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廉江男女结婚有什么习俗?
〖求婚〗
这门亲事是由媒人提出的。大多数时候,男家先向女家提亲。媒人介绍双方家庭及男女情况。当双方父母认为两人门当户对,男女合适时,就同意提亲。媒人将女方的“生辰八字”写入求婚中。拿给男方,请算命先生结婚。有的甚至把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写在红纸上,压在祖宗牌位或香炉下。如果七日内没有发生破碗、破盘等不吉利的事情。就算婚事基本确定了。俗称“联姻”,后又称“谈婚”。
结婚后。新郎家向女家支付固定的聘礼,俗称“彩礼”,后称“订婚”。前夕n 习俗分为“上半礼”和“下半礼”。不同时代、不同家庭,聘礼的数额差异很大。给女方家送肉、面等食物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聘礼。有钱人还有金银珠宝、丝绸等贵重物品。聘金的数量为“三”(“三”与方言“生”谐音,意为早生贵子),如银元33元、130元,新中国成立后,分别为530元、830元、1330元、3330元。袁等人。女方还赠送男方衣服、果糖等。订婚后,双方都要与邻居、亲友分享喜糖,以取得他们的认可。
结婚历来是最隆重的礼俗之一。男方先择吉日,提前通知女方家人,再交付第二件。d 彩礼的一半给女方家人。婚礼前一天,凤城地区:女家将嫁妆送到新郎家,俗称“搬家”。嫁妆主要包括客厅或卧室用品、手提箱、珠宝、衣物等。在过去,有钱人还拥有田地和财产。旧时,除了嫁妆外,还得有一只母鸡,上面拴着红线,称为“红线缠脚”。亲朋好友、邻居纷纷前来观看,有的甚至打开箱子看嫁妆的重量。贫困娘家对嫁妆最讲究,有的甚至黄旗地区的新娘家也在这一天招待亲戚,各亲戚赠送衣服布匹,称为“添”。 “盒子”、压岁钱、“肚兜”。
婚礼当天,新郎雇花轿去女家接新娘。新娘通常由新娘搀扶着轿中的侍女。在旧社会,男性地位高于女性。有的地方,花轿一抬出来,新娘就被扔出去。用脚一桶水,意味着水被倒掉,已婚妇女不能回头。花轿到了新郎家,鞭炮齐鸣,鼓乐喧天,热闹非凡。新娘到男家后的主要礼节是:一拜天地,二拜祖先及三对新人拜祭,然后请翁姑长辈出堂一一拜祭。 。翁姑长老立即行“见面礼”,然后由“龙烛”引入洞房。与此同时,新婚夫妇从宴会中走了出来。客人们敬酒,长辈介绍亲属的头衔。新婚之夜,酒席过后,洞房里的气氛格外热闹。亲戚朋友我们聚集在一起。除了唱歌词、念诗祝福大坝之外,年轻人还创意十足,上演了一些小表演。新郎新娘表演了滑稽的表演,其他人则欢呼雀跃,欢声笑语一直持续到深夜。按照旧俗,新娘在结婚十天后第一次回娘家,即“十天后”。后来这种习俗逐渐被废弃。他们大多在婚礼后第二天返回六安。新婚夫妇回到宁月家,俗称“灰妈”。岳家设宴招待客人。新郎向公婆和亲戚长辈行拜,行礼喝酒,接受见面礼仪。一天结束后,两人都回家(有的村子不限于第二天回宁)。民国时期,主张改革婚俗,新闻登载婚姻没有举行文件和宴会。尤其盛行集体婚礼,由县令或官员主持。然而,这主要是在城市地区的知识分子和政府雇员中实行的。在农村地区,旧习俗仍然占主导地位。
【新婚俗】
1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后,旧婚俗发生较大变化,严格实行一夫一妻制。提倡婚姻自主,鼓励男方入女方家,允许寡妇再婚,反对包办婚姻、买婚,禁止重婚、纳妾、童养媳等不良习俗。新娘坐花轿几乎绝迹,一时流行新式婚礼。大多数不接受彩礼或举办宴会。新郎或新娘的单位领导主持婚礼并举办茶会。新人介绍引导爱情进程,向亲戚、朋友和同事分发结婚喜糖。仪式简单、节俭。农村地区也举行群婚。新中国成立后,嫁妆包括手表、缝纫机、自行车等。20世纪60年代中期,农村彩礼的使用又重新流行。 20世纪70年代,提倡晚婚、简婚。该国许多年轻男女举行集体婚姻和旅行婚姻。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结婚的费用越来越贵,尤其是嫁妆、装修新房、宴会、礼仪、比赛等。嫁妆越来越多地用于冰箱、电视、洗衣机、摩托车、珠宝甚至商品房,高档汽车也经常被用来迎接新娘。
【畲族婚姻习俗】
畲族的婚姻形式中,除女子嫁入男家外,男子嫁入女方家庭较为普遍,俗称“抱儿子”,家庭地位和财产继承权平等。婚礼仪式简单,风俗习惯大多与汉族相似。不过,女孩子出嫁前,还有一种特殊的习俗,就是“做表弟”,陪客唱歌。婚礼当天,新郎家人将新娘送至新郎礼堂,新郎全家人除新郎外均不得入场。婚礼时,先祭灶神、灶神,然后祭天地。结婚后10天。新郎新娘带礼物回娘家认亲,对唱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