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以农业为主,狩猎为辅。苗族的十字绣、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苗族服饰有130多种,可与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能歌善舞,尤以情歌、酒歌闻名。芦笙是苗族最具代表性的乐器。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为湘西方言、黔东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 1956年以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本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很大一部分苗族精通汉语。se 并使用中文。
苗族人重真情,非常热情,最忌浮华和虚伪。路上接客时,主人不宜抢先或走在前面;在谈话中使用敬语;迎宾时穿节日服装;到村外敬酒,迎接贵客;客人到了门口,主人应叫门告知。家里的女主人应以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宜爬楼梯;宴会上,鸡、鸭作为佳肴招待客人,尤以心、肝最为珍贵,应先送给客人或长辈。然后,嘉宾们将其分享给大家,顺序是年龄最大的在前,年龄最小的在后。客人不宜称主人为“苗子”,喜欢称自己为“孟”。
苗族非常重视礼仪。当有客人来访时,他们会杀鸡宰鸭,热情招待。如果是远道而来的贵客,苗族习惯先喝角酒招待客人。吃鸡时,应将鸡头送给客人中年长的客人,将鸡腿送给客人中年龄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家中长辈用筷子将鸡心或鸭心分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必须将鸡心均分在场的老人之中。如果客人酒量不大,不喜欢吃肥肉,就可以说明情况。如果主人不强迫用餐,而是吃得不够、喝得不够,就会被视为瞧不起主人。
踏华山是境内苗族的盛大传统节日。通常在冷杉上举行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初六。这几天,苗族居住的各县都会竖起花杆,举行盛大的爬花活动。这里不仅是苗族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好时机,也是苗族群众开展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的重要场所。苗家男女老少,身着金银,从四面八方来到花竿脚下,打芦苇、打拨浪鼓、跳鼎、打砍刀、斗牛、摔跤、斗画眉、攀爬。花杆。
佩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将头发在头顶盘成发髻,头戴高约20厘米的精美银色花冠。花冠前端插有6片参差不齐的银翼,大多饰有花朵。以二龙戏珠图案制成。在某些地区,除了除了银片之外,银冠上还插有高约1米的银角,尖端色彩缤纷,更加显得高贵华丽。银冠下缘,垂下一条银花带,垂下一排银花小吊坠。脖子上戴着几层银项链,大多是由银花和小银环组成。他胸前戴着银锁和银项圈,胸前和背上披着银斗篷,垂下许多小银铃。耳环和手镯均由银制成。只有两只袖子上的刺绣以火红色为主,但袖口上还镶嵌着较宽的一圈银饰。苗族姑娘所穿的服饰往往重达数公斤,有的是一代代人积累和传承的。被誉为“彩衣银装的仙女”。苗族银饰工艺华丽、精巧巧夺天工,充分展现了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苗族服饰因地而异。男子多用布包头,穿短裤、短裤。不过,苗族妇女的服饰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服饰,极其精致,花卉装饰也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层以上,故名“苗”。百褶裙”。衣服上绣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色彩缤纷。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拥有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等一整套完整的工艺技术。油茶是最常见的日常饮料。湘西苗族还制作一种特殊的万花茶。酸汤也是一种常见的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