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人民的生活
金融危机前,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1996年,泰国再次提高最低日工资:曼谷及周边地区法定最低日工资为157泰铢,清迈、攀牙府、呵叻、罗勇、北标府、春武里等六大省市为157泰铢。 137泰铢,其他地区128泰铢。 2001年,曼谷、北榄府、暖武里府、普吉岛、巴吞他尼府、佛统府和龙仔厝府的最低日工资为165泰铢,而春武里府、清迈、呵叻府、攀牙府、拉廊府和北标府的日最低工资为143泰铢红统府133泰铢。随着泰国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居民汽车拥有量猛增,1999年达到约227万辆。1997年上半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525美元。金融危机后,经济下滑,泰币贬值,股市暴跌d、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中泰两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汉武帝时期,中国海船就经过泰国的额律美(拉布里)和陈立王国(佛统),航行到印度的黄芝王国(贡吉普拉)[1]。素可泰王国建立之前(1238年),泰国境内有很多小国,各自有自己的事务,但都与中国有外交和经贸关系,如盼盼、罗湖、托洛波底等宋元时期,闽粤船商频繁到泰国进行贸易。元代泉州船商“涉外……若[“门”加“者”]蒲、罗湖,……”[2]由于贸易也有所增加为此原因滞留或移民到泰国的东南沿海人数儿子。明初,由于与暹罗大城王朝正式建交,暹罗王室垄断的对华“朝贡贸易”迅速发展。明朝末年,由于越港禁令,中国与暹罗之间的私人海上贸易蓬勃发展,导致更多的东南沿海居民,特别是福建居民移民到泰国。明嘉靖年间,泰国出现华侨聚居地。 “那里有牛奶街,是华人移民的居住地”[3]。清初,厦门因大米贸易的繁荣而成为中暹贸易的主要港口。因此,十八世纪中叶之前,福建沿海港口与暹罗贸易往来频繁,促使福建人大量移民泰国。福建华侨人数历来占海外华人的绝大多数泰国的汉语。十八世纪中叶以后,潮州人大辛王对同乡给予特殊待遇。 “只有潮州人为官,才能授予爵位,管理国家事务,掌握财富。”[4]这使得潮州掀起了一股移民暹罗的热潮。相反,受乾隆二十三年(1757年)广州下达限贸令、中缅大米贸易衰退等多种因素影响,福建与暹罗的贸易逐渐衰退。暹罗,与广东沿海港口对外贸易的发展。移民到泰国的人数正在减少。因此,潮州华侨数量逐渐超过福建华侨,稳居泰国华人人口的绝大多数。这种模式直到今天也没有改变。但从地理上看,福建人的数量泰国南部一直相对稳定(许多人从马来亚移民到泰国),他们在普吉岛、董里和拉廊等城市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载体,福建人移居泰国,将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泰国,直接或间接渗透到泰国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活,丰富泰国文化。本文仅从五个方面探讨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中华文化在泰国的传播以及福建移民的作用。
1。福建移民直接进口了体现中华先进文明的各种商品,满足了泰国人民的生活需求,促进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
泰国进口的最重要商品是丝绸和棉织物。王大源的《D《敖乙志略》记载暹罗、罗祜、罗维从中国进口青布、印花布、狗纹丝等。费辛的《行查胜刊》也记载从中国进口各种丝织物,如彩丝等。 、花丝、彩缎、锦缎、绸缎等传入暹罗,成为暹罗各界人士喜爱的服饰材质。除了丝绸之外,瓷器也是最受欢迎的产品。尤其是明朝时期清朝时期,瓷器是中国与暹罗海上贸易中的大宗商品。仅公元 1626 年,就有四艘满载瓷器从福建航行至泰国的商船 [5]。根据 1698 年 6 月 28 日的备忘录,一艘来自福建的中国商船北大年从中国带来了108,200件瓷器到泰国,有深酥油盘、薄盘、大盘、大小碗、小碗、酒瓶、水壶、盐盘等(6)。 Chao P 河口水域赫拉亚河上的“海底陶瓷博物馆”。各种中国瓷器曾多次在这里被打捞出来[6]。除了捕鱼之外,附近的居民还打捞瓷器和其他物品进行出售。泰国海底考古专家Sayang Praksakhit先生在其学术报告《泰国湾打捞商船上13至16世纪的古瓷器研究》中提到,北大年府和那空府是来自泰国湾的Thammarat和Phra古瓷器。塔冶等地曾发现中国历代瓷器,其中包括明清时期的德化瓷器[7]。特别是十七、十八世纪清初,中暹贸易有了新的发展。据他信王朝之后最早访问暹罗的欧洲人之一约翰·克劳福德估计,1820年代初期,每年约有222艘中国帆船(平均每艘200吨)在东南亚航行。贸易活动,其中 89 艘船驶往暹罗[8]。从中国出口到暹罗的商品不仅是皇室贵族的奢侈品,也是普通老百姓买得起的生活必需品。种类很多,有坛、坛等陶器,也有粗瓷杯、碗、盘等。如瓷器,即使破碎,也可用来镶嵌图案、装饰墙壁,还有普通天然布料、丝绸织物、纸张、雨伞、玩具、砖块、茶叶、暹罗红木和乌木制成的家具、蜜饯等水果、糖果、腌制水果等菜肴等食品。
