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正:端午节,不是端午节。一、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最早解释是为了纪念历史上伟大的诗人屈原。这句话在全国广为流传,最受老百姓认可。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官职从左图到三鹿。屈原为人正直,忧国忧民,致力于变法强国。但他却屡屡遭到恶人的攻击和迫害。再加上楚怀王愚昧无知,不辨忠奸。他充满了忠君爱民的热忱。屈原被疏远、流放。最后,他在悲愤绝望中,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过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第二个版本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楚国人,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不义的楚平王冤杀了。后来伍子胥逃亡到吴国,帮助吴国富国强兵。 。当时楚平王死了,伍子胥挖了他的坟墓,鞭打他的尸体三百下,为父兄报仇。吴王阖闾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国实力强大,进攻越国,一举获胜。越王勾践求和,夫差答应了。此时的武王夫差已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变得傲慢起来,听不进不利的建议。伍子胥建议他彻底消灭越国,以避免失败。真是麻烦。夫差不但不听,反而相信了诬陷伍子胥的谗言,逼迫伍子胥自杀。伍子胥临终前对邻居说:“我死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吴景东门上,看越军入城灭吴。”然后他拔剑自杀了。夫差闻讯大怒,于5月5日命人将伍子胥的尸体裹上皮子投入江中。因此,据说端午节也是纪念伍子胥的日子。端午节的第三个解释是为了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曹娥,东汉上虞人。她的父亲在河里淹死了。经过几天的打捞,仍未能找到尸体。当时,她的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她悲痛欲绝,日夜在河边哭泣。十七天后,五月初五,他也投河自尽。五天后,他抱着父亲的尸体从水中浮出水面。曹娥的孝心感动了世人,在民间广为流传。当时的文人墨客有诗赞颂曹娥投江寻父的孝心。孝女曹娥墓位于今浙江绍兴。墓前立有曹娥碑一座。相传此曹娥碑为晋夷王所书。后人为了纪念曹娥的孝心,在曹娥投江的地方修建了曹娥祠。她居住的村镇更名为曹娥镇,曹娥为父亲殉难的那条河也更名为曹娥河。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河寻父的日子,所以他来祭奠她。第四个版本端午节是为了纪念近代革命女诗人秋瑾。秋瑾,又名瑞卿、竞雄,又名剑湖女侠,又名玉姑,浙江绍兴人。幼时善诗、词、歌、韵。她还喜欢骑马和击剑。她有当代花木兰、秦良玉的美誉。 28岁参加革命,影响很大。他策划了一场革命起义。不幸的是,他在一次会议中被清兵逮捕。他不屈不挠,于光绪三十三年六月初五壮烈牺牲于绍兴宣横口。秋瑾虽于六月初五去世,但后人敬佩她的诗和人,哀悼她的英雄事迹。他们将她与爱国诗人屈原相提并论,共同纪念她。他们也在端午节纪念这位女英雄、诗人。 2. 海关端午节的主要活动: 1、赛龙舟: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源于古代楚人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而死。许多人划着小船追赶他。他们争先恐后地追赶,到了洞庭湖就消失了。此后,每年5月5日都举行赛龙舟活动以示纪念。他划着龙船驱散江里的鱼,不让它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吴、越、楚等地盛行赛马习俗。其实,“赛龙舟”自战国时期就已存在。在鼓声中将独木舟雕成龙形,赛龙舟以娱乐神民,是仪式中半宗教半娱乐的节目。后来,各地人们除了纪念屈原之外,还龙舟赛赋予了不同的意义。江浙赛龙舟还具有纪念诞生于当地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晚的龙船上,灯火通明,人们来来往往。水上、水下的景象动人心弦,别具一格。贵州苗族于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日举行“端午节”,庆祝插秧成功,祈求丰收。云南傣族同胞在泼水节期间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颜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不同的赛龙舟传说。至今,南方许多靠近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午节期间都会举办各具特色的龙舟竞赛。 2.端午节吃粽子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称“角小米”、“筒粽子”。它历史悠久,有多种变体。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就用茭白叶(茭白叶)将稻米包成角状,称为“角粟”;将大米装在竹筒中,密封烘烤,称为“筒粽”。东汉末年,用草木灰水浸泡小米。由于水中含有碱,所以将小米用茭白叶包裹成方形,煮成广东碱粽。晋代,饺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了糯米外,还添加了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被称为“一枝粽”。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习惯用茭白叶包裹小米,……煮烂,调匀,五月五日至夏至食之,谓之粽子、小米。” ”南北朝时期,出现了粽子。大米中掺有动物肉、栗子、红枣、小豆等,品种日益增多。粽子也被用作社交礼物。到了唐代,包粽子所用的米已变得“洁白如玉”,形状出现圆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有“大唐粽子”的记载。到了宋代,已有“梅粽”,即带水果的粽子。诗人苏东坡曾赋诗:“有时在粽子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了用粽子搭建亭台楼阁、木车木马的广告,说明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在宋代很流行。元明时期,粽子的包材由茭白叶改为箬叶。后来出现了用芦叶包的粽子。追加的配料有豆沙、猪肉、松子、枣子、核桃等,品种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人都会泡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品种也越来越多。从馅料上来说,北方有很多北京枣粽;南方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习俗在中国流行了几千年,并流传到朝鲜、日本等东南亚国家。 3、佩戴香包:端午节小孩子佩戴香包。传奇据说它们可以辟邪、驱除瘟疫。它们实际上是用来装饰翻领的。香囊内装有朱砂、雄黄和香药,用丝布包裹,香气四溢。然后将五种颜色的丝线绑成绳子,做成各种形状,就形成了绳子。它们色彩缤纷,精致可爱。 4、挂艾叶、菖蒲:民间有句俗话:“清明放柳,端午放艾”。端午节期间,人们把种植艾草、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打扫庭院,在门眉插菖蒲、艾条,挂在堂上。他们还用菖蒲、艾叶、石榴花、大蒜、龙船花等制成人形或老虎形状,称为艾人、艾虎。它们还被制成花环和装饰品,非常美丽ul又香。妇女们争相佩戴,以驱除瘴气。可见古人用艾草、菖蒲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防病的作用。端午节也是自古流传下来的“养生节”。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挂艾枝,挂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以祛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