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苦夏过后,人们贴“秋膘”

北京立秋后,北方人有“贴秋膘”的说法。什么是“贴秋膘”?炎热的夏天,我感觉厌食。一入秋,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来临,于是做点好吃的想法开始萌芽,而夏天流失的脂肪又通过吃炖肉来补充,所以被称为“秋膘”。

北京、河北地区流行“秋季贴脂”。福田人胃口不好,所以很多人都会减肥。清朝时期,民间盛行在端午节挂秤称重的习俗。当然,大多数都是给孩子称体重,将孩子的体重与立夏时的体重进行比较,看看是胖还是瘦。减肥被称为“苦夏”。那时,人们往往只根据胖瘦来判断健康。当然,如果你失去了我们对了,你需要“弥补”。弥补的方法就是立秋时“穿上秋膘”,吃美味佳肴。当然,吃肉是首选,“以肉增肥”。
这一天,老百姓吃卤肉,讲究的人则吃白切肉、红烧肉、肉饺、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2 。吃瓜寓意“咬秋”

杭州江南地区还有立秋吃西瓜的习俗。过去,杭州流行吃秋桃。立秋时节,大人小孩都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保留果核。除夕夜,把桃核扔进火炉里烧成灰。人们认为这样可以避免一年的瘟疫。
立秋时节,天津等地流行“秋咬”。

人们相信立秋吃瓜帽子,可避免冬春季腹泻。清代张焘《金门杂记》中记载:“立秋食瓜,谓之咬秋,可免腹泻。”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的西红柿、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晒干。立秋当天晚上吃,可以清热、防痢疾。川东、川西地区还流行喝“立秋水”。即立秋时,全家老幼皆饮一杯。据说秋季到来时,它可以消除积热,防止胃部不适。

3. “减秋膘”:吃黄瓜

我国东北有立秋吃黄瓜的习俗,希望人们永远保持苗条身材。夏季天气炎热,能源消耗大,而人们普遍食欲不振,导致体内热量供给不足。秋季,天气转凉,人们的味觉增强,食欲大增。他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吃得太多,从而大大增加了他们的热量摄入。
再加上气候宜人,人们睡眠充足,出汗减少。

此外,为了迎接寒冷冬季的到来,人体会积极储存脂肪来御寒。因此,身体吸收的热量多于消耗的热量。秋季,人们一不小心就会发胖,这对肥胖者来说更是一个威胁。因此,肥胖者秋季更应注意减肥。
首先要注意饮食的调整,多吃低热量的减肥食品,如黄瓜、小豆、萝卜、竹笋、薏米、海带、蘑菇等;其次,你应该增加选择活动量来达到减肥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