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钦州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钦州位于中国西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南海之滨,处于南(宁)、北(海)、钦(州)、芳的中心位置北部湾经济区(市、港),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交通枢纽。出海通道[1]。钦州北与广西首府南宁市毗邻,东邻北海市、榆林市,西与防城港市接壤。辖2县2区(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还设有钦州港经济区、钦城管理区,侨胞38万,分布在46个国家和地区。
钦州市位于南华准台地南端。地质构造复杂,地层较为发育。古生代志留系是暴露地层以下最发育的系统。比例。岩浆岩以酸性侵入岩为主,主要有花岗岩和流纹岩;褶皱、断层构造发育,分带明显,具备发生中度以上地震的条件。 [2]
钦州市呈略呈方形,主要属于丘陵地貌类型。境内东、西、北三面环山,丘陵起伏,地形复杂。西北为山区,以十万大山为主体。山高苍翠,直达云天,谷深如瀑布。北部和西部为中丘陵地区。除少数山地、高丘陵外,平均海拔250米左右。中部为低山、盆地、河谷冲积平原区,以低山、河谷平原为主,地势稍平坦;东部为低山丘陵地区;南部是低丘陵地带塔尔丘陵平原区,有市内最大的冲积平原——溱河三角洲。全境地势西北、东北高,自北向南倾斜,南部地势明显下降。全市山区(海拔500米以上)面积10.08平方公里,占0.22%;中高山(海拔100-500米)面积686.83平方公里,占14.75%;低山(100米以下)面积2835.52平方公里,占60.89%;台地、梯田441.99平方公里,占9.49%;平原(0-10米)473.3平方公里,占10.16%;水域(河流、水库等)108.53平方公里,占2.33%;其他100.78平方公里,占2.16%。 [3] 钦州市气候条件 钦州市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东南亚著名的季风区,气候温和。太阳辐射和明显的季风环流。南临北部湾,西北临十万大山,主要受海洋性气候影响,也受大陆性气团影响。海洋性气候明显,是我国炎热、潮湿、多雨的地方之一。 [4] 钦州海域 钦州市以南是浩瀚的钦州湾。钦州湾是中国三娘湾南海北部湾的一部分。它位于北部湾最北端,盛产鱼类。宽阔的钦州湾,东起合浦县璎珞港,西至方城县北沧河入海口。海岸线长1478公里。狭义的钦州湾是指钦州市沿岸的海湾。该海湾位于北海港和防城港之间。东起大丰江口,距北海港18海里,止于七沙港(防城自治州)。ous县)在西部。距离防城港8海里。海湾总面积908.37平方公里,其中滩涂171.82平方公里,浅海面积736.55平方公里(水深5米以内454.38平方公里,5-10米266.06平方公里,16.11米以内)平方公里10-20米)。长20余海里,南北延伸,南通北部湾。湾头、湾口很宽,中部较窄,宽1.5-3海里,呈两端大、中间细的喇叭状。大陆架自北向南倾斜,浅海为半封闭大陆架海域。底形平缓倾斜,坡度一般在2°以内。大多数海域的底部形状都比较平坦。最底层距北部海岸10海里以内,几乎全是泥滩。水我海湾较浅,一般水深2-18米,最大深度29米。由于海湾内日照充足、水温适宜、营养丰富、浮游生物丰富,适宜各种鱼类和其他海产品的繁殖生长,以及鸟类的生存。仅经济鱼类就有130种。海湾海水的平均透明度约为3噚(一噚是以海上居民平伸的两只手的长度来测量的,约为1.7米)。这是由于浮游生物和其他悬浮物的含量很高。冬季海水pH值范围为8.20至8.30,夏季平均值为8.26。 [5] 钦州资源 钦州生物 全市陆地植物有228科、931属、近2000种,其中树木670种,分别占广西和全国树种的60%和23%,和411种灌木。分类按用途主要分为用材树种、药用植物、果树植物等13大类。药用植物有1077种,占植物种类的53.9%,其中常用的有200多种。但由于开垦土地扩大农作物种植、植树造林、重针叶林、轻阔叶林以及大规模开采,一些药用植物大幅减少甚至灭绝。 [6] 据市林业部门1990年统计,已知陆生植物资源有228科近2000种,约占广西植物种类的33.3%。仅鱼类的海洋动物资源就有500种之多。 [7] 钦州矿产 钦州市矿产资源有锰、钛铁矿、石膏、煤、铁、砂金、石灰石、重晶石、独居石、锆石、金红石、石英砂、硅石、磷、黄铁矿等20余种有多种铅、铜、铀、花岗岩、粘土、稀土矿产,其中著名的有锰、石膏、钛铁矿等。 [8] 钦州水务 根据广西区水利局相关数据,钦州市地下水资源总储量约16.08亿立方米,可利用水量4.82亿立方米,仅可用于城市里的日常生活。使用水。但地表水资源丰富。河流年径流量64.8亿立方米,占全区径流量2.68%;年径流量1091毫米。单位面积产水量106.1万立方米/平方公里,平均亩耕地水量5470立方米,人均水量约4772立方米。沁江多年平均海水流入量20.3亿立方米,茂岭河25.9亿立方米,大丰江为18.6亿立方米。地表水资源年内和年份之间分布不均。特大洪水常发生在汛期或丰水年,而大面积干旱则常发生在旱季或枯水年。每年4月至9月为汛期,10月至次年3月为非汛期。 5月至9月,受台风影响,暴雨频繁。此时期是洪水高峰期,降雨量约占全年。 80%。从年内河流径流分布来看,汛期沁江占83%,茂岭河占77.2%,大丰河占87.9%;非汛期秦江占17%,茂岭河占22.8%,大丰河占12.1%。 [9] 钦州历史 钦州组织结构史钦州古称安州,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设立南海、桂林、象郡。钦州市隶属于项县。南北朝宋时置松寿县,梁朝时置安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安州改称钦州。据民国《钦州县志》记载:“开皇十八年,改安州为钦州,因钦江而得名”。唐武德五年(622年)改宁越县为钦州刺史署,元代改为钦州道,明初改为钦州府。民国时期沁北区自然风光改为沁县,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隶属广东省廉洁厅管辖。解放后,广东省设立钦连行政专员公署,1951年改称广西省管辖,1955年回归广东省。1965年7月,再次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改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布政使署,辖上思、防城、钦州、灵山、浦北、合浦、北海7个县市。 1983年10月8日,撤销钦州县,设立钦州市。原钦州县的行政区域为钦州市的行政区域。 1983年10月,撤销北海县、防城港县。 1987年7月,撤销合浦县,划归北海市管辖。 1993年5月,防城港市设立,防城县、上思县划归隶属于防城港市。 1994年6月28日,撤销钦州地区、钦州市,设立地级钦州市。新设立沁北区、沁南区。市人民政府驻新兴路。钦州之名源于先秦时期。钦州属百越之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钦州划归秦石乡县管辖。汉、三国至晋,钦州属胶州合浦县管辖。南朝末年,元嘉县最早设立,称莫寿县。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钦州,取“钦顺”之意。这是钦州最早的名称。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12月7日解放后,钦州先后属钦连区广东省、广西钦州区、广东省钦州区、广东省合浦区、湛江区、广西钦州区、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区1994年6月3月28日批准国务院同意,撤销钦州地区,设立地级钦州市。钦州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钦州市区划 截至2012年8月,钦州市现辖2个市辖区、2个县。 2012年7月,沁南区少量街道划归沁北区。钦州市面积1084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379.11万人(2010年)。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钦州市常住人口307.97万人。名称 面积(平方公里) 人口(万人) 邮政编码 政府驻地管辖 钦南区
