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粤人民在岭南大地上繁衍生息十万多年。他们创造了许多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风情。虽然岭南是国家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的前沿,但这些古老的习俗并没有在现代的风暴中黯然失色,它仍然是岭南的象征。

以岭南传统饮食生活习俗为例,岭南小吃、点心、粥等深受民间喜爱。岭南古时属楚地。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习俗历来流行,粽子也早已闻名。 《广东新语》记载:“广州的风俗……是端午节包粽子。用冬叶包裹的,称为灰粽、肉粽;用苏木为红心,包裹着冬叶的,称为灰粽、肉粽。”竹叶称为竹t宇部粽子;带有三角形的叫饺子。水里泡几个月,剥皮油炸,吃起来很香。”竹叶包着的竹筒绿豆粽子流行于珠江三角洲;以苏木为红心的碱水粽子依然是必点——东莞农村端午节时有吃的;久负盛名的肇庆粽子也是肇庆人端午节、春节的传统节日食品,粥古称“米”。琼州至今还沿用着这句古话,无论贫富,几乎每天都吃粥。广州著名的粥有状元记地粥、鱼肚粥、追火粥、亭子粥等。广东点心则以此为基础。岭南小吃,经过数千年的广泛吸收宫廷糕点和西方糕点而发展起来的n 北方各地,包括六大古都的糕点技艺。多达1000、2000种。代表名品有薄皮虾饺、荷叶饭、阿姐粉果、叉烧包、荔浦秋芋角等,至今仍是岭南大街小巷、茶馆宾馆中常见的物品。

客家龙楼是岭南著名的传统建筑。其分布与客家人的分布一致。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区,主要分布在东江上游的嘉应州地区和粤北各地,并向广西、江西南部、福建南部延伸。曾兆轩先生认为,客家龙屋独特的结构与客家人生活中的诸多需求相辅相成。客家人是古代中原移民的后裔。他们的祖先要么是为了躲避饥荒,要么是为了躲避战乱而迁往岭南。由于迁徙迅速,遭到了当地原住民的激烈抵抗,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兼具农业和防御特征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住房形式有利于客家人的团结和自卫,巩固客家人的宗族观念。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客家围龙屋仍然广泛存在于岭南地区的客家民居中,保持着较强的文化耐力,足见岭南传统文化的深厚与坚韧。

岭南大地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享受着现代时尚的景象。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岭南设立了多个经济特区。岭南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已成为中国与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中心。西方生活方式和时尚离子已在岭南占据领先地位。以节日民俗为例,在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等大中城市和农村地区,庆祝“洋节”已成为普遍现象。每当平安夜,城乡各商店里,圣诞节日礼品、用品随处可见。圣诞贺卡、圣诞树、圣诞礼物、圣诞美食以及圣诞之夜等文化活动,让古老的街巷充满了西方的节日文化氛围。 。其他诸如“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等活动也成为岭南人节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除西方节日外,近十年来,无论是珠三角城乡,无论男女老幼,吃蛋糕、吹蜡烛、唱生日歌、许愿、举行仪式他们生日那天晚上。这些是一个所有西方习俗,即使在农村地区。普遍的。充分吸收现代西方社会的习俗和时尚,使岭南人民的生活充满现代色彩。

传统民俗与现代时尚交织在一起,尤其是在岭南城市。人们常常早上喝早茶,下午去冰屋吃冰淇淋,晚上去酒吧闲逛;在广州荔湾区,传统的骑楼、西关大宅和充满异域风情的沙面民居相得益彰;在珠三角地区,粤语、英语和普通话同时使用,是办公、商务、旅游和日常交流的通用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特点日益凸显,成为岭南民俗文化的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