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是泰国的国教。佛教教义对泰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虔诚的佛教徒塑造了社会道德标准。这是泰国社会的共识。除了提供精神慰藉之外,还鼓励人们享受平静自由的生活,成为泰国和谐社会的基石。按照泰国习俗,每个泰国青年一生都必须出家一次。这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一般人到了二十岁或者结婚前都会短暂出家,以表达自己的成年,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僧人受戒还有其他目的。例如,有的信徒病愈或发愿后,为了履行自己的誓愿而出家出家。有些人在其近亲(例如父母)的葬礼上剃发。据说他们可以将已故的父母从痛苦中解救到极乐世界。也有的人,因为看透了红尘,而真正皈依了佛。目前,泰国有佛教寺庙3万多座,僧侣5万多人。出家为僧侣是泰国人的传统,包括王室成员。当每个家庭的成员出家时,都会给家庭带来欢乐和幸福。尤其是作为父母,他们大多坚信儿子出家会给父母带来莫大的福报。今天的受戒仪式比过去简单得多。您必须先到佛教寺庙登记,并由担保人推荐,以确保该人不是逃亡者或寻求佛教避难的债务人。而且这个人必须是一个身体健全的人,也就是说,没有残疾,甚至没有缺一根手指。然后他们选择一个吉时举行剃度仪式。 D受戒时,他们只穿沙袍,赤身并肩坐在长凳上。合掌念诵加持经后,僧侣们会向每个人身上洒圣水,以赶走他们身上的污秽和罪孽。剃度仪式时,先由父母剃发,然后轮到亲戚和长辈,其余的由僧人主持。剃完头发后,眉毛也应该剃掉。随后,他们就安排洗漱打扫,家人准备了一条白色的布条将下身包裹起来,然后穿上了白色透明的纱丽长袍。这就成为了剃发出家的候选者,泰语称为“Buat Na”。意思是“小龙子”。然后一家人就可以把“小龙子”带回家,进行一些家庭庆祝活动。一些名门望族会在家里摆宴席、设歌台。全村人都被邀请来庆祝宴会。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大家争先恐后地捐献香花和贵重物品来供奉佛祖和僧侣。今天,“小龙子”可以待在家里了。第二天一早,就是告别的日子了。村民们男女老幼,都盛装打扮,手持香花,撑着大伞,为“小龙子”上坐着的小木轿遮风挡雨。他们打鼓、演奏音乐。村民们边走边唱,直到被护送到佛陀身边。寺庙。绕大殿三圈后,便进去受戒。仪式正式开始时,首先要跪拜父母,以表达对以前对父母不敬行为的忏悔,然后接受父母赐予的袈裟和祝福。回到大雄宝殿的僧人身边,接受了一些巴利文的问答,并得到受戒师的肯定后,几名僧人帮我穿上袈裟。那就是开始,这意味着修士们正式加入了修士的行列。僧众加持后,受戒仪式正式结束。新入寺的僧人首先要持守两百二十七条戒律,这些戒律属于大和尚的戒律。戒律虽多,但五戒仍是根本。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醉酒。一切戒律必须严格遵守。僧侣必须控制自己的一切言语、行为和态度。他们不能再像普通人一样傲慢地走路,而必须礼貌地走路。僧人行走时不得东张西望,说话语气要平静,不得谈论是非,不得说脏话。僧侣除了两套袈裟外,只能拥有一个钵和几件物品。日常必需品。僧侣一天只能吃两顿饭,一顿在清晨,另一顿在中午之前。中午之后不能吃固体食物,只能喝一些流质饮料。每天天亮后,僧侣们都要出去化缘,获取当天的食物。僧人所到之处,信徒们都会恭敬地供奉食物和饮料。泰国人认为,僧人前来祈福是吉祥之事,信徒向僧人布施食物是积德福气的善行。他们不认为这是乞讨行为。泰国的上座部僧侣接受信徒提供的任何食物,包括肉类。泰国僧侣既吃肉又吃蔬菜。很多人认为僧人一天只吃两顿饭会很辛苦。他们在出家之前很担心。不过,当他们经过受戒、穿上黄袈裟后,就不再担心饥饿的感觉了。多喝水,你很快就会习惯的。许多外国信徒喜欢去泰国短期出家,但通常会遇到语言障碍。受戒持诵巴利文经典时,常常会犯错误。如果巴利文戒律有错误,整个戒律仪式就会不完整。因此,立志出家的信徒可以选择在吉打州或吉兰丹州边境的泰国佛寺进行剃度仪式。语言沟通不会出现问题,经文不会出现错误或误读。如果你想在泰国出家,最好找一些精通外语的和尚来协助你。这是唯一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