钦南区有法人辖4个街道、12个镇:向阳街道、水东街道、文峰街道、南珠街道、沙布镇、康西岭镇、黄屋屯镇、尖山镇、大饭坡镇、龙门岗镇、犀脚镇、九龙镇、东场镇、那里镇、那彭镇、那西镇。有22个居委会、142个村委会、1976个村民小组。沁北区
辖长田街道、紫菜街道、洪亭街道、大东镇3个街道11个镇;平吉镇;青塘镇;晓东镇;板城镇;那猛镇;长潭镇;新塘镇;大直镇;大溪镇;贵台镇。灵山县 3550156.5535400 灵城镇 辖 18 个镇:灵城镇、新围镇、凤塘镇、平山镇、石塘镇、佛子镇、屏南镇、烟墩镇、潭尾镇、纳龙镇、三龙镇、芦屋镇、九州镇、太平镇、沙坪镇、五里镇、文里镇、伯劳镇。浦北县小江镇辖辖小江镇、泉水镇、石涌镇、安市镇、张黄镇、大城镇、白石水镇、北通镇、三河镇、龙门镇、富王镇、寨尾镇、乐民镇、六强镇、平木镇、关东16个镇镇。据2010年钦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钦州市总人口379.11万人,常住人口307万人。钦州海滨风光 其中,城镇人口109.76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10.7%。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84人。钦州辖灵山县人口21万,浦北县人口7万。截至2010年底,钦州市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民族均有分布。钦州全城都在说话白话(属于粤语秦连语系)和结话(属于客家粤语和台语),少数民族使用当地方言。汉族、壮族是钦州历史悠久的民族。汉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9.3%,壮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10.3%。汉族分布在全市各地,壮族主要分布在沁北区。大寺镇人口最多,有壮族8.3万人。是全市壮族人口最多的镇。钦州交通 截至2008年,全市已建成和维护公路5289公里,所有行政村均通公路,包括南(宁)、北(海)高速公路及二级公路、钦(州)路(木) )一级公路。穿过城市。南(宁)线等多条铁路穿境而过(成)铁路、钦(州)北(海)铁路、黎(唐)钦(州)铁路、钦州至钦州港。钦州港建成10万吨级码头,港口吞吐能力扩大到4343万吨,并建设相应配套设施。万吨级船舶可通达全国及世界各地海港。 2013年,钦州港累计完成港口吞吐量6035.2万吨,同比增长7.3%。 [1] 全市拥有民用营运车辆9088辆。开通公交客运线路342条,年发送旅客3111万人次。有民用营运船舶197艘。辖区内有航道386公里。 [10] 钦州经济 钦州生产总值 解放前钦州市经济发展缓慢。解放前夕,国民经济仍以农业为主,工业很少。 1950年,全市GDP(现价,下同)8600万元n,全市人均GDP 73元。 199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8.27亿元,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46.28亿元。元; “九五”期间,钦州市成功开发建设钦州港,开放港口,促进经济快速发展。 200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132.36亿元,其中市辖区生产总值63.46亿元; “十一五”期间,钦州市定位为沿海工业城市,钦州港定位为沿海工业港口。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205.52亿元,增长10.6%,其中市辖区地区生产总值99.17亿元。 [10]2006年,钦州市积极推动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加快发展。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5.07亿元,增长15.2%,创1994年以来最高增速。工业区总产值122.39亿元。 2008年,钦州市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2004年至2008年,连续五年经济平均增长率达到15.2%,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77.4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740元。 [10] 钦州市工业比重 解放初期,钦州市经济以农业为主。 195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6980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83万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8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5万元,第三产业比重为80.9:1.0:18.1; 1996年,钦州市第一产业增加值51.7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94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4.06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58亿元,第三产业比重为52.66:18.26:29.08。随着经济结构有效调整,三大产业比重日趋合理。 2000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68.5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48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19.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4.48亿元。 。 39.36亿元,三大产业比重调整为51.77:18.49:29.74; 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8.2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5.0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55.2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2.2亿元,三产业行业比重调整为38.08:31.66:30.26。 [10] 2006年,钦州市经济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经济结构调整。工业带动作用显着增强,工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84.33亿元、87.25亿元、73.49亿元。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调整为34.41:35.60:29.99。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比重,产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二一三”转变; 2008年,第三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转变为“二三一”结构,逐步形成以第一产业为基础、第二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支撑的新格局。产业结构实现第二次突破。 [10] 钦州农业解放前,全市粮食农作物产量很低,城市粮食不能自给,每年都要依赖外地供应。据民国三十年(1941年)《广东年鉴》记载:当年,全县粮食短缺4273.75万公斤。 1949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08.57万亩,总产8661万公斤,平均亩产仅80公斤左右。解放后,该县实行土地改革,大规模进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同时进行农业技术改革,改变耕作制度,农业生产得到了更大发展。 1957年,粮食播种面积160.81万亩,粮食总产14193.75万公斤,平均亩产88.5公斤,比上年分别增长48.12%、63.88%、10.63%与1949年相比,1958年至1960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期间,推行“共产主义风格”、夸张风格、盲目指挥风格、平均主义,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此外,他们还连续三年遭遇自然灾害。灾害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1960年,粮食总产量9223.45万公斤,比1957年减少35.02%。1961年以后,左倾错误逐步得到纠正。通过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农村生产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调整,粮食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1965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7942.81万公斤。 “文化大革命”期间,粮食生产仍实现稳定增长。 197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27250.35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51.87%。但由于片面重视粮食,忽视发展多种经营,经济作物比重很小,农业结构不合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钦州市农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1981年以来,全市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业生产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1982年,粮食总产量41361.86万公斤,比1976年增产14111.51万公斤。1988年,受旱、涝、寒露、风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比1976年增加14111.51万公斤。 1976年每年减少38.02%。 1990年,加大农业投入,修缮水利设施,农业发展l 生产实现全面丰收。粮食总产量达到43977.5万公斤,比1982年增长6.32%,再创历史新高。当年,农业人口人均拥有粮食484.35公斤。与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平均亩产、人均粮食分别增长4.08倍、2.66倍、1.1倍;经济作物方面,全市甘蔗总产量584891.04吨,水果总产量3157万公斤,油料作物总产量490.78万公斤,大麻总产量10.82万公斤,木薯总产量922.4万公斤;全市农业总产值(1980年按可比价格计算)34474万元,比1949年增长8.37倍,平均农业人口374.4元。农业产值(种植业)19495万元,平均农业人口21人1.7元。 1990年,与1950年相比,人均农业总产值和农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77.7元和14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34元,比1978年增加359元。 [11] 1996年,全市农业总产值52.52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3.11万公顷,粮食总产量全年产量118.83万吨;甘蔗种植面积2.84万公顷,总产量153.72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8940公顷,总产量179万吨,全市农机总动力51万千瓦。 200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62.41亿元,粮食播种面积22.23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23.7万吨;甘蔗种植面积2.58万公顷,总产量131.28万吨。油料作物种植面积10,500公顷,其中总产量2.36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81万公顷,总产量84.65万吨。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88.4万千瓦。 [10]2006年,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粮食、水果、蔬菜、甘蔗等传统优势特色产业成为种植业主力军。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36.4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67.27亿元(现价)。全市耕地资源总量14.3万公顷,粮食播种面积21.87万公顷,粮食总产量114.5万吨;蔬菜种植面积6.8万公顷,蔬菜总产量125.36万吨;肉类产量113.3万吨;石油总产量3.1万吨;甘蔗种植面积3.6万公顷,总产量236.28万吨。 