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有哪些风俗文化?
雷州风俗文化介绍如下
1.雷州民歌
雷州歌是广东省四大方言歌曲之一,也是雷州半岛的民歌。雷州歌广泛流传于雷州半岛10个县(市)区以及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雷州人历史迁徙的东南亚国家的雷州华人(华侨)中。
雷州半岛始建于秦代,属象县。当时居住着少数民族百越族。东晋时期,闽南汉族开始迁入雷州半岛。现在雷州半岛的居民大多是闽南先民的后裔。雷州话是闽南语系雷州语支。闽南民歌传入雷州后他们通过与本土文化、周边文化、外来文化的长期融合,逐渐形成了传统文化。一首独特的雷州民歌,既古老又新颖。
2.民间艺术“鹰舞”
鹰舞流行于廉江市良东、安普、横山等乡镇。连江始建于唐高祖武德五年。旧称石城县。现为广东省湛江市下辖的县级市,总面积2800多平方公里,人口150万多。
清朝咸丰年间,新化两潭尾一带曾有舞鹰活动。民国初年,著名电子演员李继虎来两滩传授武术时,舞鹰已具备较高水平的表演技巧。当它是传到梁应清、梁卓进,只能在地上表演;梁荣章和梁宝辰创造了能够在4-6米高的木杆上表演的技术,难度大大增加。它不仅具有很强的观赏价值,还保留着浓郁的民俗风情。
经过一百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廉江市竹园村的鹰舞表演艺术已日趋成熟。 1988年、1989年竹园村鹰舞团参加广东省第一届、第二届民俗联欢节; 2006年2月参加广东省民间艺术展演、云浮南江文化艺术节荣获金奖; 2006年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雷州石狗
狗能镇邪、驱邪驱邪除灾。它们可以控制风雨、赐予财富和祝福、增加寿命、名誉、正义等。因此,雷州人有给孩子取名“尼克狗”、“狗仔”、“狗生”、“狗宝”的习俗。 ,并让他们戴“狗仔帽”和“狗弄衫”(类似背心)。在城乡,门口、巷子、村口、路口、井口、河口、庙前、墓前也普遍供奉石狗。每逢节日、初一、十五,或有婚礼、婚礼时都要祭祀。
雷州市石狗文物分布密集,遗存丰富。城内已发现石狗近万只。雕刻范围从战国到近代,石料为玄武岩。雷州石狗有一个庞大的“家族”。 “成员”的脸型各有不同以及各种造型艺术,包括卧、蹲、坐等。表现手法有肖像、抽象、拟人、夸张等,石雕大多附有铜钱、石鼓、八卦、帅印、黑蛇、绣球、船锚、渔网、小狗等附加雕刻和图案。 、领带、珍珠母、辫子等,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地方风味。
4.欣赏“爬刀梯”艺术
“爬刀梯”也叫爬刀山。是一项古老的民族民间活动,旨在辟邪、消灾、祈福。安全。 “爬刀梯”流行于湛江市马章区太平镇麒林村。
麒麟村位于雷州半岛东北部,距湛江市33公里,毗邻低压东岸。通明湾一带。明朝末年,雷州都城始祖陈大伦在此建村并居住。每年农历二月十一、十二建庙祭祀张兴武元帅。这种“年祭”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其主要内容有游神、走轿、爬刀梯等。其中,“攀登刀梯”是一个独特的项目,它是在平坦的地面上架起一个18米高的对称木梯。木梯两侧斜系着36把锋利闪亮的钢刀,称为“刀梯”。表演者赤脚、赤掌,在唢呐、锣鼓、鞭炮的欢快声响中,一步步爬上刀梯顶端,手中握着刀,踩着绿色的刀。钢刀锋利无比,但表演者的手脚却根本没有损坏。这是一项独特的活动。
“登刀梯”是当地群众祭祀仪式中庄严神圣的内容之一,充分体现了雷州人民祭祀祖先时的精神虔诚和真挚情感。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爬刀梯”已成为一门令人兴奋、令人着迷的观赏艺术。当地人每年都把这项活动热情、隆重、精彩。闻名远近,深受雷州人民喜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