福建移民在货物的进口和销售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泰国福建移民的主要职业是商人和水手。明清时期,海员往往还兼有商人的身份。它们在船上占据一定的空间,运载一定数量的货物。叶强勇的《吕宋纪事》记载了吕宋岛的商人数量往返于中国和暹罗之间的海上贸易船。水手们都带着自己的货物。斯金纳还谈到了十九世纪上半叶曼谷的市场情况:大多数中国帆船一抵达曼谷就变成了零售店。船舱两侧设置了临时摊位,中国产品陈列得十分吸引人[9]。闽商不仅带来了满足和改善泰国人民生活的中国商品,还带来了勤劳、节俭的中华传统美德,以及重商、重财、敢于冒险的华南文化精神,并促进了泰国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意识的普及。
2。福建移民还将各种生产技术传播到泰国,直接促进了泰国经济的发展。
作为一种老式农业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村国家,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国外移民大部分来自农村。 19世纪,许多华人定居在暹罗东南部、南部和西南部的某些农村地区,其中大部分是潮州人,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福建人。他们带来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种植技术,把荒山变成了田园。他们的菜园里,杂草清除得很干净,用死鱼、猪粪、废菜、尿肥当肥料,挖沟引水进行人工灌溉。他们被称为杰出的农学家。从伦敦大学获得的有关普吉岛的历史文献记载,1790年(佛历2333年),普吉岛公爵给槟城侯爵写了一份官方文件:“Yutso Li安排了中国瓜和鸡作为礼物。阁下,可以拿来当菜了……”[10] 可以的可见,由福建人传入普吉岛的中国甜瓜,已成为送给泰国上流社会的上佳礼品。其他蔬菜如大白菜、芥菜、生菜、萝卜等蔬菜都是由中国移民引进并出现在泰国市场上的。这改变了泰国人民以鱼为主、缺乏蔬菜的饮食习惯,增加了蔬菜摄入量,有利于泰国人民的饮食。当地人民的健康。此外,他们还为西方市场生产胡椒和甘蔗,为中国市场生产棉花,为当地和马来亚市场生产烟叶[11],这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增加了烟草的品种。泰国出口商品。
橡胶是泰国的另一主要产品,最早由来自马来亚的华人移民(主要是福建移民)种植。 1891年,福建陇西人徐嗣章六子徐勤美从麻辣取了棕榈树。是的,并将其移植到泰国。随后他回到家乡招募中国工人到董里种植橡胶,取得了巨大成功。从此,泰国南部的橡胶种植事业诞生了。 1908年,福建华侨陈庆发在台台东部尝试种植橡胶,也取得了成功。到20世纪初,中国人已经主导了橡胶的生产、加工和出口。泰国南部的闽南人专注于橡胶工业的现象一直延续至今。如今,泰国天然橡胶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泰国南部的橡胶产量占泰国橡胶总产量的89%。福建李氏家族的德美行在泰国天然橡胶的生产和出口方面名列第一。 [12]。
3。随着中暹贸易的发展,中国的航海、造船技术也被引进到泰国。海兰,推动泰国造船业的发展。
暹罗有王室垄断贸易的传统。当然,统治者并不亲自航行到外国做生意,也不处理港口的具体事务。我主要聘请有丰富航海经验的中国人,特别是广东、福建人作为实际经营者,管理皇家船队的一切业务,从事朝贡贸易或私人贸易。如康熙六十年(1721年)乘坐暹罗贡船来华的郭一奎等156人[13],雍正二年(1724年)徐宽等96人前来向暹罗国王进贡的人[14]。两人都是来自广东、福建的中国人;吴京和杨佑都是福建人,曾驾驶“金协顺”来中国为暹罗国王进行贸易。这种情况的广泛性最终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清廷于1807年12月颁布法令,禁止暹罗国王雇用大陆人为其从事贸易事务。暹罗《曼谷第二王朝国家图书馆官方文献收藏》第15号(1813年)列出了二十多艘驶往中国的商船,其中十一艘名为“Kim”(厦门话“金”的发音)为船名[15],足以窥见暹罗与福建贸易往来的密切。
