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的风俗习惯淳朴
傣族的风俗习惯
1.宗教信仰
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但部分地区也有傣族信仰原始崇拜宗教和印度教。
伊洛瓦底江、怒江-萨尔温江、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傣族深受上座部佛教文化影响,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还有一些相对封闭的地方,仍然信仰原始的崇拜宗教;红河流域和金沙江流域的傣族主要受中原汉文化影响,但基本保持着傣族最古老的原始宗教信仰;雅鲁藏布江-雅鲁藏布江流域的傣族主要受印度教文化影响。大多数人信仰印度教和原始崇拜宗教。
泰国北部的“皮恩”
中国傣族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崇拜宗教。西双版纳、普洱、临沧、保山、德宏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也有原始崇拜宗教;丽江、大理、楚雄、玉溪、红河、文山等地的傣族信仰原始佛教。主要崇拜宗教,也崇尚儒家文化。
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年满60岁就要参加出家修行。他们将不再捕杀动物。他们每年要参加三个月的“浩沙”(门门节),住在佛寺里,念经拜佛,直至去世。 。
在西双版纳、普洱等地,傣族男子要出家一段时间。
傣族小和尚
在佛寺里学习傣语、佛教、天文地理。在这些地方,只有进入寺庙出家的人才算开悟。因此,只有男人出家可以赢得女孩子的欢心。一个富裕家庭的男孩,七八岁就入佛寺,三五年后还俗。他们盛装打扮,由亲人护送。他们玩啊玩,在大家的欢声笑语中走进了佛寺。他们自豪地相信自己已经开始受到佛陀的保护,能够成长为成功的人。然后他们剃光头,穿上袈裟,开始从容地念经、学习文化、谋生。如今,由于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小男孩白天上学学习汉语等科学知识,晚上到佛寺学习傣族文化,非常辛苦。也有人高中毕业,大学毕业后工作,然后休息一周或一个月去寺院学习。回国后,他仍被视为“康郎”,即还俗的和尚。
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人到寺庙出家然后还俗的现象并不常见。
家庭观念
由于傣族分布地域广泛,各地傣族的社会发展也不同,因此思想观念也略有差异,主要体现在婚姻和家庭的概念。
滇南地区
滇南地区的傣族还保留着许多解放前对偶婚姻的残余,这说明家庭和婚姻关系不太稳定,结婚和离婚都比较自由。但由于家庭和村社的存在,青少年的婚姻直接关系到他们对家庭和村社的权利和义务,因此需要得到户主和村社领导的同意。
男女当双方爱情成熟时,男方邀请叔叔、婶婶向女方提亲。这个时候,女孩的父母通常不会说话。户主、村长都会回答问题,询问“探亲”的年数以及如何招待亲友。婚姻须经族长批准。结婚后,男方必须按照承诺在女方家工作几年,然后才能将妻子带回来。当新家庭成立时,村社会分配“田地”。如果双方不同意,则征得村长同意,并递给对方一对蜡条,办理离婚手续;如果男方离家几个月没有消息,女方可以另觅配偶;如果一方死亡,无论年龄多大,都必须办理离婚手续,即在棺材上放置一对蜡条。死者将博物馆资料送到大楼门口,这意味着与死者离婚。
滇西地区
对于滇西地区的傣族来说,家庭婚姻具有较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以买卖和包办为主。一般彩礼总额为300元,还有很多其他费用,如“开业费”、“结业费”、“出席费”、“拜佛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费”等十几个品种。这本质上成为女人的价值。
许多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力承担费用,采取了秘密结婚或搭便婚的形式。即男女关系成熟后,确定“抢婚”的日期。年轻人带着砍刀和铜钱,陪着搭档,在预定的地点埋伏。当女孩来的时候,他“抢”了她,然后逃跑了。女孩假装喊叫通知家人,男子拿走铜币逃跑。事情确定后,请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请领导、亲友讨论此事,解决此事。只有确定了彩礼之后,婚姻才算正式完成。
此外,在滇西傣族中,娶婆婆的现象也比较普遍,但与滇南傣族在性质上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产,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女婿的社会地位极低,子女无权继承财产。
滇西南
滇西南傣族,以临沧耿马、普洱孟连为代表。家庭婚姻模式既有夫妇婚姻的残余,又有浓厚的婚姻色彩。封建的味道。应该是云南南部的傣族。与滇西傣族婚姻习俗有效结合。
2日常饮食习俗
傣族家宴