2008年,该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6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79.1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44元。全市有效灌溉面积8.205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5.959万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5.59万公顷,粮食产量102.59万吨;甘蔗种植面积5.62万公顷,产量20.63万吨。蔬菜种植面积5.27万公顷,建成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8个,年产量103.77万吨。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500公顷,年产量1.44万吨。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1.61万千瓦。 [10] 钦州工业 钦州市工业历史悠久。公元开元年间唐代,陶器以作坊形式生产,耐火砖则在土窑中烧制。宋代以后,造船业、制盐业相继兴起。他们能够建造出可容纳数百人的帆船“木兰船”,并发展了晒沙、制卤、煮盐的生产工艺。纺织业也出现在民间。明清时期,钦州的工业生产仍以手工业为主。制糖、纺织、造纸、铁器、矿冶等工业相继发展,特别是制糖工业发展迅速。到清朝末年,钦州当地已有不少糖作坊,成为广东重要的糖业基地之一。宣统二年(1910年),在黄屋屯排沙村建成第一座炼铁厂。在此期间民国时期,集资企业兴起,雇用工人从事采矿生产,先后兴建电灯厂、碾米厂、印刷厂等。到1949年,已有制糖、制盐、食品加工、金属修理、有造纸、皮革、陶器、铁器、木器、碾米、纺织等工业,有从业人员729人,产品有原糖、原盐、原纸、农具等。 、陶瓷、木器、皮革制品等,工业总产值65.8万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3.4%。解放后,经过三年经济恢复,1953年至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对私营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工业生产开始显着发展。 195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67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6.5%。 1958年“大跃进”期间,政府投资120万元,兴建了13个地方国有工业。公社还筹集资金兴办了一大批集体企业,其中大部分是炼铁厂。但这些企业大多因资金短缺、设备简陋、技术落后、原材料不足而盲目发展,大部分很快就破产了。 20世纪60年代初,在国民经济困难时期,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关、停、并、转一批企业。企业,减少企业人员和生产规模。 1965年,全市有工业企业82个(其中国有企业18个),从业人员378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完成产值108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8.2%。 “文革”期间,新建了南鹏糖厂、钦江糖厂、水泥厂等9家地方国营企业和塑料厂、机电厂等10多家集体企业。到1975年,全市有工业企业143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42个,工业总产值46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25.2%。 “五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简称“五五”,下同),大寺糖厂、锰粉厂等企业先后建成矿石加工厂、罐头厂、羽绒厂。 。到1980年,全市共有工业企业233个,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58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41.1%,税收利润1168万元。在“六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规划,简称“六五”,下同)和“七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简称“七五”期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工业生产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先后建成了平吉糖厂、犀足糖厂、制药厂、秦锰冶炼厂等一批企业。到1990年,全市工业有制糖、制盐、食品、化学、建材、机械工业、电子、电力、煤炭、冶金、造船、印刷、陶瓷、皮革、制药、纺织、造纸等。企业(含个体私营企业),其中国有和集体企业202家,拥有职工17525人,原有固定资产2.68亿元。产业结构以轻工业为主,轻重工业比例为67:33。主要产品有机制糖、糖果、罐头食品、原盐、碳酸氢铵、水泥、煤炭、化工锰、钛精矿、石膏、釉面砖、粘土、陶器、碾米机、农用拖拉机、汽车配件、皮革、皮鞋、塑料制品、绣花服装、桑蚕丝、羽绒、木制家具。其中坭兴陶器、碾米机、农用拖拉机、白糖、桑蚕丝、绣衣等名优产品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在。 1990年工业总产值3.06亿元,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47%。钦州市是广西地区糖生产基地和盐产区之一。制糖业较为发达,是该市的支柱工业。采矿业在该市工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1996年,全市有工业企业1.06万户,全市工业总产值(当年价,下同)53.74亿元,其中轻工业产值29.66亿元,重工业产值24.08亿元。工业总产值中,乡镇及以上工业总产值22.83亿元,国有工业总产值10.91亿元。 199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将钦州定位为沿海工业城市钦州港作为沿海工业港口。 2000年,全市工业形成了以制糖、医药、食品加工制造、建材、化工等为主的地方工业体系。全市有工业企业1.4万家,其中国有和非国有企业142家。资本金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7.09亿元,全市工业增加值19.68亿元。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产值53.51亿元,重工业产值13.59亿元。全市有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39万户,实现产值48.24亿元。 