在长期的航海实践中,中国的航海技术已经传播到泰国,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船舶几乎都使用中国的指南针。
中国人还在泰国和其他东南亚地区开展持续的造船活动。 18、19世纪,中国木材短缺,造船成本非常高。在厦门建造一艘476吨(约8000石)的帆船的成本约为21000元(银元),而在木材质优价廉的暹罗,罗只需要7400元[16]。克劳福德说,曼谷每年建造6至8艘大型帆船,而且是在中国工匠的指挥下建造的,还有很多暹罗人参与[17]。在此过程中,中国造船企业将中国造船技术传播到泰国,甚至有的技术被当地采用。曼谷造船中心制造的连体船舶大部分与中国帆船相似,样式也仿照中国船舶。例如,拉玛一世国王统治时期,仿照广东、福建洋船的样式建造了一艘“图康”帆船,其船头也采用红色装饰。或者绿色,类似于广东、福建的红头船、绿头船[18]。厄尔在19世纪上半叶访问过暹罗,看到了40艘军舰。船体就像马来号角船,帆像中国的船。到本世纪上半叶,连体帆船的桅杆和风帆仍沿用中国式的帆船装置[19]。
4。中国人还将中国的建筑技术传播到泰国,丰富了泰国的建筑艺术。
泰国各地还是有很多中国风格的建筑。建于1889年的邦巴茵宫内的维哈嘉隆殿(天明殿)是一座典型的中国式宫殿。通往宫殿的石阶中央的长方形大理石上刻有太极图。宫殿前悬挂着中国风格的灯笼。宫内有御座。正殿上刻有“天明宫”楷书和两对长联。地面铺着中式烧制瓷砖,墙壁上挂着十七首墨诗,神龛内放置着中式神位。互联网室内外装饰、瓷器、家具均来自中国。历代皇帝造像中,第三、四、五皇帝所穿的都是清朝亲王的衣服[20]。仙公巷古福莲寺,由福建会馆承办,具有闽南寺庙风格。门上有两个门神,两侧有对联,十二幅梅竹图,一对大红灯笼。悬门前,殿脊上有两条翘尾卧龙[21]。这座古刹与宋艾歌乐中的护国宫很相似。护国宫还有对联、灯笼,屋顶上有两条龙戏珠。此外,门前还立着两只石狮子。左右壁上各有龙首、虎首。圆圈内写有龙、虎二字[22]。其他如城隍庙宋卡的乐府、青县的本头宫、福建华园的顺兴宫、普吉岛的天后宫等,都是具有闽南风格的中式建筑。正如斯金纳所说:在暹罗,在海湾沿岸和三角洲的贸易城市中仍然可以看到古代福建寺庙,但大城以北却没有福建寺庙[23]。
5。福建移民将中国人特别是闽粤人的风俗习惯传播到泰国,影响着泰国各界人士的生活。
泰国人没有祭祖的习俗。从拉玛四世时期开始,王室开始效仿中国人为已故国王设立牌位。后人继续效仿,将拉玛三世、四世、五世和王后的牌位安放在天明殿内。牌位由檀香木制成,中间竖写着国王和王后的中文名字,还有中国式的匾额。周围刻有图案。每年农历除夕夜,国王或王室代表都会主持祭奠仪式。
在福建民间广为流传的天后、清水祖师,也随福建移民定居在泰国中南部。不同的神灵住在同一座寺庙里的情况并不少见,庙会也很有中国特色。例如,顺兴宫内宏伟的清水祖师庙,不仅供奉着清水祖师,还供奉着天后圣母和玄天上帝的雕像。中泰各地善男信女前来上香朝拜,九皇圣慧大斋节更是盛况空前。前所未有地配备了舞龙、十天左右的剧团表演、歌舞、锣鼓等中国传统节目,热闹非凡。在添加富莲寺除供奉天后圣母外,还供奉着关夫子、如来佛、诸圣娘娘、本母等塑像。其他如复兴宫、松艾格勒的都护府、普吉岛的天后宫等都供奉着天后圣母。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庆祝圣母诞辰,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游神聚会,有舞龙等中泰民间娱乐表演。除了参加泰国人民的各种节日活动外,中国人在农历新年、元宵节、清明节等节日期间进行的一些习俗活动也吸引了泰国人民的参与,与泰国节目混合在一起,渗入了当地的色彩。泰国文化相互影响、交融,很难完全分开。
简而言之在中泰贸易往来和移民泰国的过程中,福建人民将具有福建地方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泰国,为当地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汉语、文学艺术、中医等也传播到了泰国,对泰国人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限于篇幅,就不一一介绍了),以至于有人评价:印度西方文化对泰国的影响表现在宗教上,西方文化对泰国的影响表现在物质上,而中国文化对泰国的影响则直接影响到每一个泰国人的内心
泰国的消费水平比较高,看起来他们人民的福利比TG好很多。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