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9月24日,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僰人悬棺”清理维护工程正式开工。

此次维修工程,由宜宾市文物专家组成的维修团队对巩县马塘坝三仙洞、猫尔坑、邓家岩等7处42具悬棺进行了“整容”,为第一次翻新悬棺。现在数十万年的悬棺正在被打开和清理。经过近一周的现场发掘,惊天动地的奇迹出现了:首次发现了一块彩色金边、多达7层的丝麻织物;首次展出元代青花瓷器、牛骨饰件及长约20厘米的甲矛;悬棺的顶部和尸体上还发现了黑色的火烤痕迹。此外,还发现发夹、骨饰、铁耳等文物无疑对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研究带来意想不到的价值。

部分悬棺被盗贼抢走

在珙县西罗表镇马塘坝,距悬棺景区大门约2公里处的三仙洞,有悬崖峭壁,怪石嶙峋,远远望去,就可以看到完整的灰色木棺高高挂着,孤零零的。残破的墙壁千疮百孔,木桩竖立。工人们用钢管沿着悬崖陡峭的岩石搭起高高的脚手架。崔晨、何泽宇、何学义等宜宾文物专家沿着脚手架爬上了距地面约30米的悬崖。

仔细一看,这些棺材全部是楠木制成的,由于暴露数十万年,大多处于腐烂状态。在文物专家的指挥下,实验室四名工作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将重约500公斤的木棺从悬崖上抬到了平台上。当我打开第一口棺材时,我看到棺材里装满了一半的沙子和碎石,还有树叶、玉米皮和其他杂物。除了铁器和陶器碎片外,还出现了保存完好的头骨和骨架。第二口棺材压在第一口棺材下面,另一端用木桩卡住。工人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棺材盖打开了10厘米的缝隙。人们从裂缝中可以看到,棺材里的头骨已经被移到了棺材的中间,骨头排列得很乱,棺材的左前方被凿出了一个大洞。 “这两口棺材很可能是被盗贼抢劫了。”现场的两名文物专家估计。

棺材中发现元代青花瓷

目前已打开的四口棺材中,有一件是青花瓷元代白瓷,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僰族悬棺陪葬品中的中期。最早的青花瓷器。还有一件明代青花瓷器倒放在死者的头上。文物专家分析,这可能是死者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还有一些棺材有明显被火烤过的痕迹。 “这具棺材可能是在吊挂防腐处理前经过烘烤的。”文物专家分析道。

据宜宾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主任崔晨介绍,僰人悬棺分别于1974年、1984年、1991年、1994年进行了修复和清理。丝麻织物,青花瓷器、竹器、铁器等珍贵文物。本次维修工程将分三期进行。项目一期拨款63万元国家文物局已立项,预计今年11月竣工。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宜宾市文物管理部门需要对悬棺堆进行加固。

虽然这次清理维护收获颇多,但要真正解开悬棺之谜,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悬棺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习俗

抬头望去,那些悬在数万米高的悬崖上,令人眼花缭乱的悬棺,让人不禁感叹:问:僰人为何将死者吊在千尺高的悬崖上埋葬。他们是怎么把棺材放在那里的?悬棺奇观是如何产生的?

悬棺葬是一种十分奇特的丧葬习俗,民间俗称“悬石”。悬棺实际上是风葬,是一种文化l 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遗迹。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在东南亚也广泛分布。这种丧葬习俗是人死后不埋入地下,而是将棺材放置在靠近江海的高峻悬崖上。有的棺材离水面(地面)高达100-200米。抬头一看,触目惊心。有的地方悬崖上的木桩上堆放的悬棺多达三十、四十具。危险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