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龙文化
前言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七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先民就崇拜原始的龙图腾。时至今日,人们仍然用带有“龙”字的成语或典故来形容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作为龙的传人,不能不了解中国的龙文化。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中华古老文明。龙的真实形态是什么?龙的概念是如何产生的?其形象和文化内涵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对中国文化有什么影响?这些问题自古以来就以不同的方式困扰着人们,至今仍未得到解决,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在这里,我们将追随龙的踪迹,走进远古历史和龙的世界,了解和探索龙的奥秘……
龙的起源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不远不到八千年。这一时期,原始祖先不再单纯、被动地依赖神的赏赐。他们饲养野马、野牛、野猪等,进行狩猎;他们不再只吃自己采摘的野果,而是有选择。种植谷物是为了收获。他们熟练地生火、用火,学会用木头建造简易房屋,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陶,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生产活动使人们越来越多地接触自然,自然作为人类之外的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会互相游动,鳄鱼会发出很大的声音,蛇很可怕,蜥蜴看起来很奇怪?为什么乌云滚滚,电闪雷鸣,大雨倾盆?为什么会有波浪滚滚,彩虹漫天,泥石流呼啸而下,吞噬人畜,如此无敌? ……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千变万化的自然天象对于古人来说是无法用科学解释的。
他们隐约猜测,应该有这样一个与“水”有关的强大“神物”来主宰、指挥、操纵、管理这些动物和天象,就像一个氏族必须有一个领袖一样;也就是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都是这个“神”性格的体现,就像人要说话、要喊叫、要吃喝要睡、要笑要骂人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和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量的“理解”,从此时起开始了它的“模糊收藏”。
关于龙的起源有多种学说:神兽说、图腾融合说、天木神明说、恐龙踪迹说、国外介绍、模糊集理论等
龙文化的内涵
北京大学教授从三个层面揭示了中国龙文化的多重内涵:第一层面,龙的概念龙蕴含在中国龙的形象中,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最重要的。四大观念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仁慈和对他人的爱的主体间性;阴阳的发展;以及包容的多元文化观。第二层,龙观。在中国龙的形象、龙的理念背后,蕴藏着中国人在处理四大主体关系时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观,追求天人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阴阳矛盾关系的和谐,哈多元文化关系的和谐。第三层,是龙魂。中华文化多元、融合、综合创新的基本精神,这是中国龙形象和龙文化最深厚的文化底蕴。王东认为,挖掘中国龙文化的深层内涵,有助于解决当代世界的一些文明冲突。
中国龙,以东方神秘主义特有的形式,通过复杂多变的艺术造型,蕴涵了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特有的四个基本理念:
第一,天人合一。
二是主体间的仁爱他人观;
三是阴阳发展观(或称变化观);
四是包容的文化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可以说是核心概念在中国民族文化中。生动具体的龙形象,加上神秘主义的形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念。
