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的春节习俗

闽南的春节一般从除夕到正月十五元宵节。闽南地区的人们对于春节也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不同说法——“正月”、“正月”“斗”是除夕的意思,是吃东西的意思;而“一月”是指农历初一到正月十五,讲的是玩,讲的是“热闹”,是一个很闽南语的词——“闹政”。在鞭炮声中迎接新年。

据闽南语研究专家介绍,“闹正”中的“正”是“正月”的意思,闽南语读作“znia”(n代表鼻音,读为第一声),在闽南语中,“znia”一词的意思是正月或新年。比如12点放鞭炮除夕夜被闽南语称为“kai znia”,意思是放鞭炮迎接新年。可见,“闹政”的意思与“闹政”相同,是闽南语版的“闹政”。

闽南春节“闹事”方式不断与时俱进。 1920年代、1930年代流行于金门、漳州、厦门的闽南年歌,记录了当时闽南人过年的情景:“初一早;初二新年早了;初三不是很巧;初四天塌下来;初五过完了。;初六月,脂肪堵塞;初七、初七,完成;初八,完成;初九然后,上帝诞生了;第十日,地神诞生;十一日请女婿;第十二日,一人下拜;第十三天,吃芥菜饭;正月十四,丈夫睡觉;正月十五,人们睡觉。正月十五,看大烛;正月十七,关灯棚。”

所谓“闹事”,正月初一、初九和元宵节是最“闹”的。高潮在元宵节的“初一晨”,这一天大家要早起,打扮得漂漂亮亮的,给亲朋好友拜年,之所以说这一天是元宵节最幸福的一天孩子们是因为在这一天,孩子们会收到长辈发来的新年红包,收到红包的孩子们高兴地聚在一起放鞭炮、玩陀螺、玩游戏、看社交剧,别提多开心了。他们很高兴。虽然大人们没有红包可以领,但是可以聚在一起喝酒聊天,这在平时也是很少见的。快乐。

正月初九的“天公祭”是正月期间闽南最热闹的祭祀活动。从初八开始,家家户户都要备五牲畜、五果、金纸烛等祭品。由于祭祀活动从午夜12点开始,农历八月初九对于闽南地区的家家户户都是不眠之夜。从午夜12点开始,祭祀活动的鞭炮声如春雷一般在天空中炸响,热闹非凡。

然而,“整顿”的高潮却是元宵节。正月十四至十六,厦门经常有街头游行活动。街头游行就像电影一样,包括舞龙、舞狮、踩高跷、打车、打鼓……好热闹。大型花灯巡游、元宵节等活动通常在农历正月十三开始。元宵灯会是人们提着各种颜色的灯笼,在街上游行。爱看热闹、活泼的孩子们常常会跟着花灯游行。一条街又一条街;为期一周的元宵节通常在中山公园举行。赏灯的人络绎不绝,热闹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