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关于端午节从何时开始、为何设立这个节日,一直以来众说纷坛。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是源于纪念我国杰出政治家、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大夫。他主张变法,联齐抗秦。他还广纳贤才,使楚国富强。然而,他却遭到当权贵族的排挤和陷害。楚王愚昧无能,听信奸诈谗言,罢黜了他的官职,流放到了元祥一带。屈原在流亡期间,看到了楚国人民的苦难,看到了楚国的衰落。他悲愤交加,第五天投汨罗江自杀。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屈原沉没后,人们出发去营救他。很多船。后来,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就用糯米包成粽子,扔进河里,以告慰死者的灵魂。因此,据说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的习俗就起源于这里。二是纪念伍子胥之死。伍子胥是春秋时期楚国人。其父曾在楚国担任大夫,后被楚平王所杀。伍子胥经宋、郑等国进入吴国,担任吴国官员。他帮助吴王阖闾组织军队,习武,国家日益强盛。征服楚国后不久,因有功被封为神胥,又称神胥。然而,当国王吴夫差来了,因伍子胥强烈谏武王拒绝越国求和、停止攻齐而遭到武王的疏远。后来,武王夫差赐给伍子胥一把剑,并命令伍子胥自杀。农历五月初五,伍子胥的尸体被包成一张皮,扔进河里。后人也在5月5日向他表示哀悼。第三个是来自“恶日”。在古代,5月5日俗称“邪日”。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对五月端午节就有很多禁忌。他们认为,这一天出生的孩子如果比父母年长,就会对父母不利。后来,一些杰出人物也在这一天去世,人们把5月5日视为一个不吉利的日子。而且由于农历五月天气逐渐炎热,各种鼠疫疾病比瘟疫更容易发生。其他时间。人们还认为五月为“邪月”,初五为“邪日”。四是纪念孝女曹娥。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相传曹娥十四岁时,其父迎吴俊深,于农历五月初五将其淹死于河中,但其尸体并未被发现。曹娥沿江痛哭了十七天,才找到父亲的尸体,然后投江而亡。江浙人民感触她的孝心和美德,于5月5日悼念她。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不一。很难确定哪个理论是唯一的原因,哪个理论是没有根据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端午节逐渐形成了许多习俗,成为全国性的民间节日。它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美好愿望转恶为善,在战胜邪恶中追求美好生活。如今,人们过端午节时,“恶日”的隐喻意义和迷信色彩越来越淡,但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却在炎黄子孙中广泛流传。在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