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关于中秋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
1.它起源于古代帝王的祭祀活动。 《礼记》记载:“天子春面日,秋面月”。食月是对月亮的祭祀,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帝王就已经开始对月亮进行祭祀和崇拜。后来,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也纷纷效仿,并逐渐流传到民间。
2。中秋节的起源与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秋”字的意思是:“秋天是庄稼成熟的时候”。八月中秋节,农作物和各种瓜果相继成熟。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农民们把“中秋节”作为节日。
3。 “中秋节”的意思是仲秋时节。农历八月为秋季的中月,十五日为该月的中日。因此,中秋节可能是从古人的“秋报”中继承下来的习俗。
4。也有历史学家指出,中秋节的起源应为隋末唐代大业十三年8月15日。唐军裴姬根据满月的想法成功发明了月饼,并分发给军队作为军饷。成功解决了因吸收大量反隋叛军而造成的军粮问题。






延伸资料:
中秋节始于唐初,盛行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它已与中国的春节齐名。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特别是当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其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古以来,中秋节就有拜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喝桂花酒等,并流传至今并持续了很长时间。中秋节以圆圆的月亮作为人们团圆的标志,表达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心情,祈求丰收、幸福。它已成为丰富多彩、珍贵的文化遗产。中秋节与端午节、春节、清明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参考来源:百度百科—中秋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