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基诺族有关的汉文献可追溯到清朝。据考证,由于基诺山盛产普洱茶,明末清初汉族商人进入该地区,推广茶叶种植和制茶技术,对基诺族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清雍正七年(1729年),清朝在基诺山土寨设立游乐同治,筑砖城,驻以“马步五百”。但六年后,因瘴气严重,该法被废除,基诺族首领被任命为尤勒土木,管理基诺山区。清代以前,基诺山一直由傣族土司统治。据说,傣族赵偏首领曾认司徒寨基诺族长老为干爹。他还娶了一位美丽的女子为妻并与基诺族生有一子。后来,这个男孩成为了电影的主角。傣族酋长在基诺村任命了巴、黎、鲜三级领导。他还以前半山和后半山为单位,任命了两把金伞和大喇叭。每个人都得到一把金伞、一对锣和一条链子。 。每年,这两个大喇叭都会在金伞的掩护下,在手持铁链、大刀、敲锣开路的追随者的簇拥下,巡游基诺族的村寨,宣扬傣兆片首领的统治权威。民国时期,当地政府在基诺山设立保甲长。保甲酋长与傣族酋长任命的基诺族酋长合并。他的主要职责是为当地政府征收贡品。 1941年11月至1943年4月,基诺族人民在曹耀的领导下,与瑶族、华族团结起来。阿尼、布朗、汉族等族群的反抗,最终迫使云南省地方政府罢免车县县长并进行调查。 3年内他没有被释放。基诺山税。 � 1949年之前,若诺社会还处于原始社会晚期向阶级阶段的过渡阶段。母系氏族制度被父系氏族制度所取代。它只有大约300年的历史。日常生活中仍留有不少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 。例如,在“乔迁新居”的隆重仪式上,第一个拿着火把爬上楼梯点燃火坑的人是族中最年长的女人;成语和古代祭祀诗词中,有“母为一家之主”的古语;只有母亲全杀鸡,为生病的孩子“招魂”;虽然村里的长老是男性,但人们仍然使用“Zomiuka”这个称呼。母系公社时代,也就是村里的老妇人。基诺族的村落是由几个不同氏族的个体家庭组成的地理村落。每个村都是一个自然经济的农村公社。每个村公社都有自己的边界,其他村的人不准越界务农。村庄社区内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一般包括:以村庄社区为基础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以氏族为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制度;个体小家庭的私有制。但公有制是主要的。农业生产中盛行劳动力交换和互助,狩猎中盛行原始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原始的租佃、劳务、借贷关系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出现无利可图的剥削者。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政府派出工作队深入基诺山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帮助基诺人民发展生产。在党的领导下,通过生产和文化的发展,基诺社会从原始社会发生了转变。农村公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基诺山实行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政策,以林业为主体,生产不断发展,生活不断改善。现在刀耕火种的落后耕作方式已经改变,修建了水库、水电站,基诺村有了电灯。拖拉机开始使用,机械开始用于农产品加工。砂仁、茶叶、紫胶等经济作物收入占总产值的比重逐步提高重新提出。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也取得长足发展。大多数学龄儿童都能上学,一些年轻人正在学院和大学学习。乡里建有卫生院,保障群众身体健康。

基诺族的起源没有文字记载。相传,基诺族的祖先从普洱、墨江乃至更北的地方迁徙到基诺山东缘一个叫“斯杰卓米”的地方。后来人口增多,分为乌尤、阿哈、阿细三大支系。早期基诺社会处于狩猎采集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相传,为了填饱肚子,需要走九甲山的九条青。当时祭祀活动频繁,加剧了粮食供应的困难。于是,基诺族的祖先就远离了“四结卓姆”。i”并向外发展,大部分人迁往基诺山区的结卓山定居。同时,还进行了两大变化:一是废除了“巴什”(意为血亲)内婚制。 ,并出现“基诺洛克”这个名字,“基诺”意为“叔叔的后裔”,“洛克”意为整体或整体。这说明母系氏族社会已进入结卓山时代,“基诺洛克”是部落组织二是信仰习俗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人鬼分离”,“四结卓米”从此成为祖先神灵居住的“鬼村”。那时,就形成了用生姜、芋头“驱鬼”等风俗。到了结卓山时代后期,社会经济开始繁荣。相传有“特茅克”节,即“特茅克”节。