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7月以来,东南亚爆发了一场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始于泰国,随后迅速波及整个东南亚工业界乃至全球。导致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汇、股市轮番暴跌,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遭受严重创伤。 1997年7月至1998年1月短短半年时间里,东南亚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幅度高达30%至50%,其中印尼盾贬值最高达到70%以上。同一时期。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股市下跌了30%至60%。据估计,此次金融危机期间,仅外汇和股市下跌给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造成的经济损失就超过1000亿美元。受外汇市场和股市大幅下跌影响。这些国家一些国家和地区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

这场危机首先始于1997年7月2日泰铢贬值。泰国被迫将泰铢与美元脱钩。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时泰铢汇率暴跌20%。与泰国有着同样经济问题的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等国家很快就受到泰铢贬值的严重打击。 7月11日,菲律宾宣布允许比索兑美元兑换,比索贬值11.5%。同日,马来西亚上调银行利率,以防止令吉进一步贬值。印尼被迫放弃本币兑美元,7月2日至14日印尼盾贬值14%。

继泰国等东盟国家金融动荡后,台湾股市大幅贬值,股市大幅贬值市场下跌,出发第二波金融危机。 10月17日,台湾股市贬值0.98元,至1美元兑29.5元。新台币创千年来新低。与之相对应的是,10月20日当天台湾股市大跌165.55点,新台币兑美元跌至30.45元。台湾股市再跌301.67点。台币贬值、股市暴跌不仅进一步加剧了东南亚金融危机,还引发了包括美国在内的美国股市大幅下跌。 10月27日,美国道琼斯指数暴跌至554.26点,迫使纽约证券交易所九年来首次使用停牌制度。 10月28日,日本、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股市分别下跌4.4%、7.6%、7.6%。 6.6%、6.7% 和 6.3%。特别是香港股市受外部冲击影响ks。香港恒生指数10月21日和27日分别下跌765.33点和1200点,10月28日又下跌1400点。香港三大股市累计跌幅均超过25%。

11月下旬,韩国汇市、股市轮番下跌,形成第三波金融危机。 11月,韩元汇率持续下跌。 11月20日开盘前半小时暴跌10%,兑美元触及1139韩元新低。截至11月底,韩元兑美元汇率已下跌30%。韩国股市跌幅也超过20%。与此同时,日本金融危机进一步加深。 11月,日本多家银行、证券公司破产或倒闭,日元兑美元跌破130日元大关,较年初增长17.03%。

1998年1月开始,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焦点转移到印度尼西亚,形成第四波金融危机。 1月8日,印尼盾兑美元汇率暴跌26%。 1月12日,在印尼从事巨额投资业务的香港百富勤投资公司宣布清算。当日,香港恒生指数暴跌773.58点,新加坡、台湾、日本股市分别下跌102.88点、362点、330.66点。直到2月初,不断恶化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才得到初步遏制。

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持续时间较长,其危害和影响远远大于人们的预期。然而,危机的发生绝非偶然。这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的必然结果。从方面来看外部原因有五个,一是国际投资的巨大冲击以及由此带来的外资撤离。据统计,危机期间,外资从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撤离的金额达400亿美元。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最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内部经济矛盾。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是近20年来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这些国家和地区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暴露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①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加剧,外向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优势正在减弱。上述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尚未及时有效调整导致竞争力下降、对外出口增长缓慢、经常项目赤字居高不下。 1996年,泰国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赤字为230亿美元,韩国则高达237亿美元。 ②银行贷款过于宽松,房地产投资过大,商品房空置率上升,银行出现坏账。坏账和其他不良资产日益扩大。泰国金融机构现金流出现严重问题,韩国多家大公司资不抵债并宣布破产,日本多家金融机构倒闭,印度尼西亚信用危机加剧。上述经济因素从多方面影响了外汇市场和股票市场。 ③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外资,大量引进外资,导致外债增加。泰国的1992年外债为200亿美元,1997年货币贬值前达到860亿美元。韩国外债超过150亿美元。 ④汇率制度是刚性的。尽管近年来美元兑主要国际货币大幅升值,但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汇率却迟迟没有调整,导致币值高估,加剧了产品价格上涨和出口大幅下滑。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贬值是不可避免的。货币贬值进一步降低了偿还外债的能力,加剧了通胀压力,从而导致股市下跌。 ⑤ 在开放条件和适应性尚不充分的情况下,过早开放金融市场,实施国际金融一体化。当国际游资趁机兴风作浪时,一些东南亚国家国际国家和地区无所适从或未能采取有效措施,完全处于被动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