龙作为通天神兽,帮助人们成就天道。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原始龙形态大多含有这种文化内涵。最具代表性的是产自河南濮阳西水坡的蛤蜊鳄形原龙,被誉为“中华第一龙”。这里整个蛤雕的文化内涵,据李雪琴、冯石等著名专家考证,犹如一幅六千年前的“苍龙白虎北斗星图”,不仅说明了古人用苍龙、白虎、北斗七星的星座来确定时间和农业生产的季节,也反映了墓主的地位,在当时处于权力的上层,踏上北斗七星,d 掌管着宇宙。用蛤蜊雕刻而成的鳄鱼形原龙在这里扮演着天兽的角色。
龙,作为飞行神兽,可以帮助人们达到升天境界。司马迁《史记?禅经》借用齐国术士公孙庆之口,讲述了黄帝乘龙升天的神话传说:“黄帝采山铜,铸鼎于天”。景山山麓,鼎成后,有一条龙从须须下垂来迎接,黄帝。黄帝上马,后宫大臣七十余人上来。龙去其余大臣不准上去,但都捏着龙须,龙须被拔掉,落了下来,落入黄帝弓中。当他升天时拥抱他。它的博此处,鼎上的龙纹是神奇的中介,使龙下凡,助黄帝升天。
《六十四卦》第一卦《易经》,意义明确的干卦,以龙-苍龙星座的物候历为中介,提出了“天-地-人”统一的思维框架。思维模式。
《周易》与孔子晚年用帛书写成的《周易》一样,他正是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论角度阐释了《周易》中干卦的内涵。 《易经》:“大乾元,万物之始,天之一统。”“六形而成,骑六龙,主天。”
龙,作为到达天空的东西,也有助于创造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与“天、地、人”是统一的模式。这方面的代表可举西汉初杂名著《淮南子》中的“地极”。《行训》:“齐右土控制天空。天失踪五百年,天失踪五百年。黄艾生五百年。黄艾生五百年。黄羊生五百年。黄金诞生一千年。黄龙诞生,黄龙入藏孕育黄泉。黄泉的云是上面的黄云。阴阳之压化为雷霆,兴奋化为电。上面的下来,流水流淌,与黄海汇合。
这里有很多神秘主义。 ,牵强的地方,却有合理的核心,它表达了“天一地二人三”的宇宙模型,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象征,龙成为“天人”或“天地”之间的沟通。 “,人类”中介链接。
可见,在龙的形象和理念中,以东方神秘主义的独特形式,蕴含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龙文化的精髓
原始的中国龙曾经起源于原始图腾文化,但其本质和主流不能简单地归因于原始图腾文化。从“时代背景——具体内容——文化意义——社会功能”四个方面看,中国龙都与原始图腾显着不同,因而呈现出以下本质特征:
源于图腾,超越图腾
中国的龙都龙文化绝不是近代中国的少数遗迹,而是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摒弃了封建主义、神秘主义、专制主义的消极因素。虽然中国的德拉贡文化虽不能在国家统一、民族复兴中发挥历史上的主导作用和主流文化作用,但对中华民族仍有强大的号召力。 、凝聚力、向心力。
不是物质崇拜,而是文化创造
图腾文化本质上是原始社会的氏族文化,产生了中国龙,原始形态的龙公元前3000年前后,这是中国原始社会的解体时期,是中华文明时代的起源时期,也是后来的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虽然中国的龙确实可以在自然界中找到,但它本质上并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理物体。它是基于民族文化观念的文化创造和文化符号。时代的形成时期。
中国龙的本质特征是它从根本上超越了宗族文化的血缘关系,将其升华为龙文化。民族文化的内涵是基于地理关系的。龙——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的传人
龙界开启后,就是创造生命、繁衍人类的时候了。在中国神话传说中,这部伟大的作品是由伏羲和女娲兄妹合作完成的。华胥家的姑娘,住在遥远而美丽的华胥家国,去了雷泽这个风景特殊的地方,偶尔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出于好奇就踩了下去,结果怀孕了,生有一子,取名伏羲。雷泽忠身上的脚印,是拥有龙身的雷神所留下的。头。所以,伏羲本来就是龙族,有着龙身人首。既然找不到第二个女人,伏羲先生就具有龙性,被他选中了。被封为人类之父的白貂,无奈娶了自己的妹妹女娲小姐,并生下了第二个孩子。一群男人和女人。这位人类之母女娲家族也拥有龙身人首。就这样,在那些汉代石刻画像中,人类父母幸福地依偎在一起,或者手里拿着吉祥物,互相行礼,两条龙尾紧紧地缠绕在一起,亲密地缠绕在一起。这大概就是龙的传人说的由来。
龙与皇帝的象征
公元前二世纪汉代以后,龙的形象与皇权联系在一起,成为皇家的象征。皇帝自称为“真龙皇帝”,他的子孙被称为龙子、龙孙,他的衣服被称为龙袍,所有的用品都装饰着龙的形象。那么,龙是怎么来的呢?来了皇帝的象征?