2005年,钦州市开展“工业建设年”活动,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工业总产值177亿元,工业总产值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7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1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1家。 [10]2006年,工业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开始形成,制糖、缫丝、医药、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炼油石化、酒精能源、植物油加工加速增长。全年全市工业总产值达到247.5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0.71亿元,增长61.5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09亿元,同比增长62.20%。增速位居全自治区第一。工业对经济贡献率经济增长达到51.8%。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1家,产值超亿元工业企业增加到20家,其中产值超15亿元企业2家。 2008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133.04亿元,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石化、电力、冶金、粮油加工业新体系,由低水平阶段迈向工业化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95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部工业的57.8%。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37家。 [10]钦州商业解放初期,钦州只有少数农民也从事经商。 A1958年人民公社建立后,农村劳动力集中安排,经商的农民很少。 “文革”期间,一些大队开设代理店,私营生意被视为“搞野副业”、“走资本主义道路”而被取缔。 1977年,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发展社队企业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草案)》,该县成立了“社队企业供销公司”,有6人,开展业务工作。 1983年3月,县社队企业局批准钦州镇、贵台等22个公社成立社队企业供销管理部。其经营范围是:企业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任务后,保留部分利润和剩余产品;经营公社、大队的各类新产品、副产品;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社队企业所需的原材料、燃料和产品可外地采购。这些商业机构大多自筹资金,利用公社、企业经营的空置房屋或租用私人房屋作为售楼处、仓库,流动资金大部分来自银行贷款。到1981年底,全县12个管理部门正常运转,总收入48.81万元。 1982年,县社区、队企业供销公司营业额148.04万元,上缴税金1.56万元,利润2.86万元。 1984年,有乡镇商业机构18个,从业人员280人,总收入195万元。 1985年增至21家,总收入166万元。 1988年,有11个乡镇供销管理所全市各部门,从业人员132人,总收入722万元。 1990年,全市有乡镇供销管理部门10个,从业人员60人,总收入172万元。另有门店12家,员工127人,总收入211万元。钦州市乡镇餐饮服务业主要有餐馆、旅馆、停车场、小修理店、照相店、理发店等。1977年,全县设有公社、大队两级餐饮,有服务业企业96家,职工1113人,总收入91万元。 1984年,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开创社区、班组、企业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实施。餐饮服务业范围和规模扩大,企业经济效益显着提高。当年,农村二级餐饮企业32家。g 全市服务业企业,拥有从业人员1432人,总收入173.4万元。 1985年,乡镇餐饮服务企业有40个,从业人员468人,总收入227.33万元。 1989年,乡镇企业进行改组,农村二级企业数量减少,联户、团体企业迅速发展。 1990年,全市有乡镇餐饮服务企业1614个,从业人员3799人,总收入1992万元,其中乡镇企业14个,从业人员127人,总收入120万元。 [13] 1995年,钦州市商品零售总额31.69亿元,批发贸易网点918个,从业人员7068人; 37,000个零售店和52,600名员工;餐饮网点5191个。现有员工8,617人。进入21世纪后,钦州商业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商业出口不断增加。贸易遍布全国,贸易额大幅增长。 2002年,全市有零售贸易业法人(限额以上,下同)22个,批发贸易业法人28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81亿元。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62.92亿元,其中批发业16.67亿元,零售业46.25亿元。餐饮业营业额3.59亿元。 2004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2.47亿元。零售业法人18家,批发业法人13家。批发零售业销售总额83.37亿元。 [10]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0.72亿元,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0.67亿元,县市区消费品零售额60.05亿元。埃洛。按经济类型分,国有经济6.05亿元,集体经济3.08亿元,私营经济3.35亿元,个体经济66.81亿元,股份制经济1.35亿元,外资——投资经济677万元,其他经济40万元。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105.26亿元。 2008年,钦州市消费品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07亿元。分地区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31.11亿元,县24.17亿元,县以下农村65.78亿元。按县分,沁南区消费品零售总额40.87亿元,沁北区16.67亿元,浦北县24.42亿元,灵山县31.65亿元,钦州港区3.46亿元。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完成零售额109.24亿元,住宿和餐饮业完成零售额109.24亿元,11.82亿元。 [14] 钦州固定资产投资 1950年,钦州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4万元,主要是基础设施。 