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风俗手抄报(图)
相传很久以前,猛禽猛兽众多,到处伤害人畜,于是人们组织起来与之对抗。有一只神奇的鸟迷路了,降落在地球上,却被毫无戒心的猎人意外射杀。 。天帝知道后非常生气。他立即颁布圣旨,命令天兵在正月十五放火焚烧人间,烧毁人间的一切人畜财物。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无辜百姓受苦,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乘着祥云偷偷来到人间,告诉人们这个消息。当所有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就像是头顶上响起了一道惊雷。我非常害怕,不知道该怎么办。过了很久,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说:“初月十四、十五、十六日正月初一,家家户户都会用灯笼、彩灯装饰自己的家。放鞭炮、放烟花。这样,天帝就会认为人已经被烧死了。”众人听后都点头同意,然后分头去准备。 正月十五的晚上,天帝看着下来发现世界红光四起,声音很大,连续三个晚上都是这样,他以为是火焰,这样就可以发财了,这样人们就保住了生命和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挂灯笼、放烟花来纪念这一天。
红色底色喜庆
手写春节习俗报纸信息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岁首祭祖活动。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这一天通常被称为新年的第一天。我国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农历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的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即将开始。人家刚刚过去经历了冰天雪地的漫长冬季,草木都枯萎了,他们却早已盼望着春天、花开的日子。新年到来之际,他们自然会载歌载舞,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个节日。千百年来,人们把新年的庆祝活动搞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三十日,人们称这段时间为“春日”,也称“扫尘日”。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国人民的传统习惯。然后家家户户都准备年货。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物品。年货有鸡、鸭、鱼、茶、酒、酱、南北炒货、糖果、鱼饵、水果等。他们必须买足够的东西,准备一些过年探亲时用的东西。拜访朋友时送的礼物,孩子应该买新的新年期间穿的衣服和帽子。过节前,家门口贴上用红纸、黄字写的新年贺词,即红纸写的春联。屋内张贴着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了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秋天,那就是祝福到了,而这一切的活动都是为了给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春节的另一个名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厄运的虚构动物。年到了。树木枯萎,草荒;年复一年,万物生长,鲜花遍地。过年怎么能过呢?炸房子是必须要用鞭炮的,所以就有了烧房子的习俗。爆竹。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另一种方式。春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们都得回家过年。新年的前一天晚上是旧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也叫除夕夜,也叫团圆夜。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熬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人都在一起守岁。除夕夜守岁,聚在一起喝酒,分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除夕夜有吃饺子的习俗。包饺子的方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和”;饺子里的“交和”是同音字,“和”和“交”是聚在一起的意思。取“更岁饺子”之意。在南方,有吃米糕的习惯新年期间。香甜糯糯的年糕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蜜、繁荣。当第一声鸡叫,或者新年的钟声敲响时,街上鞭炮齐鸣,家家户户都充满了欢乐。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人们拜年、过生日。节日期间,孩子们还要发压岁钱,吃年夜饭。大年初二、初三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互相祝贺,说恭喜新春,吉祥如意,恭喜发财,新年快乐。活动如祖先。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渗透到家家户户,也充满了大街小巷。一些当地市场有舞狮、龙灯、放火表演、花市、庙会等活动。和其他习俗。这期间,满城张灯结彩,街上游人如织。非常热闹,盛况空前。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满族、蒙古族、瑶族、壮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达斡尔族、侗族、黎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春节,但节日的形式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是深刻。
过节前,家家户户的门上都会贴上红纸黄字的贺年词,即红纸写的春联。因此,就有了燃放鞭炮的习俗,其实也是助兴。另一种设置场景的方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