“社区”概念,打破传统的封闭式管理旅游景点和收费门票的商业模式将一个完整而热闹的城市街区变成了吸引游客休闲和购物的地方。北京的“胡同游”、上海的豫园、南京的夫子庙等都是同类城市民俗旅游的成功发展模式。示例。
(3)乡村模式:该模式在概念上与社区模式类似。它们都位于人们居住的地区,不会改变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但更多地依赖于农村环境。田园风光和自然风光影响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苏州的周庄、同里,安徽的西递村都是著名的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胜地。
(四)生态博物馆模式:指不迁移的原始文物,是保持其所在位置原状的“博物馆”建筑形式,让人们了解文化的原貌、原风貌。传承并满足文化的“自然追求”。将这一理念引入民俗旅游,最终的突出成果就是“民俗主题庭院”的产品模式。 “主题院”依托传统民居,将农村丰富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分类整合,以主题一院集中展示,形成各种民俗传统的综合集合。旅游领域综合产品。目前比较成功的产品是“主题庭院”产品北京郊区的农舍。
(五)主题公园模式:是在专门为发展旅游业而修建的公园内,通过模仿民俗环境、表演民俗节目或某些民俗生产生活活动而形成的规模化展示和经营模型。这种模式所展示的民俗是移植复制的,是一种“假民俗”,但有利于民俗资源的整合。进行集约化开发,实现“工厂化”生产经营,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有效资源利用模式。例如泰国的“东巴文化村”、南非开普敦的“原始丛林”等以当地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公园;我国有深圳的“中华民族民俗文化村”、河南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等,都是典型的主题文化公园模式。
(六)节庆活动活动方式:以传统民俗节日活动为主题,举办大型节日活动为形式。一种民俗旅游发展模式,分为民俗节庆和民俗活动两种类型。前者如傣族的泼水节、福建的妈祖节、藏族的达玛节、林卡节等,都是这些地区和民族的传统节日。 ,现已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后者如潍坊的“国际风筝节”、海南的椰子节、新疆的葡萄节、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吴桥的杂技节、岳阳的国际端午节等,都是大型主题民俗节日。
民俗的发展旅游资源带来了文化与经济效益的双赢,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