199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4.16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5.68亿元,新增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 2000年,由于钦州市加大了投资总量控制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02亿元。投资特点是:第一、第二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增加。比例下降;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增速回落,房地产开发投资低位徘徊。国有经济投资、集体经济投资增速下降,个体经济投资保持较快增长。从资金来源看,自筹资金、其他资金和国内贷款是主要来源。 2005年,钦州市固定资产投资89.85亿元。投资和建设呈现三产业投资同步增长、规模以上投资项目比重上升、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的特点。 2006年,钦州市积极调整投资结构,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快速增长,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继续提高工业投资和非公有制经济投资比重,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范围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7.88亿元,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85.87亿元,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3.60亿元。 2008年,钦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48.91亿元,特别是房地产业发展迅速。 158家房地产开发企业累计完成投资94.0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13.3%。 [10] 钦州社会科学技术 钦州解放前,全县科技人员以医生、教师为主。解放初期,人民政府接收民国时期科技人员,培养引进新人才,充实科技队伍。 1955年,全县所属单位有科技人员1956人。其中兽医4人、农业28人、水利8人、医疗卫生105人、小学专任教师1507人、初中73人、高中231人。 1990年,人数增至5882人,是1955年的3倍。其中,工程技术类452人,农业技术类267人,卫生技术类802人,教育类3590人,经济类233人,经济类351人。会计人员、统计人员82人、图书档案文化博物馆人员65人、新闻出版人员7人、律师、公证员8人。 、播音员1人、体育人6人、艺术人18人;全县有高级职称科技人员92人,中级职称1082人,初级职称4081人。 1982年,县科委、科协对农民技术人员和技术专家进行了选拔考试。参加考试821人,确定农民技术员224人,农民技术能手106人。 1987年,16名农民被评为自治区农村科技致富能手。 1989年,有21名农民被评为自治区农村科技能手。 [15] 解放前,除民国二十五年的县级科技团体全国教育研究会外,未再有任何官方或民间设立的科技机构。解放后,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宣传普及科学知识,推广新技术的应用,鼓励科学技术的发展。古老的发明和创造。 1959年,县科学技术委员会、协会成立。 1966年至1971年,全县科技工作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一度中断。 1972年以来,科学技术复苏,队伍逐渐壮大,科研网络逐渐形成,活动遍及各行各业。 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县科学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78年至1990年共获得科研成果奖76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部级项目5项,省区级项目13项,厅局级项目15项,地市级项目16项,省级项目26项。县级。 1990年,全县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5884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92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1084人,助理处级、科员级4071人。 [16] 1996年,钦州市有县级以上政府部门科研开发机构11个,国有单位科技人员3.07万人。市辖区有科技活动机构10个,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37万人,其中中级以上技术职称5000人。平均每万人拥有科技人员2人。 “九五”期间,共有47项科技成果获自治区级科技成果奖励。 2000年至2005年,钦州市积极实施自治区第二轮、第三轮科技创新计划,获得专利授权65项,引进生产推广农产品新产品208项,企业开发工业新产品174项,获得自治区级科技进步奖102项。物品。 2006年,全市拥有科研机构8个,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44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1.57万人。受理专利申请47件,授权专利申请29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件。自治区第三轮科技创新计划共实施项目99个,总投资6076万元,重点实施工业科技创新项目、中医药现代化技术项目、制造业信息化推广项目、星火富民科技项目、县科技创新项目、农业产品深加工项目特色产业培育技术工程、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等七大科技项目。全市完成了上级下达的钦州市科技创新计划任务指标的80%。一项科研项目荣获2006年度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7年,钦州市通过了自治区第三轮科技创新计划验收。灵山县、浦北县、沁南区通过国家科技进步县考核。全市三项科技项目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8年自治区第四轮科技创新计划和“十一五”科技计划钦州市发展”实施。全市共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66项,总投资82.8亿元,科技贡献率43.89%。全年共获得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40个,获批项目839.5万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科技部授予第七批国家示范性生产力促进中心称号。全市发明专利申请量24件,创历史新高。 [17]明嘉靖年间钦州教育成为思恩府治所后,成为周边十多个县(土司)的教育中心。明代有学士主位宫殿、学院和社会研究以及私立学校都是由人民经营的。