原因大概有两个:古代的帝王神灵大多是龙,或者是具有龙性。就像我们提到的盘古、伏羲、女娲、黄帝、炎帝、唐尧、虞舜、夏禹,还有以龙为官的太昊、骑龙的句芒、生龙的共工、颛顼,以朱破龙为乐师,教飞龙模仿四面八方的风声,还有因母亲受到龙的启发而幸运出生的喾帝等等。中国人生于古代,喜欢效法圣贤。过去的皇帝是龙,未来的皇帝自然也是龙。就算你没有龙性,你也得想办法把自己包装成龙。
另外,龙想要控制地上的水和天上的水,所以它必须有来去自如的能力天地。它可以直接前往天庭,向天帝汇报天下的情况;也可以从天庭下来,传达天帝的旨意,为天帝做事。皇帝不是说是受天命吗?他不是自称天子,代表天帝管理天下吗?显然,龙的神性和君主的皇性在这里交织在一起。结果,皇帝们成了真正的龙皇。
似乎没有一个皇帝不说自己是龙。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故称祖龙。汉高祖自称其母刘裕与龙之子,生来龙相。楚汉相争时,范增发现刘邦有帝王之气,又龙又虎,全部有五种颜色。汉景帝梦见红猪变成红龙,于是就有了汉武帝。晋代有一首五马过江,一马化龙的童谣。结果应该是晋元帝。 。唐太宗出生时,武功县池中有两条龙戏水;宋高祖小时候,他独自躺在讲台前,身上挂着五彩龙印……
纵观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统治者都与龙联系在一起。这些关系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要么是因为出身卑微而提高威望,要么是因为社会动荡而麻痹民众。
海外龙文化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巨大的爬行动物般的怪物,长着翅膀,从嘴里喷火。它是邪恶和暴力的象征。这圣经启示录中的龙是魔鬼撒旦的化身。王子用利剑与猛龙战斗,砍下了它的头,然后救出了弱小的女孩。这是西方版的英雄救美人。古代西方人还在盾牌、军旗和徽章上使用这条外表凶猛的龙来威慑敌人。因此,龙在西方也是战争的象征。
在东方文化中,龙是力量、财富、繁荣与和平的象征。中国人对龙的崇拜可以说是非常狂热的。西方夫妇希望生一个千禧宝宝,而中国人则希望生龙凤胎。无论生活在世界哪个地方,中国人都将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如果没有龙,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建筑、服饰、节日、饮食、民俗甚至语言,都会相形见绌。
随着中国人移民海外,中国人龙文化也传播到世界各地。事实上,早在白人接触中国龙文化之前,中国龙就已经漂洋过海来到了日本、东南亚,甚至美洲原住民中。
一两千多年来,日本农民、渔民一直祭祀、崇拜龙,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高松冢古坟中有一幅七世纪的壁画《青龙图》,其形状酷似中国龙。日本古建筑中,龙多见于中国汉、唐、明、清时期,而先秦时期的龙则很少见。可见,中国龙艺术从汉代起就大量传入日本。
中国龙文化传入东南亚的时间比日本早得多,因此显得更加原始的文化特征。维的龙凤艺术越南、泰国、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明显具有中国长江文化系的特征。龙头大,有点像狮子或牛,肚子厚,尾巴大,脚小。这种龙的形象在该地区的建筑、服饰、雕塑以及龙舟、舞龙、龙灯等民俗活动中随处可见。长江以南河流湖泊众多。龙舟文化十分发达。用于指挥龙舟比赛的铜鼓上饰有龙、凤等吉祥动物图案。东南亚的铜鼓艺术起源于中国。云南铜鼓艺术与广东铜鼓艺术的差异也体现在东南亚,成为长江龙凤文化的地方变种。从古代文化史看,东南雅砻文化是长江的南延文化部,特别是妙曼文化。
美洲的古印第安人比东南亚的印第安人更早接受中国龙文化。考古学家发现,早在7000多年前的哥伦布时代,中国龙艺术就传入美洲并与当地土著文化相结合,成为奥尔梅克、玛雅、阿斯泰克、印加等部落龙文化的中坚力量。奥尔梅克文化起源于公元前10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商末周初),被认为是印度文化的摇篮。奥尔梅克文化中有两种原始龙:龙和螭龙,中国人也俗称大龙和小龙。这与中国商周时期龙的起源相似。在一些古印度文化遗址中看到的龙的形象几乎就像扬子鳄的草图。在印度神话和传说中s,火龙和水龙分别代表北方和南方两位神。在中国古代神话中,北方的水神是水龙共工,南方的火神是火龙祝融。考古学家将古印度龙身的各个部位拆解,并与中国龙身的各个部位进行对比。他们惊讶地发现,玛雅文化的龙与黄河文化、松辽文化的龙非常相似。印加文化的龙几乎是一样的。南国文化和巴蜀文化的龙的复制品。美洲金字塔和其他祭坛寺庙上装饰的龙形象表明了古代印度人和中国人崇拜龙的文化。事实上,龙文化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中国龙文化在美洲的传播,证明了中华民族东渡的历史事实早在远古时代就已到达美洲,并带来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龙文化的影响