大多数傣族有一日两餐的习惯,以大米、糯米为主食。德宏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傣族主食糯米。人们通常认为,粳米、糯米只有现吃、现捣,才能保留其原有的色香味。因此,他们不吃或很少吃隔夜饭,习惯用手揉米饭。
民工经常在户外吃饭,用芭蕉叶或其他饭菜盛一团糯米,配上盐、辣椒、酸肉、烧鸡、南米(傣语中酱的意思)、苔松。吃。所有配菜和小吃ks主要是酸的,比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野酸果等。我喜欢吃酸菜干。制作方法是将青菜晒干,加水煮沸,加入木瓜汁,味道鲜美。味道变酸,然后干燥并储存。食用时,在煮蔬菜时加少许或放入汤中。傣族人几乎天天吃这种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吃酸菜,是因为他们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物,而酸食有助于消化。
用苔藓做菜是傣族的独特风味。傣族吃的苔藓是春天河里岩石上的苔藓。深绿色是最好的。采摘后,撕成薄片,晒干,用竹篾捆扎备用。烹调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烤,酥脆后捣碎。把它们放进碗里。将沸油倒在上面,然后加盐并混合。用汤圆或腊肉作为蘸料,享受美味。
熟鱼多制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制成鱼糜(即烤鱼,捣成泥,与香菜等调料混合)、鱼冻、火烧鱼、白酱鳗鱼等。
食用时螃蟹,通常将带壳和肉的螃蟹切成蟹酱,与米饭一起食用。傣族人民称这种蟹酱为“蟹南米布”。
苦瓜是产量和消费量最多的日常蔬菜。西双版纳除了苦瓜之外,还有一种苦笋,所以傣味也带有苦味。比较有代表性的苦菜是用牛胆汁等食材烹制的牛皮凉菜拼盘。
3。服装特点
1 女性服装
傣族妇女的服装是华丽而美丽。傣族妇女普遍身材苗条,面容清纯精致。它们外表雍容华贵,雍容华贵,故有“金孔雀”之称。她们不仅长得漂亮,而且还很会打扮。他们每个人都用独特的衣服把自己打扮得像一朵花。
傣族妇女普遍喜欢穿窄袖短裤、筒裙,以充分展示苗条的身材。上穿白色或深红色内衣,外面穿紧身短上衣,圆领窄袖,大门襟或双门襟,颜色有水红、嫩粉、浅黄等多种、浅绿、雪白、天蓝等。大多是用乔其纱、丝绸等材质缝制的,确实很酷。窄袖衬衫紧紧地包裹着手臂,几乎不留任何缝隙。很多人也喜欢用肉色的布料来缝制。如果不仔细看,是看不到袖子的。前门襟和后门襟是长度刚好到腰部,紧紧包裹着身体。 ,然后用一条银色的腰带将短袖衬衫和裙子系起来,穿一条长至脚踝的裙子。腰部纤细,下摆宽大。傣族妇女的这种服饰充分展现了女性胸、腰、臀的“三围”之美。另外,所用面料柔软,颜色鲜艳明亮。无论走路还是做事,都给人一种雍容、洒脱、飘逸的感觉。 。
2 男士服装
傣族男子一般着双翻领或大翻领小袖的无领衬衫,长裤,头上缠白、绿、朱色布。有的戴着高顶礼帽,显得聪明大方。
傣族男女外出时都喜欢肩背棉织的挎包。该挎包色彩鲜艳,款式古朴,具有浓郁的生活色彩和民族特色。时间图案有珍禽异兽、树木花卉或几何图形,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每个图案都包含特定的内容,例如:红色和绿色是纪念祖先;孔雀图案代表吉祥;大象图案象征着丰收和美好生活,充分表达了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四种建筑风格
傣族的建筑受气候、海拔、地形、建筑材料等自然环境和人口、经济、宗教、文化等社会环境的影响。政治、科技、意识形态。主要有西双版纳以元江、红河沿岸傣族民居为代表的美丽灵动的干栏式建筑,以元江、红河沿岸傣族民居为代表的厚重坚固的平顶土楼,和优雅以及宏伟的佛教寺庙建筑。
1 民居
傣族民居
他们依水而居的河谷坝区,由于受炎热、潮湿、多雨、竹繁等生态环境的影响,民居建筑傣族用“干栏”(俗称竹楼)建造。上下两层均由木、竹堆砌成;地板、墙壁和屋顶都覆盖着茅草和瓦片。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堆放农作物。整个建筑空间高大,墙壁和地板都是用竹子或木头制成的,这有助于保持房间干燥凉爽。
如今,随着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加强,有些地方已经开始用混凝土砖结构代替竹木结构,但仍保留“栏杆”形式或人字形屋顶的形状,因此仍然习惯上称它为“竹屋”。时间竹屋周围宽阔的庭院必须种植瓜果树或开挖小鱼塘,既可以遮阳,又可以成为一道不设防的天然绿色“墙”。人只是起到阻止牲畜入侵的作用。
2佛寺
佛寺建筑是信仰上座部佛教的傣族特色建筑。主要为落地、重檐、多坡平瓦建筑。由正殿、僧舍、鼓室组成。中心佛寺还建有戒堂、藏经楼和宝塔。大殿的外观一般为单檐或重檐山形屋顶、悬山式屋顶、多边形或亚形重檐山形屋顶。坡上摔一两次后,会出现单边坡、三边坡,或者上、中、下两层的五边坡呃。坡道的多少与佛寺的等级有关。屋顶纵向分为两段、三段或五段,中间最高,使巨大雄伟的屋顶呈现出优美的起伏曲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