清代设立义学三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有中学1所,小学31所。民国25年(1936年),全县有中学1所,中心小学40所,国民小学318所,分校2所,共361所学校。抗战时期,学校虽然遭到严重破坏,但先后创办了三所私立初中,小学也得到发展。民国38年,全县有中学5所,初中生1114人,高中生120人;小学620所(含教学点),学生21000人。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全县各级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1950年,有6个全县小学39所(含教学点,下同),在校学生22392人;有中学5所,在校学生1338人。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入学人数急剧增加。 1953年,中小学在校学生人数分别为2167人、47055人,分别是1950年的1.62倍、2.1倍。1958年“大跃进”发动,学校教育陷入混乱。 1959年,自治区党委召开的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整顿巩固、提高质量、适度发展”的方针,学校工作走向常态。 “文革”初期,教育战线遭受严重灾害,全部停课。 20世纪70年代初复课时,秩序极不正常,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9年以后,三党的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调整学校布局,教育事业重回健康发展轨道。 20世纪80年代,我们处理“文革”和历史遗留问题,共审查教职员工案件576件。经排查,发现冤假错案531件(人)。其中,反“右”斗争中被错判94人,“四清”运动中被错判33人,“文钦洲学术革命”中被错判340人,“四清”运动中被错判64人。其他动作。他们全部康复。 1990年,全县有公办小学820所,公办初中37所,高中(含高中毕业和职业高中)6所,民办中学17所。当年,小学在校生74,658人学校在校生21007人,高中在校生4445人,分别是1949年的3.56倍、18.86倍、37.04倍。学前教育、职业教育、业余教育都有较大发展。 [16] 1999年,全市有幼儿园289所,在园幼儿5.53万人,教职工2399人;小学1092所,学生40万人,教职员工2399人,15800人; 138所中学,学生140,300人,教职员工8,748人;各类职业学校33所,在校生26500人,教职工813人;中等师范学校2所,在校生3100余人,教职工285人;高等学校1所,学生1738人,专任教师138人。 2000年,全市高考考生总数创历史新高,突破3000人大关。 2005年12月,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成立。 [17]2006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经教育部批准,钦州师范学院升格为钦州学院,成为广西沿海地区第一所综合性公办本科院校。全市有幼儿园823所,在园幼儿9.36万人,专任教师6370人;小学1109所,学生39.11万人,专任教师1.27万人;中学154所(其中自治区示范高中4所)。有学生19万人,专任教师8469人;中等职业学校23所,在校生26900人,专任教师1637人;普通高等学校2所(本科1所,高职院校1所),各类在校生9098人(其中本科生694人),专任教师370人。全市教育总支出7.97亿元。 [18]2007年,钦州市“两基”工作通过国家标准评估验收。浦北中学考生林丽媛荣获2007年高考广西文科第一名考试。 2008年,全市有幼儿园1123所,在园幼儿7.75万人;小学1093所,学生40.48万人,专任教师1.5万人;普通中学124所(其中完全中学23所、自治区示范高中4所、初中95所、九年制学校2所),在校生20.07万人,专任教师9247人;职业学校21所,在校生3.02万人,专任教师978人;普通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14500人,专任教师842人。全市教育总支出16.37亿元。钦州有民族英雄冯子才创办的具有123年历史(2013年)的省级示范高中钦州第一中学,省级示范高中钦州第二中学、钦州第三中学。还有钦州市第五中学、钦州市第六中学、钦州市第七中学、钦州市第八中学等中学胡扯。 [17] 截至2011年底,钦州市有高校2所。其中之一是广西北部湾沿岸唯一一所(一级)本科院校——北部湾学院。 2011年5月,钦州学院通过了国家教育部和自治区发展部的批准。根据教育规划,北部湾大学将于2011年7月1日在钦州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北部湾沿海地区的一所国家重点(一级)大学,预计2013年投入使用。另一所是广西英华国际职业学院,为三级本科院校,已成立2005年12月,钦州文化古墓出土的文物表明,两千多年前的西方文化在周代时期就与中原文化融合。县民历来喜爱唱民谣壮族村寨盛行歌会和“歌会”。教师舞、采茶舞、音乐演奏等文化娱乐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民国时期,县里演出丝弦戏、粤剧。现场有多个业余剧团,也邀请了外地剧团演出。全县有剧院1个,乡村舞台19个。县里有几家私人小书店和一个小型县图书馆。解放后,1951年,县人民政府成立了文化教育厅,同时设立了县委直属的档案馆(科)和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此后,文化教育机构多次分立、合并。 1966年1月,单独成立文化局,管辖县文化中心、图书馆、新华书店、电影分馆、文艺院团、文化活动中心、文物管理所、广播电台。 1985年,县广播电视局成立,辖县广播电台、电视转播站、乡镇广播电台。同年,县成立档案局,下辖档案室。 20世纪50年代,县文化馆、国营新华书店武鸣分店、电影放映队、艺术团、广播电台等相继成立。一些乡镇建立了文化站和乡村俱乐部。 20世纪60年代,兴建县新华书店营业办公楼、电影院;一些公社建立了广播电台;壮族舞蹈大师剧《丰收乐》在北京上演。 20世纪70年代,无名剧场建成,露天电影院开始兴建。ilt在各个公社。 20世纪80年代,建成县文化活动中心、工人文化宫大楼、图书馆大楼、档案大楼、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和4个乡镇电影院;自1982年起,每年全县都会举办大型“陵水之秋”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自1985年起,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县城举办壮族“三三”歌会; 1986年10月,武鸣县被评为自治区群众文化工作先进县。 [19] 1990年,全县16个乡镇中,有4个乡镇建有电影院,其余建有露天电影院。全年放映场次8033场,观众766万人次;每个城镇都有一个文化站和一个广播电台。有村办文化公园53个,村办广播电台65个;有20个乡村剧院,采用耐火砖或混凝土结构,并铺有瓷砖屋顶和28个露天舞台;全县拥有电视接收机5万多台,平均每户拥有电视接收机2.6台;县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19处;县文物管理所藏有文物200余件;县档案馆藏书档案31926册,纵排总长380米。