龙与绘画
龙是商代艺术家再造各种动物艺术形象(原始龙纹)的产物,所以龙的实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图像。中国的纯绘画艺术从东汉时期开始独立于应用艺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龙画专家是三国时期东吴的曹不兴。
继曹不兴之后,还有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擅长画龙。凯,字长康,金陵无锡人。他“多才多艺,尤其是绘画功底,文笔俱佳”。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画龙专家。唐代著名龙画大师宋代龙画大师有李思训、冯绍正、吴道子、孙伟等。宋代最值得关注的龙画大师是董禹、僧传谷、陈容。董禹对画龙艺术最突出的贡献是他总结了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画龙理论——《画龙集》。
明清两代是中国画全面发展的时期。从传世的龙形象作品来看,其表现手法和绘画技法都比较成熟。
龙与文学
龙在古人的宗教、政治观念中具有一定的地位,龙图案是现实生活中最流行的图案之一。龙自然成为文人的素材
诗歌是中国文学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文章。 《诗经》中提到的龙,多指器物上的龙图案,尤其是龙旗,如《龙旗十车》(《商歌》)。 《玄鸟》)、《龙旗阳阳》(《周颂?再鉴》)、《龙旗承嗣》(《吕宋?镇宫》)等等。
战国时期,南方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楚词。 。 《九歌》中有不少涉及龙的诗篇。这些龙是驱动神和人的神圣动物。例如《云中王》“骑龙骑帝衣”、《项王》“骑飞龙北行”、“石浅飞龙”雍容”、《大司命》“骑龙骑地”、《河伯》“骑二龙骑螭”等等。
随着诗歌的发展,诗歌中用龙的现象也逐渐增多。隋唐以后,典故盛行对龙的喜爱在诗歌中随处可见。
龙与民俗
中国民间节日中有很多与龙有关的节日。这些节日活动丰富多彩,充满浓郁的民族特色,散发着清新的乡土气息。
龙王会 每年农历五月,各地都会举行龙王会。这个习俗源于一个美丽的传说。
龙抬头节
农历二月初二是汉族的“龙抬头节”。这是虫醒时节,春分时节,大地逐渐变暖。按照民间习俗,这一天,蛰伏了一整个冬天的龙会苏醒,变得活跃起来,未来会下更多的雨。追根溯源,“龙抬头节”可能是由古代的“龙见龙杀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
端午节历史悠久,节日习俗丰富。有些活动与龙有关。闻一多先生曾把端午节称为“龙节”。赛龙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
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有很多与龙有关的节日。不同民族节日的时间、内容和活动也有所不同。
祭龙节
哈尼族,壮族、瑶族的传统节日。从农历2月2日开始,居住在红河南岸哀牢山区的哈尼族就开始过这个节日。节日当天,会选出两名英俊的小伙子装扮成女孩。在领导的带领下,人们聚集在村子周围,在村子里走动。壮族人民在农历二月庆祝这个节日。节日期间,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村里的土司轮流扛着节日所需的鸡、猪等祭品。节日期间,村外不准骑马、带斗笠的人从村中心通过。人们习惯认为每年杀猪祭龙可以给人畜带来和平。尧节是农历三月初三。祭龙有祈谷魂、祭姑娘、祭盘古、祭玉皇大帝等。祭祀时必须宰杀猪作为祭品。猪是全村出钱买的。祭祀结束后,全村人共同分享食物。妇女不参加祭祀仪式。
龙头节
云南河口大青山地区瑶族传统节日。它掉下来了正月初五。这一天,当地人准备祭祀龙王的祭品。
总结
龙——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创造、观念创造、符号创造。
龙是人类想象中的吉祥物。中国是龙的国家。除了欧洲代表邪恶的龙外,世界各地的龙文化都源于中国文化。也就是说,龙是中国的特产,是中华文明的象征。龙崇拜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特色。千百年来,中国人崇拜龙、信仰龙、祈求龙为人类带来和平与繁荣。
在一千多年的封建时代,在这里,龙的神秘性和权威性被绝对化,并渗透到民族意识形态中。然而,在中国人中间,gon始终保留着其原有的象征意义,即龙代表着欢乐、和平与繁荣。时至今日,龙的形象还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文学、宗教、绘画、雕塑、服装、剪纸、瓷器等各个领域,表达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生活的地方,龙的形象都以不同的形式出现。龙的形象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