那时已经举办了“打铁节”我,说明基诺族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金属工具,告别了石器时代。 ;当时这里有啤酒厂,定期举办集市和贸易,附近的其他民族也来参加集市。公元13世纪中叶左右,相传由于战乱,基诺族的先民离开结卓山,分散到基诺山区各地建立村落。此时,发生了从母系氏族制度向父系氏族制度的转变,进而氏族制度发生了变化。从社会向农村公社时代的转变,农村公社成为每个村庄的基本社会单位,农村公社内部存在宗法氏族组织。每个村庄由若干个氏族组成,每个氏族中的长辈成为村里的首领,从而形成农村公社的权力结构,即“七老”组织。 “七“长老”分别被称为“卓巴”、“卓升”、“巴努”、“圣奴”、“太宰”、“克布罗”、“奈涅”。其中,“卓巴”和“卓升”分别是指为大家挑担子的人和为大家开路的人。他们是村社的主要领导,人口较少的村社只有卓巴和卓胜两个族长。近代的八夺村原本是由两个氏族组成,产生了卓巴和卓胜两个族长。后来,由于疾病流行,卓生氏的男子全部去世,只剩下卓巴氏。八都村村民的婚姻,原本遵循的是“巴氏”异族婚制的古规,即:卓巴氏与卓胜氏通婚,失去卓胜氏后,村民们不得不打破“巴氏”异婚制。按照传统的婚姻制度,婚姻是在血缘关系中举行的。亲戚。卓升之位也来自于原来的卓巴氏(巴雅斋的莎车老人和白拉老人于1998年2月告诉笔者)。在农村公社时代,任何基诺族男人都希望成为村社的领导者,甚至残疾人也不例外。唯一的条件是他比同族的其他人年长。每个村社都有两个木鼓,是为了纪念骑着木鼓逃过洪水的祖先马努马黑而制作的。如果有人被选为卓巴或卓胜,村民就会把木鼓送到他家。把它挂在竹塔上,因为这个木鼓是领导权威的象征。通过这种保留木鼓的方式,基诺社会避免了数百年来酋长的世袭制度以及酋长将公共权力转化为私人特权的可能性。公元14世纪中叶,西双版纳傣族赵偏首领赵堪猛,娶了一位基诺族姑娘为妾。傣历713年(公元1351年),生下道罗达(道罗达于公元1391年继承昭骈)。领子,当时他40岁)。这件事反映了当时基诺族与傣族的友好交往,基诺族的事迹由此开始有了准确的年代可供研究。后来,西双版纳召集了一些势力进入基诺山。通过上述亲戚,他们任命司徒寨、八铺村的长老为“金伞大帕牙”,并在基诺族各村任命帕牙、扎、贤等。大头汉子。到20世纪中叶,这种统治形式已经持续了200多年,但并没有改变当地社会原有的农村公社性质。 18世纪以前,基诺山已开发了大片茶园。据道光《云南通志》卷三十四、百卷记载,1720年代,六大茶山,包括基诺山在内,“年产茶叶约六七千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置同治普洱府,驻幽乐”。为了控制这个盛产茶叶的“咽喉之地”,在司徒老村开始建设“友乐城”。 ,驻扎着500名骑兵和步兵。六年后,因“雾霾严重……将士大半受伤,幸存者皆染病”,游乐同治及驻守将士撤回。 20世纪60年代以前,司徒老寨还保留着当时的城门墙、砖窑、水井等历史遗迹。公元1799年谭翠所著的《滇海玉衡志》中说:“普洱茶名满天下,出自普洱。所谓六大茶山,一是游乐,二是格登,第三日为依邦,第四日为芒智,第五日为曼儿,第六日为曼萨,周长八百英里。数十万人上山采茶。饮茶者买来运往各地。”光绪《普洱府志》卷八云:“五方,多处可仰茶山。”雍正年间,六人各大茶山每年产茶六七千担,平均每座茶山一千多担,这与基诺山历史上“最高产茶一千五百多担”相吻合(《版纳文献与《史料》卷四第37页)估计大致相符。据调查,“1937年,游乐山尚产茶1201担。”(景洪市政协编:《景洪文史资料第3号——基诺族》)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第46、47页;张晓梅主编的《云南经济》第12章称,民国时期中国西双版纳茶山“以有乐为中心”)。从18世纪初到1940年的200多年间,基诺山的茶叶产量经常保持在1000担以上。这些茶叶转销到中国许多地区,通过普洱甚至在国外享有很高的声誉,这说明了基诺族人民与全省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联系,基诺族人民通过生产茶叶为中国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1941年,基诺族人民忍受不了当时政府的剥削和压迫,领导了基诺山茶叶生产经营活动。巴卡村若叶发动武装起义,以“孔明显下凡”为名,发动各村群众加入起义队伍,进行了多次起义。三年内实现。击败前来镇压的反动军队。最终,当时的云南省政府被迫免去车县县长王子娥的职务并进行调查。新中国成立后,勤劳的基诺族人民重建家园,迅速恢复经济,发展生产。 1956年被定为“直接过渡区”,即不进行民主改革就成立合作社,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结束了原有的农村公社制度。 1979年以来的20年来,通过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有关民族政策,基诺族人民的社会经济正在经历跨越式的跨越,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社会更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