还有大量实物档案和文献8179卷;县图书馆藏书9.61万册,工人文化宫、中小学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共藏书14.32万册。全县新华书店年图书发行量达28.15万册。 [19] 1996年,全市文化设施建设投资967.9万元。 2000年至2005年,举办两届钦州国际海豚节成功举办。电影《真爱》荣获2003年国家“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我爱警察》荣获第2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短篇电视剧提名奖。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完成。 2006年,成功举办“世界名龟出钦州”、“千年古陶”钦州坭兴文化节和第三届中国钦州国际海豚节、“激情三娘湾”文艺晚会。规划开发流峰文化项目、泥星涛文化城项目、浦北客家文化村项目。总投资5500万元的文化艺术中心竣工并投入使用。 2007年 2007中国钦州国际海豚文化节暨2007中国纪录片国际电影选拔赛《激情三娘湾》大型文化晚会成功举办y 举行。邀请著名作词、作曲家创作《中国梦》、《北部湾》、《幸福海上家园》等歌曲。市图书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正式启动。 2008年,全市有各级美术馆、文化馆(站)62个,图书馆(室)53个,其中公共图书馆3个,藏书总量47.22万册(件),业余采茶队50余支。 。 、民间艺术队32个。全市广播覆盖率94.68%,电视覆盖率95.53%,有线电视入户普及率23.94%。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钦州坭兴陶烧造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春节、中秋、元宵、三月三日、端午节、岭头节等节日期间,舞狮、舞龙、舞春牛、舞鹿、进行安舞、蝙蝠舞。有做灯笼、唱山歌、采茶、赛龙舟、跳岭头等文化娱乐活动。 [20]
钦州市,钦州特产,是著名的中国牡蛎、中国香蕉、中国荔枝、中国奶水牛之乡。主要水果有荔枝、龙眼、香蕉、菠萝、三花李、柑橘等;农林产品主要有灵山大米、蚕丝、八角、肉桂、黄橄榄、黄瓜皮、修乌绿茶、松香、红孢菌素等。主要海鲜产品有钦州湾“四大名品”:牡蛎、对虾、青蟹、石斑鱼、海鸭蛋、南珠等。此外,还有历史悠久的钦州坭兴陶器,远销海内外。地区内外及东南亚地区。勤记牌碾米机、文彦牌水泥、翡翠牌水泥、龙门编织工艺品、杉木[18] 钦州坭兴陶 钦州坭兴陶被公认为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两大瑰宝之一。也是钦州最著名的特产之一。钦州坭兴陶 钦州坭兴陶是一种传统民间工艺,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史料记载:卫琴陶器的发明早于唐代,并在唐代日益精巧。民国九年(1921年),在城东山麓发现逍遥墓。内有一陶罐,陶碑高四尺。上面刻有1600多个文字。经考证,这是唐朝元年宁越郡(今钦州市)第五任刺史宁道吾的墓志铭。由此可见钦州制陶历史悠久。传至咸丰宫清代钦州陶器发展鼎盛,镍器广泛使用,故名“镍兴”。钦州猪蹄粉 钦州著名的特产是猪蹄粉。说到历史典故,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文字记载。其制作方法也很简单,没有复杂的工序,只需将猪脚洗净剁成块,然后与八角、桂皮等配料一起煮即可。吃钦州猪脚粉时,在一碗汤面里加入一块闪亮的猪脚,再加少量的猪脚粉。因采用当地特有的细米粉,以煮熟的猪蹄为佐料而得名。辛辣爽口。俗话说“钦州猪蹄粉连神都打滚”。是钦州的特色美食、小吃。辣椒酱盘。钦州猪蹄面与广桂林的“桂林米粉”不同西,还有广西柳州的“柳州螺丝面”。在钦州市的任何一个角落都看不到“正宗猪蹄”的字样,因此很难判断哪一个是“正宗”的结论。钦州生蚝 生蚝是钦州的海鲜特产之一。具有个大、肉厚、味道鲜美的特点。当地的做法有干炒、爆炒等。蚝油也是很多菜肴的必备调味品。大溪五花肉 五花肉是大溪镇的特产,口感酥脆,味道独特。钦州大寺炸五花肉的整个过程耗时较长,而且做工严格。一定要用柴火铁锅,这样炒五花肉就够了。色泽黄酥,五花肉的烹饪方法十分独特。是钦州唯一一座,在寺院中非常有名。由于寺庙的原料(即生五花肉)有限,且方法十分复杂,所以加工因素你通常从早到晚都很忙。产量只有30公斤左右。产品出口钦州酒吧。 [27]白鸽粥:将洗净的枸杞、大米放入砂锅中,加入鸽肉和少量水,用文火煮粥,粥中加味即可。调料味道鲜美,有滋阴润肺的功效。白鸽粥,蚝油柚子皮鸭。首先将柚子皮用炭火烤一下,然后磨干净,用清水浸泡,去除苦味;将鸭子在热水中沥干,涂上酱油,炸至金黄色,文火煮至适度;然后将切好的鸭肉和柚子皮放入铜锅中,加入猪油、鸡骨、鲮鱼、蚝油等调味料煮至入味。酸菜采用钦州当地的木瓜、萝卜、黄瓜、莲藕、菠萝等时令果蔬制成。钦州的酸食种类繁多,酥脆独特。其味为开胃佳品,生津。钦州名人宁昌桢(?~627),广南西路钦州人。他是宁梦离的儿子,也是一位统帅。宁昌震家族是壮族始祖西园人的后裔,世代相传。岭南富豪。历代封建王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多次派兵征伐,但都没有结果。为了保持长治久安,他们不得不采取以绥靖为主的策略来调整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从汉代到唐代,都实行制约皇帝的政策,所以宁氏得以世袭钦州刺史。 [28] 宁元提(644~728)宁元提,号N世间建义,字清江县人,唐高宗临德元年(644年)生于清江县。宁氏出身官宦家庭,是当时秦连地区的望族。他们能够以中原文化教化蛮族,文明百姓。从南朝梁朝到唐初的一百多年间,宁氏“五代七督”。我的曾祖父是连州刺史,他的父亲被封为建义大夫。他去世后,隆重葬于大墓山,并在上蒙村立祠。后钦州、灵山等地均有宁建仪寺。[29] 冯敏昌(1747~1806),大寺镇马岗村人。他是清代壮族文学巨匠。乾隆进士,《哈医》编修。恩临书院,户部主事,刑部河南司主事,授奉正大夫称号。太子的老师,后人评价他“五山大儒,不只是家乡良士”。他一生写诗2000多首,文章200多篇,主要收录于《小洛夫草堂诗集》。冯子材(1818.7.29~1903.9.18)是清末抗法名将。汉族客家人,钦州人。咸丰年间,向荣、张国梁镇压太平军。同治年间,先后升任广西巡抚。中法战争以来,任广西关外助理军务官。他在镇南关大败法军,攻克文源、狼山,重创法军统帅。尼格里被授予海军上将称号云南人。 1894年至1894年抗日战争期间,他被调往镇江,最终成为贵州提督。执掌军队四十多年,情况依然如此。刘永福(1837—1917),字元廷,汉族客家民族英雄。刘永福出生于钦州,祖籍博白东平。他是清朝著名的军事人物。他本是抗清的黑旗军将领。 1883年率黑旗军参加中法战争,屡次击败法军。抗日战争结束后,奉命赴台湾抗日。冯兆金(1845~1894),字姓,出生于秦城朱栏街,后迁居城郊龙川涌。跟随冯子才参加中法战争,立下不少功勋。 [28] 黄明堂(1866~1938),同盟会成员,国民党将军中华民国。大寺镇三义村委会米里村人。壮族,清代壮族农民起义领袖之一。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黄明堂参加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成为孙中山的忠实助手。他组织领导了镇南关起义和云南河口起义。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